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曉彤
[摘要]現今的高職院校為增強其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越來越重視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卻不自覺地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素質方面的教育。近年來,屢屢發生的大學生極端事件表明,即便是當代高等院校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其人文素質也并非如人們想象的那樣高,而高職院校的學生在知識水平和知識體系上還要弱于高等院校的大學生。因此,其人文素質更亟需進一步提升。這就要求身為人文素質教育課的高職大學語文要肩負起培養學生人文情懷和人文主義精神的重任。而高職大學語文教師則需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各種教學方式教學生具有社會責任感,并培育其人性,健全其情感,完善其人格,以使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具有一技之長的綜合素質型人才。
[關鍵詞]高職大學語文;人文素質;教育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18)01-0095-05
0引言
在市場經濟強調物質、注重實效的影響下,當今的高職教育也未能免俗,功利性在高職教育體系中的地位正日益突出。這種功利性主要表現為:為了適應越來越嚴峻的就業競爭,很多高職院校一味地強調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而不太重視對學生人文精神層面的提升。這直接導致高職院校的一些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有限,漢字書寫能力亟待提升,心理承受力較弱,人際交往能力匱乏。由此可見,高職教育需要通過大學語文這樣的人文素質教育課來陶冶學生的情操,幫助學生建立健全自身的人格,以使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具有一技之長的綜合型人才,進而切實實現高職教育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教育目標。
1高職大學語文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
1.1開設大學語文課在很多高職院校成為一種奢談雖然2006年頒布的《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曾指出:“我國高等院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但是,在高職院校的實際教學安排中,大學語文課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形成這種情勢的主要原因:首先,隨著就業壓力的逐步增大,高職院校越來越強調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努力將自己的學生塑造成技術技能型人才,以增加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這樣的人才培養目標使得現今的高職教育極為注重那些能夠提升學生專業技能方面的課程,而對大學語文這樣的人文素質教育課則有些“無暇顧及”。具體表現為絕大多數高職院校不愿開設大學語文課,或至多開設應用文寫作課來作為語文在人文素質教育方面的相關課程。但因受到應用文文體格式較為模式化等條件的限制,應用文寫作課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很難對學生進行較為深入的人文素質方面的培養與提升。其次,高職院校不愿開設大學語文課還因為市場經濟講求經濟效益,希望短期內能看到成果或得到回報,而大學語文這樣的人文素質教育課,需要不斷地通過各種人文知識來對學生進行濡染與涵化,進而訓練學生的人文思維,提高學生的人文能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這無疑需要一段時間的累積,難以在短期內見到明顯效果。鑒于此,一部分人便短視地認為,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大學語文課無法實現市場經濟的效益標準。所以,在現代化的高職教育課程體系中應該被盡可能地壓縮或替代。
基于此,大學語文課開始在高職教育中日漸式微,并有逐漸被“邊緣化”的趨勢。于是,想通過大學語文課來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在當今的很多高職院校中已成為了一種奢談。因為人們越來越認為“大學語文不僅在課程上無法與職業教育體系進行有機銜接,(而且)在內容上也無法做到讓高中課程體系與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相互承接而又相互區分”[1],所以,這種“雞肋”型的課程在高職教育課程體系中不予開設也罷。
1.2為迎合高職教育重技能培養的理念,教師只得減少人文素質養成教育由于生存不易,在為數不多的開設大學語文課的高職院校中,教師為了能夠保證本門課程不被取締,只得竭力配合學校重視技術技能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而將高職大學語文課的教學重點放在對學生語文技能(聽、說、讀、寫)的培養方面,而不太重視對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即“對學生進行培養時,只是一味地注重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而希望將學生培養成具備技術性的應用型的人才,……學生就成為了擁有獨特技能,卻忽視個性發展的統一規格的產品,人文教學呈現邊緣化狀態”[2]。
