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 林安琪
[摘要]教育法治精神培育在教師專業化發展中具有重要價值。但當前《教育政策與法規》在教學目標、教材開發、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都顯現出對師范生法治精神培育重要性認識不足的問題,這是《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重認知輕情感體驗和行為實踐、片面地將教育法律知識與教育法治精神割裂的結果。《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改革要基于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基本要求,將法治精神培育作為改革落腳點,從課程地位、課程內容、課程資源等角度優化課程教學體系。
[關鍵詞]教育政策與法規;法治精神;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18)01-0085-05
《教育政策與法規》是教育學及相關專業的必修或選修課程,教育法律知識在師范生公共教育學課程中也占有一定比重,同時是教師資格考試、各地教師招考的重要內容。因此,實踐中《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開設的價值得到廣泛認可,普遍認為對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提高學生依法治教意識以及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等均具有現實意義。但是近年來,隨著地方師范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模式的轉型發展,中小學法治教育要求提高,加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提升和國家教師教育制度變遷等外部環境的影響,傳統《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的教學定位、教學模式、教學評價方式等已難以適應時代發展的新訴求和新需要,存在教育目標上與新時期中小學法治教育教師培養脫節、教材開發上與教育法治現實問題偏離、教學內容上重點不突出特色不鮮明、教學方法上缺乏有效新穎的教學方式等諸多問題,亟待進一步改革。教育法治精神應作為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來看,在法治思維大背景下,要求將法治精神內化于學生們的意識形態中,外化于學生們的日常行為習慣中。《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體系改革只有適應新時期教師教育發展的需要,從培育法治精神入手,方能彰顯其課程意義和時代價值。
1教育法治精神在教師專業化發展中的價值
教育法治化是教育治理現代化的目標之一,同樣,教育法治思維在教師專業化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追溯教育法治思維在教師專業化發展中的價值體現,可以更好地把握教育法治精神的內涵,進而為師范生《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體系改革提供路徑。
1) 教育法治精神是依法治教理念落實到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具體要求。《依法治教實施綱要(2016~2020年)》明確指出“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教育綜合改革?!盵1]宏觀背景下,國家已經提出要將法治精神貫穿于教育改革當中,依法治教作為教育治理現代化的構成要素之一??梢哉f,依法治教理念的落實是教師專業化發展道路上的必經之路,這對培育教師法治精神提出了必然要求。微觀層面來看,教育法治精神落實到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具體要求就是樹立法治觀念、提高依法治教理念。樹立法治觀念是教師依法治教的根本要求,進一步說就是要促進教師主體對法律產生高度認同感,因為法治觀念的形成與社會的發展和意識形態的轉變息息相關,而且法律精神的培養是內化于人們內心的心理活動綜合體。
2) 教育法治精神是教育發展轉型升級映射到教師專業化發展中的具體內容。有學者指出教師專業發展核心是教師實踐知識的關注與獲得[2]。當前,教育發展處于推進治理現代化的升級轉型期,單純的教師專業教學能力提升和發展已經不能滿足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呼聲,因為教師專業化發展不僅看具體的教學能力和知識儲備,更為重要的是專業精神和態度。教育法治精神培育正是擴充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內容,也是教師專業發展要求轉型升級的具體體現,可以說,教育法律知識的提升、教育法律情感的認同、教育法律意志的弘揚以及教育法律行為的外顯都是教育專業發展所應具備的專業精神和態度,只有遵循教育法治理念,教師才能提升熱愛學生、奉獻教育的高尚情操。
3) 教師法治精神是學生個性化發展訴求關照到教師專業化發展中的具體需要。教育的出發點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教育法律以保障受教育權為核心,教育者的一切工作都以有利于學生的發展為目的,這就要求把每一個學生看成具有差異性的個體,尊重學生個性化的發展愿望和選擇。教師專業化發展不僅需要教師具有善于挖掘學生學習能力、啟發學生學習熱情等基本專業能力,還要求教師能依據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因材施教,教師如何將自身的教育教學權利與學生受教育權有機結合起來,滿足學生個體日益多元化的教育訴求,首要環節就是要樹立教育法治精神,尊重和理解學生的教育選擇。
綜上所述,教師法律精神的培養是依法治教、教育發展轉型升級、學生個性化發展影射在教師發展專業化上的具體體現。這就要求把握法治精神的具體內涵,完善培育法治思維相關路徑的構建?!督逃吲c法規》課程的開設與教師法治精神培育目的高度契合,理應在師范生法治精神培育上發揮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2高師院?!督逃吲c法規》課程設置現狀及問題
