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金融的興起正值我國金融業改革的關鍵時期。互聯網金融不僅是傳統金融的有益補充,而且會推動我國的金融效率提升、交易結構和金融架構的深刻變革。然而,在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引發的技術脫媒、渠道脫媒、信息脫媒、客戶關系脫媒正逐步邊緣化銀行的中介功能。鑒于互聯網金融自身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缺陷以及商業銀行所處的特殊地位, 商業銀行應采取多種有效措施,迎接互聯網金融的崛起。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商業銀行 特殊地位 崛起
一、引言
當前,互聯網金融已成為時下熱門詞匯之一,2012年甚至被稱為“互聯網金融元年”:阿里小貸異軍突起、“三馬”試水互聯網金融、P2P網絡借貸數量激增、十家較大的商業銀行分別開設網上綜合商城等。以移動支付、云計算、社交網絡和搜索引擎為代表的新一代互聯網技術,將社會融資從直接融資、間接融資二維模式,延伸至第三種融資模式——互聯網融資。傳統銀行的概念正在被顛覆。
二、互聯網金融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及政策介紹
網絡支付、網絡融資、網絡理財和移動金融已經成為目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四條主線。
(一)網絡支付
近年來,我國第三方支付市場發展迅猛,已經成為網絡購物、繳費還款、線上收單等小額支付結算領域的主要渠道。2012年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到3.8萬億元,較2011年增長了78.4%,市場參與主體已增長至400余家,其中223家獲得支付牌照。而商業銀行在加強線上線下支付渠道融合的同時,與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合作也將得到加強,實現優勢互補,共贏發展。
(二)網絡融資
基于互聯網平臺的融資迅速發展,出現了多種以互聯網為依托的融資模式,主要包括網絡小貸公司、P2P融資、眾籌融資和銀行網絡信貸四種模式。人人貸(P2P)是一種借助網絡中介、資金供求雙方直接進行借貸的融資模式。P2P公司作為中介,主要提供信息咨詢、交易撮合、支付結算和貸款管理等服務。眾籌融資是一種新型的互聯網股權融資模式,集中眾人的資金、能力和渠道,主要為小企業、藝術家及個人從事某項活動提供必要的資金資助。
由于在成本、效率及風險分散等方面的天然優勢,從長期來看,網絡貸款對傳統信貸的替代將會越來越明顯。從而倒逼商業銀行實施信貸經營管理的智能化轉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融資服務模式將成為主流。
(三)網絡理財
網絡理財是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投資理財活動的一種新型方式。其優勢表現在可以擺脫時間地點的限制、收益率更高、信息收集更全面、選擇范圍更廣、操作更方便快捷。目前,以淘寶理財頻道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機構理財平臺已匯集了多種保險、基金及理財產品,可為客戶提供理財產品的一站式交易與管理服務。
(四)移動金融
移動金融是指借助移動終端和移動互聯網開展的金融業務。我國移動金融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各大銀行、第三方支付企業及通訊運營商都加大了移動金融產品的開發。
三、互聯網金融發展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目前,互聯網金融與傳統的商業銀行相比,具有四大突出特點:
(1)基于網絡平臺的全面管理。與傳統的商業銀行網點式服務相比,基于互聯網的金融方式突破了地域限制,使得信息來源更加充分,信息范圍和業務范圍更加全面。
(2)基于過往交易數據挖掘形成新的信用評價體系。我國現行的信用體系并不完善,傳統銀行信貸大多基于抵押物或擔保的方式,然而基于大數據的互聯網金融則創新性地以歷史交易數據等多個指標,建立不同的信用體系。
(3)基于客戶體驗的靈活產品設計。得益于云儲存和大數據處理等互聯網技術創造,傳統商務方式下很難獲得的交易和消費記錄得到較為系統的保存,從而為細分顧客市場、打造個性化金融產品和提供多樣性的金融服務提供可能。
(4)碎片化時間和碎片化資金管理。隨著我國3G、4G網絡的全面鋪開,移動支付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歡迎,便于人們利用碎片化時間瀏覽經濟資訊和辦理銀行業務,而類“余額寶”形式的理財產品發售也使碎片化資金管理成為可能?;ヂ摼W金融將推動我國金融體制的變革,對現有的運作模式和管理方式產生巨大的影響。
互聯網金融的迅猛發展,對商行的業務特征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使商行“去中介化”、“泛金融化”、“全智能化”、“互補共贏”。
四、商業銀行應對互聯網金融沖擊的策略建議
(一)實施互聯網金融發展行動計劃。首先,要從戰略高度認識商業銀行發展互聯網金融的機遇和挑戰,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要保有憂患意識;其次,要明確商業銀行發展互聯網金融的比較優勢;再次,要制定互聯網金融戰略行動計劃,有效整合資源,做好頂層設計和現有工作銜接。
(二)積極拓展互聯網金融業務。首先是支付方式的創新:傳統商業銀行需要對支付方式進行調整,從線下走向線上,以“便捷、安全、貫通、定制”為目標,打造線上支付體系,同時與第三方支付機構合作,堅持“統一準入管理、統一業務范疇、統一定價管理、統一風險防控”;其次是服務功能創新: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以發展在線融資、網絡自助貸款、網商融資為重點,建立在線化、智能化的網絡融資運作模式.
(三)建設“智慧型”網絡銀行。首先,要以改善客戶體驗為中心,實現渠道協同服務;其次,以客戶信息挖掘為手段,實施網絡精準營銷;再次是以支持協同作業為目標,創新矩陣組織架構;最后以建設產品工廠為依托,實施產品按需定制等。
(四)加大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配套支撐。
一是推動機制文化重塑。推行內部協作機制和風險容忍機制,培養崇尚效率的文化和鼓勵創新的文化,提高對新興市場、新技術的敏感度,實現對市場的快速反應。
二是注重信息安全防護。做好互聯網金融發展中的信息安全防護工作,強化客戶和賬戶信息保護,不斷提升電子銀行信息系統的安全防御能力[8],構建持久有效的風控體系。
三是重視金融技術應用。加快智能手機、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關鍵業務和管理環節中的應用,建設未來銀行創新實驗室,跟蹤研究和模擬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高技術應用能力、增值服務能力和創意孵化能力。
四是加強復合人才培養。大力實施互聯網金融人才培養工程,為互聯網經營模式創新儲備充足的人力資源。
五是打造開放信息架構。按照SOA架構理念,抽離核心系統外圍功能,打造開放共享的信息平臺架構,提高處理性能和效率,實現內外部的信息交互和流程協同。
參考文獻:
[1]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2]袁康.互聯網時代公眾小額集資的構造與監管---——以美國JOBS法案為借鑒[J].證券市場導報,2013,(6):4-20.
[3]馮娟娟.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商業銀行競爭策略研究[J].現代金融,2013,(4):14-16.
[4]楊群華.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特殊風險及防范研究[J].金融科技時代,2013,(7):100-103.
[5]巴曙松.互動與融合——互聯網金融時代的競爭新格局[J].中國農村金融,2012,(12):15-17.
作者簡介:
張曉陽(1992-),男,山西太原人,山西財經大學(2016)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政策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