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摘 要:在當前的農業生產領域,保持農業生態安全逐漸成為一項重點工作,主要是因為雖然現在的農業產業的生產量有所提升,但是一些錯誤的農業生產行為會導致農業生產環境被嚴重破壞,在這種農業問題的影響下,農業生態安全這一課題對相關專業提出,新時期的農業生產活動要在保證產值的前提下,避免生產活動與生態平衡之間出現矛盾,達到平衡生產的生產需求,從而使農業生產活動可以科學穩定地開展。本文根據對農業生態安全這一問題的了解,對其基本概念以及相關的研究方法進行分析。
關鍵詞:農業生態安全;概念;研究方法;探析
我國的當前各個產業的發展都處于積極上升的狀態,而農業產業這一國家基礎性產業也在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以及充足的生產資源的支持下飛速發展。但是生態環境方面的問題卻越來越多,這種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是由人口激增、資源需求量過大以及不良的生產活動引起的,因此為了解決這一類問題,農業生產人員堅持可持續的農業生產原則,對農業生產系統進行了改進,盡量減少對生產區域附近的生態環境的污染,是生態安全系統可以保持穩定,本文根據對其概念以及現有的研究方法進行分析。
1 概念分析
1.1 基本概念
很多農業生產者對于農業生態安全并不全面,甚至對其存在完全錯誤的認識,農業生態安全是一種生產狀態,在這種生產狀態之下,已經開展的農業生產活動并不會與生態環境以及自然資源之間出現沖突,生產區域的生態環境也能夠保持平衡。而農業生產活動也會受到這種生產狀態給予的積極影響,其生產力的持續性會增強,生產污染問題逐漸減少,農產品也會更為安全健康嗎,生產者也能更為接近無公害生產的農業生產目標。當前開設的農業生產活動是帶有一定風險的,而當生產風險降臨下來的時候,會造成嚴重的農業生產損失問題,而基于土地健康的概念,人們逐漸在生產活動、生產成果以及生產者之間創建了聯系,提出了農業生態安全這一關系著整個農業事業發展情況的概念。
在對生態安全進行研究的同時,相關人員也將生態風險因素納入到考慮體系之中,生產活動會受到多種安全威脅因素的影響,包括生產環境的影響、農作物生長中出現的病蟲害以及外來的有害生物的入侵以及其他自然性災害等。當風險縮小時,農業生態系統也就更為穩定,為了實現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相關人員要對農業生態安全情況做好評測。
1.2 基本內涵
對于農業生態環境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之后,還需要對其內涵也有充分地了解,在研究這一問題的時候,可以將其放在農業生態系統之中。主要是因為生態安全的維持與生態系統的構建兩種工作之間使存在緊密聯系的,只有先將農業生態系統具有的安全性有效提升,才能真正確保農業生態安全能夠持續地存在于生產活動之中。
健康的農業生態系統主要具有以下幾種特點,首先農業生產環境不存在污染嚴重的問題,土壤、空氣以及水源均無明顯污染,系統結構也極為和諧,無論時間配置還是空間結構都具有較強的合理性,同時生產區域之中生物多樣性也沒有被破壞,生產環境之中并無外來的有害生物,最終生產出來的農產品,既富含應用,同時又是安全沒有遭受污染的。
2 研究方法分析
2.1 評價指標
本文提到的幾種研究方法在應用時,必須要先將評價指標確定下來,根據評價指標,進行研究與分析。
生物學指標,主要包括生物生產力、農業生物多樣性指數、生物的病情、蟲情指數以及有害生物的入侵的生態風險指數等。環境學指標,主要包括土壤肥力、土壤生物的功能多樣性指數、環境污染綜合指數。生態學經濟指標包括自然資源綜合利用效率、農業生態系統的產投比、農產品質量水平等幾個指標。
2.2 統計學模型
采用社會、經濟、生物環境等指標,建立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專家或經驗打分,取得各指標的權重,然后用加權求和法,求得綜合指數。該方法雖然簡單,但由于評價指標的建立以及對指標的權重分析帶有較多的主觀因素,因此實際操作性不強。
多元線性回歸模型是研究多個自變量與應變量之間的關系。生態系統中的各因素相互影響和聯系,如作物生產力受到土壤環境、氣候以及作物自身等多種條件的影響,因此通過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可以解決多個自變量與應變量之間的關系問題。多元回歸模型主要步驟是通過最小二乘法建立回歸方程,求出偏回歸系數,建立多元線性方程組。通過計算回歸標準差,進行F檢驗或t檢驗。如農業生態系統中病蟲害發生規律的研究等。
2.3 分析生態承載力
生態承載力概念是近年來在區域可持續發展領域備受關注的問題。生態足跡法和能值分析法最有代表性。生態足跡可直接分析某區域或國家在給定時間所占用的地球生物生產率的數量。即人均生產、生活方式對單位面積自然生態系統的資源、環境恢復能力的占有量(人均生態面積即為生態足跡),若人均足跡×人數>全球或區域自然生態系統總面積,則表示超載。在生態足跡計算中,各種資源和能源消費項目被折算為耕地、草場、林地、建筑用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海洋(水域)等6種物生產面積類型。由于這6類生物生產面積的生態生產力不同,要將這些具有不同生態生產力的生物生產面積轉化為具有相同生態生產力的面積,需要對計算得到的各類生物生產面積乘以一個均衡因子。一般采用的均衡因子分別為:耕地、建筑用地為2.8,森林、化石能源土地為1.1,草地為0.5,海洋為0.2。
2.4 建設生態模型
生態系統是一個涉及多因素、多過程的“生物——環境”互作的非線性系統,但傳統的生物和農業統計模式大多建立在線性模型的基礎上,這些模型通常假定作物與環境的關系都是平滑、連續的線性多項式關系。因此建立在多元回歸基礎上的系統分析方法對非線性數據進行處理,并不是完全適宜的。在風險評價中,生態模型可用于設計或預測未來潛在風險(如氣候變化等),同時,風險評價與管理者可借助生態模型重建過去的生態影響。生態健康評價中,生態模型可模擬健康突變的毒害界限和某一環境下系統健康要素的變化過程。
3 結束語
對農業生態安全課題進行研究,可以使農業生產規劃更為環保,同時還能提升農業綜合服務能力。我國各個地區的農業生產主體均建設起了完善的生態安全評價系統,對生產區域內的生態環境進行綜合評測,本文重點對其概念與當前的研究方法進行分了分析。無論應用哪一種研究方法,都是為了獲得關于環境的更為準確地評價,而評價的關鍵就在于選擇合適的評價指標,在對這種生態環境進行評價時,還需要對農業生產工作的開設情況進行了解,將其作為評價的參考內容之一。評價的最終目的是降低生態環境受到的污染程度,實現安全的農業生產體系構建需要。
參考文獻
[1]劉暢,方長明.上海市南匯東灘灘涂圍墾區農業生態安全評價.生態科學,2014,33(3),553-558.
[2]汪成,高紅貴.糧食安全背景下農業生態安全與綠色發展——以湖北省為例.生態經濟(中文版),2017,33(4),107-109.
[3]龔英,陳振江.喀斯特地區農業生態安全評價及發展路徑探究——以重慶武隆縣為研究區域.科技管理研究,2016,36(21),247-250.
[4]王亮,王笑譜,王軍,李紅利.保定市農業生態安全評價與補償研究.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1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