從實踐看,高師院校《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設置在教學定位、教學模式、教學評價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問題,即使一些學者提出《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改革問題,也是限于對當前教師法律法規知識掌握的要求,如談及3大標準(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教師教育課程標準、教師資格考試標準等)與《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改革的關系[3],對教育政策與法規在相關專業中的重要地位認識不夠,對其在師范生教育法治精神培育中的意義認識不足是當前本課程設置面臨的最主要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 在教育目標上,政府對中小學法治教育要求的提高為師范生《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學習提供了新的契機,也帶來了新的挑戰。長期以來,教育部門十分重視中小學法治教育,2016年8月,教育部發布的《全國教育系統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七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將“深入推進青少年法治教育系統化、規范化”作為“七五普法”的重要任務,并提出“法治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專業化、多元化”,這為師范院校中小學法治教育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盡管《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在地方師范院校教育學、小學教育等專業學習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其實際地位卻十分尷尬,因對辦學定位、專業理解的差異,在《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能承擔何種作用的認識上,不同院校有著顯著差別,加之教育政策與法規特有師資的缺乏,相比其他專業課程,《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規范化問題較為突出,課程地位的邊緣化導致其價值難以得到彰顯。中小學法治教育的主要力量是中小學教師骨干,這就要求這些教師樹立基本的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理念,形成正確的教育法律思維方式,借助中小學法治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專業化推進的契機,加強教育學等專業《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改革,從而進一步形成自身的專業獨特優勢和核心競爭力,適應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
2) 在教材開發上,現有《教育政策與法規》相關教材建設與開發落后,難以滿足教育法治建設的現實需要。從現狀看,當前國內《教育政策與法規》相關教材主要由3種形式組成:第一種是偏教育法學的《教育法學》教材,如楊穎秀《教育法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陳恩倫《教育法學》(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黃崴《教育法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葉蕓《教育法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尹力《教育法學》(人民教育出版社)等本科教材;第二種是偏教育政策學的《教育政策學》教材,如范國?!督逃叩睦碚撆c實踐》(上海教育出版社)、孫綿濤《教育政策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褚啟宏《教育政策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等;第三種是將教育政策與教育法規整合在一起編寫的教材,如張樂天《教育政策與法規的理論與實踐》(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顧基平《教育政策與法規》(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楊崇龍《教育法規與政策》(人民教育出版社)、蔣建華、勞凱聲編著的《教育政策與法律概論》等。但無論是哪種版本和偏向的教材,一方面均會涉及《教育法》《教師法》《義務教育法》等教育法律,另一方面也會涉及一些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由于對這些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性質界定的差異,編者選擇了“法規”或“政策”兩種不同維度分析。雖然許多教材依據《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從獨特的視角重新搭建了教育政策與法規的教學框架,但教材教學內容集中在不同教育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義務是什么問題上,對“為什么”“怎么做”缺乏深入探討,特別是教學內容設計更傾向于理論化和體系化,學界研究的最新成果、教育實踐的典型案例難以涉足到課堂中來,導致學生學習無法適應將來法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3) 在教學內容選擇上,《教育政策與法規》本科生教學內容與社會經濟發展現實需要、師范生對法律知識的需求脫離。當前《教育政策與法規》教學內容選擇更多傾向于對師范生教育“守法”意識的培養,特別是履行教師義務和保障學生權利是教學的重點章節,但這只是教學的目標和任務之一。