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漣源市農機局 李石麟 張湘中
新時代催生新思想,新理論引領新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以此為主題,對“三農”工作進行了部署。如何發揮農機在現代農業中的主力軍作用,是我們基層農機推廣機構在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中必須思考的重大課題。以下結合漣源農機推廣實際,談三個方面的體會。
(1)注重項目發展,著力“四提升”。2017年,漣源市農機發展提質增速,規范實施農機購置補貼項目,扎實推進“千社工程”工程建設,創新實施支持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項目和秸稈綜合利用項目,農機專業合作社等發展主體得到升級扶強,土地流轉的速度加快,水稻、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經作林果業機械化水平、農機制造業水平都得到了大步提升。到2017年11月,漣源市農機專業合作社已注冊50家,建成了省級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27家,湖南省農機合作示范社3家,全國農機合作社示范社1家,2017年又推薦1家農機專業合作社申報全國農機合作社示范社。2016年全市購機(系統內可查到的)總金額2346.0416萬元,總臺數3530臺;2017年購機(系統內可查到的)總金額1440.5636萬元,總臺數1826臺。預計2017年完成機耕面積74.79萬畝(1畝=667m2,下同),機耕水平達92.48%;機插面積26萬畝,機插水平達39.17%;機收面積64.68萬畝,機收水平達80.3%,水稻生產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1.61%。大力推廣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牽頭打造的孫水河流域油菜風光帶與龍山萬畝油菜旅游風光帶取得良好成效。
(2)注重農機與農藝融合,主動“三參與”。扎實推動農機技術裝備與種植計劃、農藝措施、作物品種相互協調,注重農機農藝有機融合,聯合攻關,共同
2018年第2期推動現代農業新技術的發展,積極主動參與高標準園區建設、參與重金屬污染治理、參與農產品加工。2017年,市政府已爭取立項橋頭河農業產業園,資金達2.5億元。市農機局主動參與,發揮作用。推廣新機具、新技術,建立綠色、環保、低碳、高效的生態農業。以七星街鎮農富農機專業合作社、龍塘鎮的金鵬、碩泰、萬和農機專業合作社、茅塘鎮孫水人家農機專業合作社、白馬鎮的志華農機專業合作社、楊市鎮敬農農機專業合作社為龍頭,切實抓好農產品產后處理和加工機械化技術示范推廣,主要進行稻谷儲存技術,大米包裝機械化技術,油茶、油菜生產加工技術,推動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3)注重鄉村生態宜居,推進“三減量”。按照鄉村生態宜居的要求,農業機械化是重要保障和前提。農村機耕道、鄉村道路硬化建設,耕牛飼養量減少而推動養殖業的規范化、規模化,化肥、農藥減量化和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打捆回收等需要節能環保先進農機具,提高先進機具的把關能力。主動推動飛行減藥、深施減肥、轉化減污的農機“三減量”行動。2017年,推廣遙控飛行噴霧機13臺,化肥同步深施機29臺,生物質制肥機1臺,都已投入使用,實現了“農藥、化肥、污染”做減法,“綠色、環保、效益”做加法。農機“三減量”在漣源已落地生根。
漣源農機發展進入新時代,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必須加以研究解決。主要問題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地勢相對平坦、國土整理到位、水利設施齊全的鄉鎮農機發展主體積極性較高,發展速度較快,其他地形條件較差的鄉鎮發展落后明顯,發展很不平衡。二是農機發展的基礎設施還比較滯后,機耕道、機棚庫、維修網點等基礎設施不足,制約發展。農機服務主體一二三產業融合不夠,內生動力不足,發展后勁不強。四是農機化技術推廣人才老化,引不進、留不住,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面。
今后一段時期漣源的農機推廣工作要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針,聚焦鄉村振興戰略,圍繞“四提升、三參與、三減量”的總體要求,奮力補齊短板,在現代農業建設、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主戰場發揮技術支撐作用。力爭到2022年,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105萬kW/16.5萬臺套,水稻、油菜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分別達到82%和70%,經濟作物、畜牧水產、設施農業機械化水平邁上新臺階。為實現總體目標,我們要重點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1)以黨建工作為統領,抓好隊伍建設。要持續以黨建工作、黨風廉政建設為抓手,不斷強化學習,樹立政治標桿,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提升干部職工的政治素質與業務素養,大力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引領干部職工創先爭優、攻堅克難、履職盡責,努力造就一支懂農機、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機推廣工作隊伍。
(2)以農機補貼政策為依托,扶強發展主體。要大力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項目。大力推廣先進適用農機新技術、新機具,積極引導適度規模經營。爭取財政貼息貸款項目,引導資金流入農機行業,為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大戶的發展注入強大活力。繼續加強項目資金監管,推動農機發展主體盡快走上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道路。
(3)以能力建設為重點,提高履職水平。加強推廣服務能力建設,逐步配齊農機推廣設施,創新農機推廣手段,因地制宜引進適應本地特點的節能環保先進農機具,提高新進機具的把關能力,不斷拓寬推廣領域,在主攻水稻、油菜生產機械化機具的同時,逐步將推廣領域向精細農業、生態農業、高效農業拓展延伸。大力提升農機科技教育能力,借力相關部門的項目,大力培養有知識、懂政策、會經營、有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
(4)以改善基礎設施為目標,爭取政府重視。漣源地處湘中腹地,屬典型丘陵山區,是傳統農業大市,屬全國484個糧食生產大縣之一。目前,在高速公路、高鐵等方面交通區位優勢明顯,但機耕道、維修網點、機庫棚等基礎設施滯后,阻礙農機化發展,要以脫貧攻堅、重點項目建設為契機,爭取政府重視,整合部門項目資金,用于農村機耕道建設。同時爭取政府在支持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資金中安排專項資金用于農機維修網點與機棚庫建設,逐漸補齊農機發展中的基礎設施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