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素蘭
摘 要:高等教育大眾化,普通高校學生生源平均質量逐年下降,如何保證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保障每位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建立相應的學業預警制度勢在必行。本文通過分析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針對性的探索學業預警的有關制度。
關鍵詞:學習困難;學業預警
學習困難是普通高校部分學生面臨的現實問題。隨著高校不斷擴大招生規模,生源平均質量逐年下降,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的普通高校,生源參差不齊,文化背景不同,部分新生進入大學之后,不適應大學學習,逃課厭學、沉溺于網絡游戲等而頻繁掛科,引發留級、退學、延長學制等系列后果,甚至不能畢業。因此,分析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探索學業預警的有關制度,是高校人才培養環節中的重要任務。
一、學習困難的影響因素
1.生源質量參差不齊。以我校為例,少數民族和農村生源學生比例較大,來自于新疆、西藏、青海等偏遠地區的學生,高中階段教育基礎薄弱,學生進入大學以后學習格外吃力,特別是理工科專業中的部分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如理論力學、數據結構、高等數學等,有些學生感慨,聽課如聽天方夜譚,因而對學習倍感壓力,造成留級、退學、延長畢業年限之類嚴重后果。由此可見,生源質量對大學期間的學習有著重要影響。
2.教師、同伴和學習環境的影響。雖然說這些因素的影響都是雙面的,如教師高超的教學水平和先進的教學方法、同學之間的互幫互助、互相激勵以及學校良好的學習氛圍對學生的學習都會起促進作用;但消極一面的反作用往往破壞力更大,如索然無味的課堂教學,學風很差的班級和只知玩樂的室友,給學習帶來的只有負能量。
3、學生個人因素。學生出現學習困難的自身原因很多,主要原因還是:第一學習態度不端正,表現在部分學生進入大學以后,思想松懈,認為大學不是高中,不用那么刻苦地學習;第二學習方法不科學,將高中階段“應試教育”那套死記硬背的學習模式帶到大學,不能適應大學老師的授課方式,學習效果不理想,出現了學習困難;第三高考填報志愿時,對專業的認識不夠,入學后,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發現專業不是自己所期望的,因此學習動力不足。
二、學業預警模式
部分學生出現學習困難,是高等教育發展中遇到的普遍問題,很多國家和地區對此進行了積極和有益的研究。學業預警的大致含義,主要是對學業困難學生進行警示、督促、指導和幫助,緩解學生學業危機程度、扭轉學業危機困境從而順利完成大學學業任務的行為和措施[1]。
1.學業預警制度標準化
關于學業預警的標準,各個高校之間不盡相同。我校學業預警處理結果分為學業警示、跟班試讀、留級(降級)、退學四個等級,分三個階段進行預警。
學期預警:我校規定,學生在讀期間一個學期未獲得人才培養方案中規定修讀學分數的40%,予以學業警示或跟班試讀;
學年預警:學生在學年結束,未取得規定修讀學分數的60%,予以學業警示,轉入下一年級學習,學生轉入下一年級學習一年后,仍未能取得規定學分數的60%,作退學處理。
畢業前預警:新的就業形勢下,我校為了方便學生就業、考研、出國留學等需要,在大四學年只開設少量的專業課程,大四學生請假不在校的情況較多,因此,我校對畢業生會提前進行畢業預警。在第七學期期中(學院有大四全年在外頂崗實習的提前到第六學期期末)就會全面清理畢業生的學業情況,對有掛科、選修課未達到學分要求、英語、普通話未過級的學生進行畢業預警,提醒學生補修學分、進行必要的重修,及時參加各類過級考試,以保障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按時畢業。
2.建立動態跟蹤反饋預警機制
建立以學院為單位的學習困難學生數據,安排輔導員負責,及時掌握這部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動態,以及上課和完成學習任務情況,隨時與學生家長保持聯系,將學業預警工作常態化。
3.幫扶機制
營造良好的學習風氣。學校應以抓教風、學風建設為著力點,營造良好的學習風氣,帶動學習困難的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鼓勵他們迎頭趕上。有兩個著力點,第一,加強任課教師聯系制度,任課教師要給予學習困難學生更多課外輔導答疑和指導,學院一級做好教學幫扶工作;第一,充分發揮優秀學生的榜樣作用,一方面,選擇優秀學生開展一對一幫扶;另一方面,做好宣傳引導工作,利用生動形象的展板、多媒體等媒介,在校園大力宣傳優秀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所取得的學習成果和先進的學習經驗,提升學習落后學生的自信,激化他們的學習潛能。如我校今年5月,請來六名優秀應屆畢業生,成功舉辦了一場考研經驗交流會,其中有被美國三所名校全額獎學金錄取的,也有被國內985高校錄取的,交流會在學弟學妹中產生了積極反響,激發了廣大學生向上的夢想,注入了努力學習的動力。
三、學業預警的實踐意義
1.拓展學籍管理功能。教育部在《2006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使用了“學業預警”一詞,并解釋為:它是一種高等教育管理方式[2]。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學籍管理距人性化、科學化管理仍有一定差距,日常學籍管理多程序化、公式化,管理者只能根據學校制定的有關規定和條款,對學生的學業情況進行數據化處理,再將結果通知學生,這樣做,往往造成學生和家長無助,沒有補救的機會,。學業預警制度的實施,特別是從第二學期初就開始的學業警示,給了學習困難學生及時認識和調整學習狀態的機會,學業預警制度不僅使學籍管理功能前移,而且將公式化的管理變得更人性化,充分體現了教育以人為本的理念。
2.促進學風教風好轉,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通過建立和實施大學生學業預警機制,發現學生學習存在的問題,及時予以干預,制定相應的教育策略和幫扶措施,因材施教,增強學生學習信心的同時,促使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改變“講聽式”的教學模式,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特點,靈活運用啟發式教學法、研討問題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案例解析法等組織教學,理論與實踐并進,“教、學、做”三位一體,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
3.強化學校與家庭共同育人溝通機制。大學生源質量參差不齊,家長的結構同樣復雜,偏僻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家長,不了解大學的學籍管理制度,因此,對孩子的學習情況了解不及時、不全面,往往錯過家庭對孩子的最佳監督期。近年來,因為缺少事前預警而引發的學籍訴訟案件逐漸增多[3]。高校實施學業預警制度,能夠及時向學業困難學生警示學習過程中的不足,并采取相應的幫扶措施,通過學校、學生、家庭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學業預警制度的推行,在幫助學習困難學生提高學習能力、保障他們順利完成學業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高校的學業預警制度大多還停留在結果預警方面,如何對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制定出科學的、有效和可操作性強的動態預警機制,是廣大教育教學管理人員今后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孫建.國外高校學業危機研究及啟示[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138-149
[2]馬成瑤.高校學業警示制度的運行現狀與改進方向[J].實踐研究.2016(6):100
[3]王淑敏.學分制下推行學籍預警機制探析[J].價值工程.2011,3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