早在20世紀90年代,日本教育家永井道雄就曾告誡世人要警惕“現代大學的危機”。所謂的“現代大學的危機”,是指“當大學與企業結合得過于緊密,學術上又過于反映出實用性的時候,大學的創造性就會枯竭”[3]。這種危機在現階段的高職教育中可以說已經不只是表現為“創造性枯竭”這單一的問題,我國目前的高職院校甚至已漸漸地演變成尼采所言的“精神本能退化的工場”。作為職業教育工作者,絕不能使自己的學生成為“失去自我和生命本能,聽命于知識,聽命于金錢,聽命于國家,而獨不聽命于他自己”的機器人[4]。李克強總理《在接見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代表時的講話》中也曾指出:“職業教育培養的是職業技能人才,也應該是高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5]
由此看來,高職院校的學生同樣需要“詩和遠方”。高職教育不能只一味地強調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也應對人文素養予以足夠的重視,因此,身為人文素質教育課的高職大學語文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3高職學生在人文素質方面需要正確的引領與指導近年來,屢屢出現的大學生極端事件(如清華大學學生用硫酸潑熊事件,復旦大學研究生飲水機投毒殺害同學事件,以及大學生因學業或就業壓力過重、人際交往困難、戀愛受挫而自殺事件)都表明,大學生雖然經歷了高考進入了高等教育階段,但由于此前其所接受的中小學語文與德育等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過于強調應試方面的內容,故而使得學生的人文素質沒有得到特別好的培養與熏陶。因此,很有必要在高等教育階段及時補上這一課,以使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夠從容分辨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高職院校的大多數學生,其知識水平和知識體系皆不如普通本科院校的學生。同時,其所在的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功利性也潛移默化地使其只注重對專業技能的積累與提升,根本不注重對自身精神世界的豐富與完善。因此,一般而言,其不太可能有意識地去自己養成高尚的情操,更不太可能注重對自己精神家園的營造。
著名科學家錢偉長曾說過: “我們培養的學生首先應是一個全面的人,一個愛國者,一個有文化藝術修養、道德品質高尚、心靈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個擁有學科、專業知識的人,一個未來的工程師、專家。”高職大學語文課的人文素質教育其實質就是要教學生如何做人,教學生具有責任感,并培育其人性,健全其情感,完善其人格。這正如荀子所云:“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荀子·勸學篇》)
2高職大學語文人文素質教育實踐探索
孟子云:“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孟子·盡心上》)可見,人文素質是一種內在的修養,經過長時間的培養與熏陶,它可以變成一種自覺行為,不再需要自身刻意地去偽裝或者由別人去不斷地提醒。人文素質影響人對生活的看法和其為人處世之道,深厚的人文底蘊使人由內而外散發著一種優秀的氣質,即所謂的“腹有詩書氣自華”。而“人文素質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群體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素質。其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學會做人”[6]。
必要的人文素質對高職學生未來的求職和工作將大有裨益。因此,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實踐過程中,在保證學生掌握語文基本技能(閱讀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等)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有利于提升學生人文素質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
2.1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大學語文教學應采用的對策總體來說,與高等院校的學生相比,高職院校的學生一般學習興趣不高,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同時,其知識基礎和知識體系較為薄弱,對中小學階段所學的知識掌握得不夠扎實,因此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會略顯吃力,主要表現為知識的連貫性不好,不太容易將前后的知識體系聯系在一起,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不是特別理想。
針對高職學生的這些特點,筆者認為,高職大學語文教師首先要努力讓自己的教學具有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可以在授課過程中將生硬的文言文演變成極具情節的故事,然后串講給學生聽。之后,再帶領學生閱讀原文,在閱讀原文時,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精煉與深邃。另外,教師可以在語文實踐教學中,讓學生分角色上臺表演成語故事或文學作品中的經典橋段,以便學生能夠切實理解某個成語的由來(如“狡兔三窟”)和某個文學作品中的經典情節(如《林黛玉進賈府》)。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開展成語接龍等趣味語文活動,以便讓學生能夠在游戲中掌握更多的成語。這些做法可以提升高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逐漸地從厭惡語文這門課發展到樂于積極地參與到大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來,讓他們發現與中小學截然不同的語文教學方式。其次,針對學生基礎知識不扎實的情況,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將之前中小學階段的重點知識重新講授,并將其與新知識并聯在一起,以使學生能夠建立起相應的知識體系,進而可以充分掌握語文知識。
