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年來,面對經濟"新常態"的發展背景,中小企業是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載體,在保障民生、帶動就業、科技創新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現階段,我國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仍然面臨著融資難、稅負重等重重困難,本文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提出了提高財政補貼政策的針對性和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拓寬中小企業投融資渠道等解決措施。
關鍵詞:中小企業 財政政策 稅收政策
中小企業是我國市場經濟中最活躍的微觀主體,也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促進社會穩定的基礎力量。由于中小企業在緩解就業壓力、優化經濟結構、產業技術升級和推進自主創新等方面扮演者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中小企業亟待國家各項財稅政策的大力支持,為其健康持續發展提供有利的政策環境。
一、我國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財稅政策現狀
在財政補貼政策方面,2015年9月,由財政部設立、中央財政出資,建立了總規模為600億元的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2016年正式運作以來,該實體基金總規模達到60億元,取得了良好成效。據統計,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扶持和無償補助各類企業的資金規模超過2萬億元 。
在財政投融資方面,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金融政策對中小企業提供信貸支持。例如,2014年,中國人民銀行下發《關于開辦支小再貸款支持擴大小微企業信貸投放的通知》,要求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貸款給予利率優惠,以降低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
在政府采購方面,2011年底,財政部、工信部發布《政府采購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暫行辦法》,文件規定采購主體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為中小企業預留政府采購項目預算總額的30%以上,其中,預留給小微企業的比例不低于60%。
在中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方面,2014年9月財政部發布《關于進一步支持小微企業增值稅和營業稅政策的通知》,規定自2014年10月1日起至2015年12月31日,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免征增值稅,營業稅納稅人免征營業稅,進一步加大了稅收政策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
二、我國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財稅政策存在的問題
(一)信用擔保體系尚不完善,財政投融資手段單一
我國中小企業數量眾多,分布于各個行業,其各不相同的經營方式、組織結構和業務性質,需要政府在給予資金支持時采用多樣化方式,在支持的環節和力度上有所區分,而我國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援助手段相對單一,主要是貸款擔保。
(二)財政補貼缺乏針對性,資金使用效率低下。
1994年的財政體制改革不斷將財力上移,而基層政府的正常運轉必須依賴上級財政撥付,嚴重制約了基層財力的增長。鄉鎮政府財政收入結構中,非稅收入所占比重遠遠大稅收收入,財政收入中收入的增長對投資依賴性較大,而鄉鎮往往難以投資高附加值和高稅率的產業,導致收入乏力且極不穩定。
(三)“營改增”效果不顯著,稅費負擔依然重
中小企業稅費負擔重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首先,盡管“營改增”的全面推行后,中小企業可以依據規定全額抵扣符合條件的進項稅額,但是由于中小企業主要集中于服務行業,“營改增”實施時間較短,抵扣鏈條尚不完整,加之企業規模小、利潤微薄甚至虧損,全額抵扣后納稅負擔的降低并不明顯,給很多進項稅較少的企業增加了大量的稅費。其次,行政事業性收費和社保費等稅費,大大增加了中小企業的營業外成本。
三、 促進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財稅政策建議
(一)明確界定中小企業發展階段,提高財政補貼針對性
中小企業從最初成立到最終退出,有其自身的生命規律,因此,政府應根據資金規模、員工數量、納稅額等綜合指標界定中小企業各個不同成長階段的狀態,以提高財政補貼政策的針對性。例如,對于剛成立的新企業來說,資金短缺是其面臨的首要問題,因此政府可以為其提供開辦費補貼和小額貸款;在中小企業的成長階段,由于規模較小、經營狀況不穩定、企業信用不足等因素致使中小企業無法順利從各大商業銀行和金融機構獲得貸款,這時,政府可以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擔保。在企業的成熟階段,通過建立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鼓勵中小企業進行直接融資,幫助中小企業優化資本結構。在企業的退出階段,政府應設立專門的破產清算基金,減少中小企業破產給利益相關者和社會造成的不利影響。
(二)推進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拓寬中小企業投融資渠道
一是推進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推動設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二是通過修訂《中小企業促進法》,完善動產擔保融資、健全中小企業政策性擔保制度、拓寬直接融資渠道、完善信用體系等方面做出系統性規定。三是大力發展小額貸款公司等中小金融機構,通過對小貸公司的規范化管理,建立小額貸款保證保險制度,擴大小貸公司的業務范圍,充分發揮小貸公司融資辦理速度快、貸款種類多的優勢,幫助中小企業解決短期資金周轉問題。
(三)豐富中小企業稅收優惠方式,切實減輕稅收負擔
一是健全增值稅政策,促進稅負的公平。例如,放寬中小企業認定為一般納稅人的標準,只要中小企業具有健全的財務制度,能準確提供會計核算資料,并嚴格遵守增值收專用發票管理制度,無偷稅行為記錄,均可被視作一般納稅人。二是合理設置稅收優惠期限,健全中小企業所得稅政策。對于初創的中小企業,在內部管理、技術創新和市場推廣,都處于摸索階段,稅收政策可將新成立的中小企業的所得稅優惠期限適當延長,鼓勵創業。
四、總結
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是調節經濟的主要手段,也是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促進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財稅政策,對于完善針對中小企業的財政補貼政策、政府采購政策、稅收優惠政策和財政投融資政策體系的建立,提升我國中小企業生產能力、管理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可持續發展能力,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6]楊海英,羅柳玲.中小企業融資中的銀企關系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6(23)
[17]周建榮,姚建峰.淺談支持大眾創業的金融體系建設[J].商業經濟研究.2016(08)
[18]賈康,劉薇.論支持科技創新的稅收政策[J].稅務研究,2015(01)
作者簡介:
李倩楠(1992-),女,山西財經大學財政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