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民德
【摘要】“整數的認識”相關內容是小學數學教育的基礎部分,對小學生正確理解運算、分數等進階知識具有鋪墊作用?;诖?,本文首先圍繞體現形式、課后習題、課程編排等多個方面,對小學數學“整數的認識”的內容進行了簡要分析;其后,從豐富教學資源、構建生活情境、應用思維導圖教學法等三個角度入手,重點研究了小學數學“整數的認識”的教學策略。意在通過本文,對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質量發展做出理論貢獻。
【關鍵詞】“整數的認識”課程 多媒體資源 思維導圖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4-0117-02
引言:
經過了長期的探索與發展,我國現代小學數學教育在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水平上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在這樣的背景下,對于“整數的認識”這一小學數學課程的重點部分,教師更是要提起重視,力求通過科學的分析和實踐,進一步實現小學數學教育的與時俱進,提高課堂教學的創新水平,繼而更好地為學生日后的數學學習夯實基礎。據此,我們有必要對小學數學“整數的認識”的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分析研究。
一、小學數學“整數的認識”的內容分析
首先,從內容的體現形式上講:數學知識是人們對世間萬物中邏輯關系的提煉和總結,其最終也將服務與人類的社會生活。當前小學數學“整數的認識”教材內容致力于將現實存在的事物作為教學模型,去反應抽象化的數學內容。例如,為了更好地加深小學生對100以內整數的印象,教材中設置了“認識人民幣”這一充滿生活意味的課程章節。通過這樣的章節設計,既加強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金錢觀念,也有效地使學生在練習付錢、算錢的過程中,實現了學生對不同整數間運算關系的正確認識和深刻理解[1]。
再次,從習題內容的設計上講:每一章節數學內容的末尾都有練習題,具有提高學生知識應用能力、鞏固學生學習素養的重要作用。然而與教材主體內容生動、具體的特點不同,與“整數的認識”相關的課后練習題多呈現出形式單一、生活化程度缺乏、前置性過強等特點,使得習題內容與課程知識缺乏良好的銜接,對學生的整數知識學習產生阻礙。
最后,從課程內容的編排上講:“整數的認識”相關知識貫穿于小學一到六年級的全過程之中,并且隨著“1~5的認識和加減法”到“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再到“負數”等課程的編制,呈現出難度不斷遞增的形勢。這樣的課程順序設計通過循序漸進的進階學習方式,使數學內容與小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相符合,有利于學生數學素養、思維邏輯能力以及知識理解能力的不斷提升,是一種科學的編排方式。
二、小學數學“整數的認識”的教學策略
(一)應用豐富的教學資源
教師可以應用多種實體化教具來輔助教材的文本內容,對學生進行生動、具象化的“整數的認識”知識教學。例如,在帶領學生認識20以內的數字時,教師可以將水果、糖果、玩具等物品當作教具,帶領學生進行查數活動。在食物、玩具等物品的感召之下,學生們會抱著極大的興趣參與到數字學習當中,進而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此外,在課堂結束之后,教師還可以將糖果、水果作為課堂獎勵分發給學生,更能提高學生對數學課堂的喜愛程度,并顯著拉近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2]。
(二)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抽象化是數學知識的固有屬性,也是學生學習認知過程中的主要阻礙因素。據此,教師在“整數的認識”的課堂教學和習題設計當中,應把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機聯系起來。例如,在帶領學生辨認“萬”、“千”、“百”、“十”等數量等級的時候,數學教師并未直接將“10000”、“6000”、“800”、“70”等單調的數字置于學生眼前,而是在黑板上寫出“一本練習冊大約有六()頁”、“一所學校能容納兩()名學生”等問題,并引導學生積極結合生活經驗進行思考,最終得出“六十頁”、“兩千名”等答案。
(三)創新思維導圖的教學方式
數學學習對學生的邏輯能力和歸納能力具有很高要求,而當前小學教育中盛行的“思維導圖教學法”恰好能滿足這一點。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整數相關知識的復習時,可以在黑板中心繪制出帶有“整數”二字的圓形,再由此圓形向四周發散出“奇數”、“偶數”、“正數”、“負數”、“零”等多個二級圖標,并在各類圖標中標出“1、3、5”、“-1、-2”等例子,從而使學生對整數的屬性和分類進行明確理解,提升其整數知識的復習效果。
總結:
總而言之,優秀的小學數學教育需要課程內容與教學工作的共同支持。分析可知,“整數的認識”教材內容符合了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情感特點,但在練習題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之處。此外,通過結合思維導圖教學、生活化教學等手段實現教學創新,教師能有效引導學生對整數知識進行生動、深刻的學習,并加強數學課堂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性,繼而實現學生對“整數的認知”知識內容的牢靠掌握。
參考文獻:
[1]田鳳姐.淺談小學數學整數讀寫教學的幾點認識[J].新課程(小學),2015,(07):131.
[2]譚勁,李光樹.小學數學學習特點對教學的影響[J].課程·教材·教法,2014,34(08):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