2.2通過名篇佳作,使學生建立健全人格,并學會為人處世高職院校的學生比較年輕,生活閱歷較為有限。因此,其在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上都需要正確的引領與指導,但生硬的說教會引起學生極大的反感,所以,可以借助文學作品來啟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學院現在使用的是筆者攜本課題組的成員于2016年編訂的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校本教材《大學語文》。由于課時有限,教材上的內容并不能全部在課堂上進行講授,因此,必須有意識地選擇教材上的一些經典篇目在課堂上進行精講細讀。這就需要教師精心篩選,挑出最具代表性的文章。課題組挑選的原則是:首先,要盡量避開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已經講過的內容,避免重復講授。其次,所選篇目要比較經典,涉及的范圍要比較廣,對學生的啟發性和示范性要比較強。最后,文章中要富含人文色彩,有利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
例如,文言文教學一般會選擇《馮諼客孟嘗君》《諫逐客書》《觸龍說趙太后》和《鄭伯克段于鄢》等篇目,因為在講授這些經典古文時,教師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學會與人溝通的技巧,懂得為人處世的方法,以及正確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一些手段。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則一般會選擇諸如《金岳霖先生》《容忍與自由》《一只特立獨行的豬》和《俞敏洪在2008年北京大學開學典禮上的發言》等,因為這些作品能夠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精神層次;另外,還會選擇外國文學作品中的《荷馬史詩(節選)》《威尼斯商人(節選)》《品質》(約翰·高爾斯華綏)和《求知若饑,虛心若愚》(史蒂夫·喬布斯)等篇目,讓學生去感受和了解外國文學的意義與價值,進一步豐富其知識體系,增加其文化底蘊。
這些經典的作品可以使學生切實地感受文學的博大精深與奇妙無窮。同時,學生還能夠通過教師的講述與情感激發而產生共鳴,繼而受到啟發和感染,漸漸地會使得學生對文學具有一定的學習興趣,甚至樂于在課余時間自己去圖書館或者上網找相關資料來進行閱讀。
另外,由于高職大學語文的課時有限,教師要盡可能地利用有限的授課時間來教會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即古語所云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樣有利于學生對語文的終生學習,而學生不會因為今后告別了語文課而就放棄了對語言知識和文學理論的探求。
可以通過對文學作品的學習使高職學生“能夠在濃厚的人文氛圍中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文化現象和人文精神,進而完善知識結構,培養道德情操,……從而在不知不覺中感受美的教育,感悟人生的啟迪,最終懷抱人文主義精神”[7]。
2.3讓學生切實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以對其進行素質培養與情操熏陶“文學是人類詩意棲息的精神家園。”[8]在對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進行了細致的學習以后,高職學生對文學會或多或少地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趁熱打鐵”,讓學生通過諸如賦詩填詞等語文實踐活動更深層地感受文學的魅力。
從小學到大學,高職學生學習了很多詩詞作品,他們對詩詞并不陌生,但讓其創作詩詞,起初的確有些令其意外,甚至會沒有信心。此時,教師需要在課堂上“安撫”學生的情緒。教師可以以諸如納蘭性德的《金縷曲·贈梁汾》這樣的經典詞作為例,向學生講述詞這一文學形式的相關知識,并說明填詞的相關規則。同時,啟發學生用詞(作)來記錄自己身邊的一些場景或者自己的一些經歷,等等。另外,除了詞以外,教師還可以向學生介紹格律詩的創作要求,如對仗、押韻、平仄等基礎性知識。這樣的語文實踐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很好地理解寫詩和填詞的基本規則,而且還能夠讓他們學以致用,嘗試著進行創作,進而切實地感受古典文化的價值與意義,與此同時,學生的文化意義和人文價值也將得到非常大的進步。
在學生上交的作業中會有較為上乘的作品出現,例如,下面的一首《浣溪沙》作品便是出自學院會計班的一位學生之手。
去年春日聞芳菲,知己相隨陋景美。如今物是人已非。
望月蒼涼獨自悲,輾轉難眠分外悔。愿風寄去思友淚。
這充分表明,在高職院校的學生中也不乏存在著一些對詩詞創作有一定能力與熱情的可塑之才。只要教師引導得法,講練得當,會收獲很多意外之喜。
2.4引導學生重視漢字書寫能力,進而增強民族自豪感現今的高職學生由于長時間地依靠電腦鍵盤和手機鍵盤打字,漢字書寫能力一般都比較弱。這主要表現為以下4個方面:(1)提筆忘字。很多高職學生連較為常用的漢字都已不太會寫,更不要說能夠準確書寫那些生僻漢字了。(2)易寫別字。還有一部分高職學生會將甲字寫成乙字,如將“己”寫成“已”,將“祟”寫成“崇”,等等。(3)常寫錯字。由于書寫不認真或者從小沒有養成較為良好的書寫習慣,有些高職學生寫字會不太注意細節,有多寫一筆、少寫一筆或者筆畫錯誤(如將捺寫成豎彎鉤)等情況。(4)字跡潦草。現今的很大一部分高職學生,不重視書寫的美觀度,字寫得非常潦草,不只沒有所謂的間架結構,而且還不注意書寫的正確筆順。
