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 2018年4月2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聯合北京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單位召開了北京醫藥分開綜合改革一周年新聞發布會。北京市衛生計生委主任雷海潮指出,北京市實施醫藥分開綜合改革一年來,總體平穩有序,變化積極,符合預期,反響良好,在后續工作中,將進一步鞏固成效,持續推進,永不停步。
雷海潮表示,改革一年來,分級診療制度建設成效明顯。“三級醫院門急診診療人次較上一年減少11.9%,二級醫院基本持平,一級醫院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門急診診療人次累計達到近8000萬人次,比上一年凈增1200余萬,增長了16.1%,部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診療量增長了25%~30%,扭轉了十多年來基層診療量下降或徘徊的局面,大醫院人滿為患的戰時狀態得到緩解。”雷海潮說,“此外,醫院副主任、主任醫師的門急診人次分別減少了9.7%和25.5%,這說明患者選擇專家看病更加理性了,看專家難的問題有所緩解。”
在各級醫療機構功能和效率方面,雷海潮總結為“出現了可喜的變化”。他說,住院醫療服務更多向三級醫院集中,改革一年來,三級醫院出院量達320萬人次,增長2.7%,三級醫院的住院服務優勢更加明顯。平均住院日8.6天,與上一年相比減少0.7天,相當于過去4~5年才能取得的改進幅度。門急診患者則向基層機構分流,一、二、三級醫療機構功能的分化符合改革的導向和目的。
在醫藥費用上,雷海潮指出,自改革以來,全市醫藥費用僅增長5%左右,為2000年以來費用增幅最低的年份,已累計節省醫藥費用60多億元。藥品陽光采購金額累計624億元,節省藥品費用55.1億元,使醫藥費用整體下降8.8%;全市二三級醫院藥占比已從改革前的43%下降到34%。
雷海潮還表示,醫保患者負擔平穩,困難群眾得到了有效救助。“社會救助對象的門診救助和住院救助比例從70%調整到80%,門診救助全年救助封頂線從4000元調整到6000元,住院救助全年救助封頂線從4萬元調整到6萬元;重大疾病救助比例從75%調整到85%,全年救助封頂線從8萬元調整到12萬元。社會救助對象門診、住院和重大疾病救助政策范圍內人均負擔均減少了30%,有效緩解困難群眾就醫負擔。以城鎮職工基本醫保為例,截至2018年4月7日,醫保基金增加專項支出22.8億元,減少個人負擔近6千萬元。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保障了改革平穩實施。
此外,雷海潮還提及,在規范調整的435項醫療服務項目和價格中,包括96個中醫醫療服務項目價格,較好地補償了服務成本,體現了中醫勞動價值,中醫藥特色發揮有了更好的支撐,發展基礎更好。“通過規范醫療服務項目和收費,解決了一部分醫療服務項目收費顯著低于成本的問題,兒科、婦產科、護理科、精神心理科、傳染科等部分短板專業得到發展支撐。”雷海潮說。
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在二三級醫院中對患者開展的獨立調查顯示,91.7%的患者支持醫藥分開綜合改革,82.2%的患者認為改革政策有利于分級診療,83.8%的患者對醫療收費持肯定態度,90%以上的患者滿意就醫狀況。
雷海潮透露,目前,北京市政府已經制定了醫藥分開綜合改革的后續重點任務,在后續工作中,將持續完善公立醫療機構的補償機制,進一步做好醫療服務價格規范和調整,推動各級各類公立醫院舉辦主體落實投入責任,推進包括DRG在內的醫保支付方式改革;進一步加強基層服務能力與激勵機制建設,每個區至少建設一個緊密型醫聯體,深入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加強以質量效率費用安全集約發展為導向的公立醫院績效評價機制,開展薪酬制度改革試點,持續改善醫療服務;深化藥品供應保障制度改革,推進京津冀醫用耗材聯合采購,控制醫藥費用不合理上漲,努力實現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