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介輝+郜佳偉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GDP總量不斷刷新高度,稅收規模不斷壯大,我國的財政收入總量不斷躍上新的臺階。但是我國的財政支出一直面臨著一般公共服務支出中行政管理費用支出比重偏高;財政教育開支占GDP的比重較低;社會保障支出量不足、支出結構不合理、地區差異顯著等問題。本論文著重分析我國財政支出面臨的問題,進而針對相應的問題提出可借鑒的意見,促進社會公平。
關鍵詞:財政支出 改革
一、引言
我國的經濟發展經過計劃經濟體制轉變到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陽關財政的支持。計劃經濟時期我國財政的主要投向是農業和教育,極大地穩固了農業發展基礎和國家后期發展。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國財政的主要投資方向轉變,主要投向于企業生產方面,激發企業創造活力,優化供給側結構型改革,促進經濟的發展。
二、我國財政支出存在的問題
2.1一般公共服務支出中行政管理費用支出比重偏高
隨著政府職能的日益優化,政府在社會管理中扮演主要角色。政府在社會行政管理中的支出規模每年以平均24%的比例增長,造成政府支出的結構失衡。主要表現如下:
2.1.1 政府機構規模宏大。
隨著公務員人數不斷增加,存在公務員供給與崗位結構匹配的結構性失衡,造成機構臃腫,運行效率緩慢,額外增加政府支出。我國的實情決定超過90%的事業單位運行費用需要由政府來承擔。事業單位編制門檻較低,同時由于管理和監督的松散,增編現象層出不窮,直接導致財政支出比例增加。
3.1.2財政預算監督乏力
我國的財政制度相對缺乏科學預算、科學管理,同時對于財政支出的控制方向不精確,當財政支出投放到某一個領域,這一領域如何分配使用資金就脫離了財政預算,財政監督不可能實現精準監控,造成支出分流。
3.1.3行政管理費用支出不夠透明
有效的行政管理費用應該秉承公開透明的原則,但是政府的信息公開就像“擠牙膏”,“隱形”支出得不到公眾有效地監督,導致資金流向不明確。政府官員受傳統政績觀的導向效應,重視所謂的“面子工程”,進而導致損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比如政府大肆興建政府辦公大樓、公務用車、公款另作他用等。
3.2缺乏科學合理的財政職能界定,經濟建設比重偏高
財政模式可以分為生產建設型和公共財政型兩種類型。公共財政就是在市場機制失靈的情況下某些公共產品必須由政府來提供補充。中國經濟的總體形勢向好,保持中高速增長。在“唯經濟論”的潛意識指導下,政府的支出行為傾向于經濟建設,造成經濟建設支出規模龐大、支出結構不合理。政府支出盡管在消減經濟建設的比例,加大公共財政的投入,但是和西方國家對比,經濟建設所占的份額占據首位。從激勵投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內需的方面切入,加大經濟建設的投入從長遠來看是利好消息,但是處于首位的經濟建設投入必然會產生“擠出效應”,壓縮其他方面的投資,不利于健康財政支出的構建。
2.3我國財政教育支出結構不合理
我國財政教育投入主要傾向于高等教育,小學和初中教育所占比例偏低,從投入產出的角度入手,政府重視高等教育的投入,產出的社會效益更大。但是教育作為一項持續性的工程,低等教育的培養也同樣重要。其次表現在區域性的差異,東部發達地區的資金注入占比大,東中西部地區投入占比相對較少,這樣的教育支出結構不利于我國教育的均衡持續發展。
四、政策建議
4.1減少行政管理的支出的同時提高資金利用效率
我國的實情是高居不下的行政管理成本,直接增加政府的財政負擔,同時資金的使用效率低下,造成資源的浪費。因此要從源頭上得到治理,強化制度約束,嚴控“三公”經費的支出,加強三公經費的審查,監督資金的流向,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4.2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共性財政支出
4.2.1增加對教育的財政投入與扶持力度
教育作為筑牢執政根基的強化劑,要重視教育的同時加大資金的傾斜力度,平衡地區間的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具體做法包括:科學制定教育長遠發展規劃,促進教育治理水平現代化;加快推進免費義務教育覆蓋面,持續加強資金的注入工作;強化教師的服務水平,合理調整教師待遇水平;政府還應當重視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完善貧困學子的助學金、補助金制度,切實保障貧困學子的學業完成。同時還由于教育在不同地區間的差異化發展,政府需要統籌兼顧,科學規劃財政的支出方向,量化、細化資金的具體數額,同時平衡財政支出的結構,積極消除區域間的教育不平衡發展。
4.2.2加強社會保障支出,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水平作為衡量國家興旺發達、民族進步的重要指標。我國呈現的是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支出的比例較大,與此對比的是失業、工傷、生育占比的比例較低。政府需要積極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構建合理的社保支出結構,充分發揮社會保障支出在居民生活穩定中“安全閥”和“緩沖劑”的作用。社會保障的逐步完善有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民眾幸福感。
4.3增加對基礎設施建設投資
政府財政加大了對經濟建設的投資支出,但過去政府整體傾向于生產和經營領域,現在應該把投資重點放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來。隨著政府職能的簡政放權,政府應該對注入企業生產性資金進行分流,減少對經濟的直接干預,充分尊重市場規律,讓市場發揮主導性的作用。
4.4建立完善的預算監督體系
從預算信息的收集工作開始,進而預算編制的各個環節,再到預算實施,要做到全程監管,落實到細處、實處。預算的完美監督能夠有效地壓縮預算成本,嚴控資金的流向,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我國目前的預算監督體系傾向于事后監管,存在的滯后性不可避免,造成前期監督的疏漏。因此我國應該構建全面的預算監督體系,系統實施事前、事中、事后監管三者相結合的方式,切實提高我國的預算水平
參考文獻:
[1]陳共.財政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2]A.阿特金森,J.斯蒂格里茨.公共經濟學.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1994.
[3]盧現祥.西方新制度經濟學.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97.
[4]侯榮華.財政支出合理規模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1年第11期.
[5]何振一,閻坤主編.中國財政支出結構改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6]課題組.中國現代化報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7]劉玉平,胡兆峰.地方財政支出與財政支出結構的優化兼論我國公共財政改革的途徑.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5年第6期.
作者簡介:
1.溫介輝(1989-),男,籍貫:山西呂梁,學歷: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貨幣政策研究.
2.郜佳偉(1993-),男,籍貫:山西運城,學歷: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