該課程在教學內容選擇上存在兩個方面的弊端:(1)教學內容選擇同質化現象突出,缺乏本土化優質教育法律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建設。在實踐中,各地擁有較為豐富的地方教育法律資源,許多地區在地方教育法治建設方面具有自己的亮點和優勢,但由于忽略對本土教育法律資源的開發,教學內容的理論化、同質化問題較為突出,導致一些教學內容水土不服,課程內容選擇與地方教育法治建設需求有一定偏離,無法滿足地方中小學法治教育的需要;(2)重視教育法治是什么,忽略了為什么要進行教育法治及教育法治怎么做的問題?!督逃吲c法規》學習重點本應不同于其他師范專業相關知識的學習內容,因為其他師范專業進行《教育政策與法規》相關知識學習的時間有限,只能整合在《公共教育學》相關課程學習,大概2學時左右。教育學等專業《教育政策與法規》是作為一門專門的課程呈現,因此不能僅僅滿足于對教育政策與法規是什么的追問,更應進一步探究“為什么”和“怎樣做”等難點問題,使學生在熟練掌握教育政策與法規相關知識的同時,還懂得中小學法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為將來成為中小學法治教育的專業骨干奠定扎實基礎。
4) 在教學方式方法上,《教育政策與法規》缺乏自身的教學特色。當前《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的教學模式和方法較為滯后,這是受教學條件、課程學時等諸多原因限制,盡管相比其他學科而言,《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普遍會使用案例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但教材中案例選擇缺乏典型性,滯后于教育法治建設的現實需要,一些案例甚至是選擇20年前的素材,已與當前教育法律相關規定和法治理念不一致。不僅如此,在對新案例的選擇過程中,重視違背教育法律法規的素材,忽略了教育維權和教育法律對優秀教育工作者的激勵等相關案例。要提高學生學習《教育政策與法規》的興趣,必須改變傳統教材中心、課堂中心、教師中心的固定學習模式,通過教學案例庫建設,在教學過程中將理論學習與案例分析結合在一起,倡導學生探究和合作學習,鼓勵開展帶有教育法律性質的教學實踐活動,促進《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教學向實踐性轉型,凸顯學生教育法規知識學習的應用性、師范性和地方性特征,同時要改變當前重量化輕定性、重老師輕學生、重書本輕實踐的評價方式,提高教師開展教學實踐改革的積極性,契合學生實際學習需要和社會發展現實需求。
3缺乏情感體驗和行為實踐:高師院校《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法治精神缺失的根源
從課程內容上看,高師院?!督逃吲c法規》的教學內容更多偏重于知識傳授,尤其是教師職業法律規范的講解,即使在導論部分,也偏重于介紹本門課程的知識體系?!督逃吲c法規》課程所呈現出的法治精神被忽視,這種注重學習認知、片面將教育法律知識與教育法治精神割裂的現象,原因是對教育法律知識傳授與師范生法治意識培養兩者關系認識模糊。從根本上說,法治精神培育是師范生專業理念培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法治精神培育不僅僅是知識傳授,它和學生的情感體驗、行為實踐緊密結合,因此,法治精神培育需要像德育課程一樣,重視學生的情感認同及實踐反饋,一些學者甚至認為,法治精神培育應該是德育課程的主要工作。如提出“法律教育是德育課程的一個有機構成,不宜將法律教育從德育課程中分離出來單設專門的法律教育課程,否則既是對德育課程綜合性的傷害,也是對法律教育的削弱”[4]?!督逃吲c法規》課程從更為專業的角度闡釋了教育法治精神的內核,是師范生教師職業道德提升的關鍵因素。
將情感體驗和行為實踐作為《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改革的落腳點十分重要。一方面,師范生接受什么樣的法治教育、形成怎樣的法治觀念、具備怎樣的法治素養,需要通過情感體驗內化為學生的內心認知。師范生將來走向教師崗位,首要的專業素養就是要有正確的價值觀,而青年時期是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有學者指出,大學歷來是各種意識形態爭奪的前沿陣地,法治觀是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5],情感本身是維系學生對自己與社會所結成價值關系的一種感受,學生只有獲取積極的情感體驗,才能產生對教育法治的高度認同。另一方面,行為實踐是師范生法治精神培育的最終歸宿。師范生《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學習所追求的法治精神,目的是使其成為師范生從事教師工作的法治指南,指導其教育教學實踐,尤其是為中小學法治教育提供人才支持。中小學生具有典型的向師性,教師自身行為所呈現的教育法治文化是最好的法治教育。將情感體驗和行為實踐作為法治精神培育的重要落腳點,還需要考慮以下現實困境:在實踐中,中小學法治教育面臨師資專業性與師范生學科背景多樣性的矛盾,從高等師范院校專業設置現狀來看,除一些學校開設有教育法學碩士點和博士點外,當前并沒有中小學法治教育對應的師資培養本??茖I,為了適應中小學法治教育專門開設對口專業也不具備現實可行性,這樣一來,中小學法治教育師資培養任務就落在了臨近學科身上,例如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學、小學教育等。《教育政策與法規》是這些專業的必修課程,可以承擔中小學法治教育,教育法律知識在師范生《公共教育學》課程中也占有一定比重,同時是教師資格考試、各地教師招考的重要內容,因此理論上其他師范專業學生也具有承擔法治教育工作的可能性。但師范生學科背景的多樣性決定其關注點有較大差異,中小學法治教育自身也具有專業性,難以被一般性法律知識教育所涵蓋,這就造成了兩者之間的矛盾,師范生教育法治精神培育是其今后參與中小學法治教育的基礎,對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意義重大。
4培育教育法治精神:高師院?!督逃吲c法規》課程改革落腳點
