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巍
【摘要】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馬克思主義信仰傳播既面臨著較大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一系列風險。為此,需要強化風險意識,加強理論研究,做好頂層設計和微觀銜接,提升馬克思主義信仰應對風險的能力,構筑防范全面深化改革風險的思想防線和體制機制。
【關鍵詞】全面深化改革 馬克思主義 傳播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全面深化改革為馬克思主義信仰傳播提供了難得機遇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將為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傳播奠定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盡管馬克思主義信仰是人類迄今為止最為科學的一種信仰,但它在一般民眾心目中的信仰地位的確立和鞏固,卻并非僅靠對未來美好圖景的允諾,而是以持續堅實的物質基礎作為重要支撐條件。全面深化改革通過進一步理順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在著力解決市場秩序不規范、生產要素市場發展滯后、市場規則不統一、市場競爭不充分等問題之后,必將能進一步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大大激發人們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整個社會也必將在不遠的將來迅速創造和積累更多的物質財富。這一切都將為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傳播提供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將為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傳播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環境。對公平正義的追求是中國共產黨的核心價值目標,也是馬克思主義信仰科學性與價值性最為集中的體現之一。新時期以來,一方面,我國社會生產力飛速發展、國家綜合實力迅速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以“按勞分配”和“共同富裕”為鮮明特色的真正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漸趨形成,廣大民眾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趨于理性化;另一方面,社會矛盾增多、公平正義失衡,部分民眾對馬克思主義信仰持冷遇、懷疑甚至隱性抵觸態度。在此境遇下,以習近平總書記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遠見卓識和政治魄力,毅然決然地打響了全面深化改革這場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歷史性戰役,必將能在扭轉公平正義失衡狀態的過程中,助推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傳播。
第三,全面深化改革將為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傳播激發更加迫切的精神需求。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民眾開始有意識地觀照自身的精神信仰問題。他們一方面對于溫飽之后的精神空虛或迷惘感到焦慮,另一方面對于未來的發展又充滿希冀。在此情境下,民眾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缺少了些許功利性和緊迫性,卻相對增添了些許自主性和觀望性。全面深化改革將會以前所未有的能量攪動矛盾凸顯的中國社會,從而不可避免地會導致部分民眾產生本體性安全的問題。在“存在性焦慮”的驅使下,通過對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復興史和其他民族衰落史的對照與思考,必然會有更多的民眾體悟到選擇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正確性。
全面深化改革為馬克思主義信仰傳播提出了新課題
第一,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民眾個體意識將會進一步凸顯,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等可能會進一步滋生和膨脹,由此對馬克思主義信仰造成一定程度的沖擊。改革開放以來,一些人不斷膨脹的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拜金主義及其所引發的負面影響,在不斷遮蔽乃至消解著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科學性。市場經濟加劇了部分民眾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功利主義等不良思想的膨脹,而全面深化改革會進一步推動市場經濟的發展,也會進一步推動廣大民眾思想觀念、行為模式、生活方式發生變化,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民眾的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思想可能會膨脹,從而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傳播造成一定程度的沖擊。
第二,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民眾的利益觀會進一步多元化和差異化,由此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價值共識構成不同程度的沖擊。新中國成立以來,由于之前將中華民族凝聚在一起的關涉生死存亡的根本性危機已經消失,再加上社會轉型、經濟轉軌、政治改革,人們利益觀的多元化與差異化已經成為事實,馬克思主義信仰在廣大民眾心目中“救亡圖存”的工具性價值不可避免會退居次要地位。如果說改革的深入推進在價值觀上的最大影響之一,就是促進了廣大民眾利益觀的進一步多元化與差異化,那么其最大風險之一,也可能是因利益觀的更加多元化、差異化而導致社會整體價值共識的減弱乃至陷入危機,進而可能會使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價值共識進一步遭受減損。
第三,改革的深入推進會增強民眾的批判意識和反思意識,從而增加民眾對各種社會負面現象的關注度,可能會影響人們對馬克思主義信仰改造現實權威性的認知。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以一種更加強勁的動力推動著當代中國社會的歷史性變革,同時也增強了廣大民眾的批判意識和反思意識。這固然有助于人們對馬克思主義信仰作出更加客觀、公正的評價,但一些民眾可能會片面放大改革發展中存在的不足,進而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產生懷疑,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喪失信心。
提升馬克思主義信仰應對風險能力,構筑防范全面深化改革中各類風險的思想防線和體制機制
第一,培植和確立現代風險意識,構筑防范全面深化改革中各類風險的思想防線。一方面,要加強現代風險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在具體宣傳過程中,要避免脫離百姓實際的“假、大、空”形式,積極利用互聯網、移動自媒體、公益廣告等新型媒介及其融合形式,力爭做到普通百姓能夠看得到、聽得懂、摸得著,逐步實現入心、入腦并轉化為無意識行為。另一方面,要設法幫助廣大民眾形成對全面深化改革的合理預期值,使其既對全面深化改革充滿信心、積極有為,又對其可能帶來的風險有所警覺和警惕。為此,我們在宣傳報道過程中,在堅持正面引導原則的前提下,要敢于分析、研判和揭示全面深化改革的各種風險,及其對百姓日常生活、黨的自身建設、國家內政外交等方面的影響,堅決避免在宣傳報道上犯“只展示未來前景,對不足或隱患緘默”的形而上學錯誤。
第二,重視和加強理論的創新,提升馬克思主義信仰應對風險的能力。首先,要堅持正確的導向。由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根本性質上決定著中華民族的未來走向,因此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建設的指導原則問題,就成為有效提升馬克思主義信仰、應對廣大民眾風險需求的前提性問題。其次,要破除“絕對化”“教條化”“僵化”的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絕對化”“教條化”“僵化”的思想已基本清除。當前,馬克思主義信仰傳播要想在全面深化改革諸多風險下贏得新的受眾,就必須在其理論建設中敢于破除各種“神話”,化解改革實踐中的各種風險和矛盾,展示中國道路的優越性和自信。再次,要大力加強理論研究人才隊伍建設。要認真貫徹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動引導、工作上創造條件、生活上關心照顧。
第三,做好頂層設計和微觀銜接,建構化解全面深化改革中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首先,要做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頂層設計不是訴諸于個別高層領導的主觀臆想或少數人的集體決策,而是要訴諸于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及時總結群眾創造的經驗,充分調動群眾推進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的努力。其次,要做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微觀銜接。微觀銜接能否做好的關鍵在于:一要正確把握頂層設計的核心和靈魂,切忌主觀式地隨意解讀和拆解;二要精準把握民情、社情、黨情、國情和世情,弄清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真正做到心中有數;三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方法的指導,勇于和善于進行創造性轉化,真正做到細化有根據、落實有措施、監督有保障、整改有反饋。只有抓住了微觀銜接的關鍵命脈,分清了輕重緩急,才能不折不扣或不偏不倚地將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轉化為切實可行的方針政策。
(作者單位:桂林理工大學)
【注:本文系2015年度廣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科研課題《網絡輿情視域下廣西高校輔導員意識形態工作能力培養研究》(課題編號:2015MSZ025)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卓承芳、胡大平:《習近平經濟治理思想的邏輯和意義》,《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17年第3期。
②田旭明:《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深沉根基》,《湖湘論壇》,2017年第1期。
責編/楊鵬峰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