針對這種現狀,在高職大學語文的課堂上,教師要用各種方式和手段來引導高職學生關注漢字,關注對自身書寫能力的培養。例如,通過“漢字聽寫”這樣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重視正確書寫漢字的重要性,意識到自身在漢字書寫中存在的錯誤。同時,還可以開展“我之翰墨情”這樣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每人寫一幅書法作品(硬筆書法、軟筆書法皆可),然后上課時由全班學生和任課教師一起進行評比,最終選出3~5幅佳作,貼在教室墻上的黑板報上進行展覽,以供全班學生參考和借鑒,藉此來讓學生感覺到字寫得漂亮不僅是一件特別值得驕傲的事,同時也是個人的一種技能和具有較高文化修養的表現。
教師還可以借此機會向學生講授漢字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大致過程,讓學生了解漢字的發展史,使其熱愛上極具中華民族特色的方塊漢字,以增加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這往往會比德育課中生硬的理論講述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2.5注重過程考核,力爭使人文素質培養落到實處既然是強調高職大學語文課的人文素質教育功能,那么就不應該像傳統的課程考核那樣只一味地重視理論測試,而應該注重過程考核。也就是說,過去的那種用一張試卷來判斷學生學習效果的陳舊做法應該被摒棄,取而代之的應該是更加科學的、以平時表現作為主要評審標準的考核辦法。
通過高職大學語文課的教學,很多學生或多或少地改變了對語文的看法,不再漠視或厭惡這門學科,開始逐漸喜歡上了它,甚至開始重視對自身人文素質的提升。由于學生的語文基礎較為薄弱,掌握知識和接受知識的能力有待加強,所以,其知識水平很難在短期內有巨大的提高。如果僅用一張期末考試卷來驗收其在高職大學語文課上的學習成果,可能他們的成績并不一定會有大幅度的提高,甚至有的學生連及格都困難,這樣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甚至會令其產生畏難情緒,影響學習的原動力。說到底,這其實是由于人文素質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和完成的,它需要一個較長時間地積累與沉淀的過程,最后才能收獲一定的效果。
由此可見,科學的課程考核方式應該重視過程考核,注重學生的平時表現,例如,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的積極程度和得分情況、平時上課的聽講情況、書面作業的完成情況等。然后,將理論測試也就是期末考試試卷作為輔助性參考成績。筆者認為,較為合理的做法是在本門課程的總評成績中,平時成績占60%,期末試卷成績占40%。這樣既可以不傷害學生不斷學習語文知識并提升人文素質的積極性,又可以保證適度地考核和驗收教學效果,一舉兩得。
3結束語
當今時代,人們的物質生活不斷地豐富和完善,但精神世界卻略顯空虛。令人分外擔憂的是,代表國家未來的大學生也在日益淡化對人文素養和人文關懷的養成與重視。北京大學的錢理群教授就曾說:“年輕一代心靈的缺失(空洞化,虛無化),美感的缺失,語言、文化的感悟力的缺失,所反映的是整個民族精神的危機。”[9]因此,筆者認為,在高職院校開設大學語文課非常必要,不能讓學生成為“垮掉的一代”。高職語文教師要重新喚醒學生對語文的重視與熱愛,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肩上承擔著傳承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歷史責任,并引導學生加強自身的人文素質,即所謂的“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傳授語文知識,更是培育人,培育有學習能力、有工作能力、有高尚情操、有完整人格的人”[10]。
參考文獻
[1] 劉中平.職業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改革思路淺談[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12):187-188.
[2] 王茂春.芻議高職人文素質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語言文學研究,2013(5):40-41.
[3] 張應強.文化視野中德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223.
[4] 劉以恒,郭桂英,冒榮.世紀之交的教育選擇[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12.
[5] 李克強.在接見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代表時的講話[EB/OL].(2014-06-23)[2017-06-20].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4-06/23/c_126660420.htm.
[6] 原冰.對高職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J].科學之友,2008(12):107-109.
[7] 滕海濤,王慧娟.高職語文教育中的人文素質教育滲透意義[J].新西部,2013(15):138+126.
[8] 王艷春.高職院校大學語文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教學探究[J].時代教育,2009(5):56.
[9] 錢理群.重心是文學教育[N].南方周末,2007-05-24(8).
[10] 高虹.高職語文人文素質教學研究[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