師范生課程體系改革,從根本上說是回答培育什么樣的專業化教師、怎樣培養專業化教師這一基本問題。師范生課程設置是對教師專業化發展知識結構的科學回應,最終要服務中小學教育教學實際?!督逃吲c法規》課程體系改革需要集中內外合力,課程體系改革“各級教育部門的領導人置身于教學之外,體會不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而任課教師只是從自己的專業出發,缺少從整體上看問題的全局觀點”[6],只有全面客觀的認識到《教育政策與法規》所處的教育環境,而非固守知識體系本身,從培育教育法治精神入手,方能實現其在教師專業化發展中的應有價值,彰顯其應有地位。
1) 從教育法治精神視角重新審視提高《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地位。傳統《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體系建設中存在偏離學生實際學習需求和過于強調學科理論系統性的問題,其本意雖也是追求相關專業學生依法治校教育理念的形成和內化,但效果卻差強人意。從教育法治精神角度審視《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設置,其價值定位必然發生轉向,即不只是一般性教育法治理念的灌輸,而是與教育法治建設相契合,讓師范生不僅具有教育法律知識,還要具有教育法治精神。這樣一來,思想政治教育、小學教育、教育學等相關專業《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的設計首先就需要提升課程地位,從教育法治精神培育角度進行深層次變革,這種變革是基于教育法律基本認識、師范生身心發展現實情況、教育法治建設根本需要共同作用的。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國家已在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年級思想品德課程中大量增加了法治教育內容,這更加彰顯法治思維在學生身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為了適應教學需要,師范院校在培養中小學法治教育師資方面,需在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專業開設《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這也間接為解決課程地位邊緣化問題提供了契機。
2) 以教育法治精神培育為切入點,優化課程內容設置。教材是整個教學體系的核心構成要素,對相關課程主體有重要影響,這使其成為課程改革的首要切入點?!督逃吲c法規》課程內容應該改變以往偏重教育法律知識傳授的傳統,從培育教育法治精神入手,通過教材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精神,既要為教師在教材選用、教學組織實施方面發揮主體性和創造性提供一定的可能,更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實際情況設計教材,要將法治思維融入課程內容當中。要做到從教育法律知識到教育法治思維的教學轉換離不開教學內容選擇的蛻變。面向法治精神培育的《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改革需堅守“自上而下”的改革設計與“自下而上”的課堂創造,即剛性教材與柔性教學相結合,方可突破教學內容同質化的困境。課程內容選擇上,除了滿足對教育政策與法規是什么的追問,更應為進一步探究“為什么”和“怎樣做”等難點問題埋下伏筆。高師院校的學生們不僅要懂得法律知識,更要將法治思維貫穿于平時的生活學習中,這無疑是對課程內容選擇的一個挑戰。
3) 以教育法治精神培育為目標,建立教學案例庫,豐富課程資源?!督逃吲c法規》與其他教學科目不同,其特殊性在于課程普遍會使用案例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這就使得案例庫的建設在課堂教育中的地位顯著提升,也對案例庫的構建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基于教育法治精神培育的《教育政策與法規》案例教學,不能滿足于對一般性知識的理解和實踐,而是要從相關案例中得到法治教育,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因此,案例庫應采取彈性構建模式,即構建什么樣的案例庫能使得學生將理論學習與實踐探究結合起來,提升學生法治思維水平。案例庫的資源選擇要與時俱進,并且體現地方特色。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當前教育法律發展形勢實時搭建新型案例庫,使之作為一種彈性存在,與不同的教學內容相匹配。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其他教學方式方法的運用,以彰顯自身的教學特色。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依法治教實施綱要(2016~2020年)》的通知[EB/OL].(2016-01-11)[2017-04-1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3/s5933/201605/t20160510_242813.html.
[2] 王鑒,徐立波.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與途徑——以實踐性知識為核心[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125-129.
[3] 石正義.“三大標準”與教育政策法規課程改革[A]勞凱聲,余雅風.中國教育法律評論[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4] 高德勝.法律教育與德育課程[J].課程·教材·教法,2016(2):68-73.
[5] 張會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法治”及相關問題闡析——兼論大學生法治觀教育中必須澄清的幾個問題[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6):58-62.
[6] 劉道玉.論大學本科課程體系的改革[J].高教探索,2009(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