周彩霞
【摘要】在素質教育的發展背景下,要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層面出發,做好個性化的培養工作。最近,個性教育得到了廣泛應用,教師也積累了相關方面的經驗。在教育中,要綜合家庭與學校等因素,完善教學模式,實現培養學生個性的目標。
【關鍵詞】家庭 學校 學生個性發展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3-0193-01
前言: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整合是提升學生教育效果的基礎。但是由于長期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現階段的教育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在這一背景下,要做好深化與研究工作,保證教學觀念與內容的合理性,從而將學生培養成為優秀的人才,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
一、現階段學生個性缺失的原因
(一)學校因素的影響
第一,教師占據中心地位。一些教師為了保證學生能夠聽從自己的話,常常會嚴格要求學生要遵守課堂紀律。同時,為了保護學生人身安全,學校盡可能的減少了活動數量,這降低了學生的主動參與興趣。第二,以教室為中心。在傳統教育模式中,注重學校的主體性,在封閉性教育模式下,對學生的個性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由于學生長期在學校中,對社會接觸相對較少,導致學生的主人意識與興趣發展等方面受到了影響[1]。
(二)家庭教育的影響
第一,注重教材知識的學習,忽視能力上的培養。在高考制度的改革與發展背景下,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也在逐漸提高,學生不僅要運用知識來解決存在的問題,同時也需要具備豐富的社會知識與生活能力。所以在這一背景下,書呆子型的考生已經難以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第二,注重智商忽視情商。一些教師比較注重孩子的智力發展,并選擇為孩子報輔導班的方法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在這種模式下,忽視了培養孩子社會公德與行為規范的重要性。第三,家長過度贊美孩子,盲目進行表揚。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長指導應該盡可能鼓勵孩子,并且贊美孩子,但是這種贊美往往比較過度,而且有著一定的盲目性。這不利于對孩子個性的培養,容易讓孩子缺乏動力,并且喪失上進心和責任感。
二、家庭學校教育結合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措施
(一)保證觀念上的一致性,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家庭與學校之間的關系是互為依存與相互滲透的,但是也是相互制約的。通過彼此之間的有效合作,以此來發揮出積極的作用。因此,在實際中要加強學校與家庭之間的配合,保證協調上的一致性,同時還要做好內容、要求與手段上的協調,避免出現分歧等問題。第一,學校要發揮出主導作用。通過將家長的觀念與學校的觀念結合在一起,以此來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支持。只有學生的個性能夠實現長遠的發展,才能不斷提高學習的效果。第二,主動與家長進行溝通。通過詢問家長來掌握好學生的實際情況,以此來全面的分析出學生的個性特點,同時也可以為家長介紹相關的教育知識,以此來為家長與學校之間的有效合作提供支持[2]。第三,組織召開家長會。以班級的形式來組織家長講述教育的經驗,展現出學生在學業上的成績,或是可以組織開展文藝就匯演,從而吸取家長對學校工作的意見,做好教育上的改革與創新工作。第四,成立家長委員會。從任務上來說,要向家長轉達學校的意見與看法,以此來提升家長的認識。或是可以發動學生家長來幫助學校解決問題。可以說學校與家庭之間的合作能夠實現教育的目標。因此,在學生教育中要做好聯合工作,保證教育的有效性。如在開展個性教育的過程中,就可以與家長進行交談,或是邀請一些專業人員進行講座,以此來提高家長對孩子個性教育的認識,激發出家長的共鳴,提高教育的效果。
(二)做好措施上的結合工作,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
家庭與學校教育要主動進行配合,以此來避免教育盲目性等問題的出現。第一,接受教師的來訪。家長要主動將孩子的表現告知給教師,以此來吸收教師的看法,在教師與家長的共同研究下,找出有效的教育方法。但是受到居住地等因素的影響,使得教師難以在短時間進入到每一個家庭中,所以家長要主動與教師進行溝通,掌握好學生的表現,明確學校中的教育要求。第二,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家長會。家長會能夠幫助家長掌握好學校中的教育情況。所以在實際中要創建出有效的活動形式,以此來提高家長與學校之間的溝通的效果。如可以組織開展文藝演出或是體育表演等,以此來幫助家長認識到孩子的優勢,挖掘出潛在的個性。第三,借助假期來做好學生的個性化教育工作。借助假日等來為學生制定出有效的計劃,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如可以組織開展我是合格的小公民等活動,借助學校資源與社會資源等,提升學生的實踐經驗與能力,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3]。
結語: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想要提高教育的效果,要從個性化教育的角度上出發,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做好教學研究工作,培養好學生的創新精神,滿足能力上的需求,突出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鵬. 家庭、學校相結合培養學生個性的研究[D]. 東北師范大學, 2007.
[2]王凱.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 促進學生健康成長[J]. 考試:教研版, 2008,(07):31-31.
[3]黃金泉.構建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的長效機制[J]. 華人時刊:校長, 2015,(07):8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