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亞,王 棚,馬逸樂
(1.貴州省德江縣氣象局,貴州 德江 565200;2.遵義市余慶縣氣象局,貴州 余慶 564400)
近年來,我國每年因各種氣象災害造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達5000萬hm2,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2000多億。德江縣地處婁山山系與武陵山腹地,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農產品資源豐富,屬農業大縣,近些年來,德江縣逐步向現代農業生產方向發展,效益顯著增加,但農業生產中也凸顯出一些不利因素,每年氣象災害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損失。
德江縣位于貴州省東北部,境內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冬夏寒暑交替,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陽光充足,雨量集中,境內年均溫度16.1℃,年均日照時數1045h,年降雨量1230.7mm,無霜期達295d,非常適合農業生產。但近些年來,隨全球氣候變暖日趨加重,德江縣出現各類氣象災害概率也愈來愈大,時常對德江縣農業生產帶來嚴重危害。其中對德江縣農業生產影響最大氣象災害為干旱、暴雨、低溫冷害、大風、冰雹等。
(1)干旱。干旱是德江縣主要氣象災害之一。德江縣年降水時空分布不均,雨熱同期,蒸發量較大,四季均可能出現干旱。春旱影響作物正播種出苗或造成出苗后農作物生長不良,嚴重時凋萎或死亡;夏旱發生率較大,恰好是雙季晚稻需水關鍵期,對水稻危害較大;秋冬旱不利于雜交水稻正常授粉,極易形成空殼,直接導致秋后減產,甚至顆粒無收,另外,冬旱影響冬季作物或蔬菜,降低作物品質及產量。如2013年盛夏(7~8月)德江縣20個鄉鎮連續多日高溫無降水,導致水庫、水窖干枯見底,部分河道、溪溝斷流,水源告急,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果蔬苗木因嚴重缺水枯黃而死,水源貧瘠地區人畜飲水緊張,嚴重影響群眾正常生產生活,其中德江縣烤煙生產受害嚴重,全縣烤煙受災面積達2839.95hm2,絕收1376hm2,因災減產5.02萬擔,直接經濟損失5520萬元。
(2)暴雨。德江縣降水多集中在5~9月,發生暴雨洪澇災害概率較高,而且德江縣地形地貌復雜,暴雨洪澇災害會對當地農業生產造成嚴重沖擊。如2014年5月23~25日德江縣出現持續強降雨天氣,部分鄉鎮出現大暴雨,引發洪澇災害,導致全縣20個鄉鎮(街道)4.1萬人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1740hm2,成災面積 1278hm2,絕收 383hm2,毀損林地 61hm2,房屋倒損53間27戶,部分牲畜家禽被淹死,部分電力、通訊設施受損。
(3)低溫冷害。低溫凍害主要是指在農作物生長期內,因外界溫度低于農作物生長生育期內所需溫度,其生育期內生殖過程發生障礙,最終造成農作物減產。一般而言,德江縣假如在冬春季節發生低溫凍害,并遭受寒潮天氣,將會對農業生產造成不利影響,可導致農作物受到凍害,輕則導致作物生長發育緩慢,重則導致作物絕收,影響農業產量,對其品質形成也不利,給農戶造成嚴重經濟損失。
(4)風雹。冰雹常伴隨大風、降溫天氣,持續時間較短,德江縣冰雹概率相對較低,但農作物生長階段受風雹襲擊,會致使作物大面積倒伏或被砸受損,嚴重時導致作物絕收,影響農作物優質高產。
(1)建立農業生產氣象預報預警服務平臺。結合德江縣農業生產情況及氣象服務工作經驗,制定科學合理生產指導意見及防災避災應對策略,同時要建立農業產氣象預報預警服務平臺。依據季節時令,制定農業生產專題氣象預報服務產品;要依據天氣實際變化趨勢及監測田間小氣候變化,提供干旱、暴雨、低溫冷害、大風、冰雹等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服務,并充分借助手機短信、電視、廣播、微信、微博、網站等渠道及時向廣大群眾發布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降低氣象災害給農業生產造成損失。
(2)加強防氣象災害科普知識宣傳,提升公眾防災減災主動性。結合實際案例,德江縣氣象部門深入農村開展防災科普知識宣傳,使人們能夠了解各類氣象災害危害性。安排農業氣象服務技術人員進入偏遠農村開展農業氣象災害防御科普知識宣傳,設立防災減災科普知識宣傳欄,向村民發放防災宣傳單、防災知識光盤、農業生產注意事項等,增強村民防災害減災意識,在接收到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后,能夠保持高度警惕態度,及時防御抗災,降低氣象災害危害。
(3)加強與涉農部門溝通協作。氣象部門要加強與涉農部門溝通協作,對農業氣候資源合理開發運用,實現氣象信息、資源共享,各氣象、水文、農業等相關部門要強化農業災情數據資料共享,實現對外發布技術平臺統一。各類農業氣象災害防御決策指揮、山洪災害防御及水雨情監控等信息系統要全面接入實時信息,確保信息及時、全面及準確。強化對農業新技術及新模式研究及推廣應用。對農業各產業基地氣候資源分布情況、氣候變化特征及農業氣象災害發生率、分布狀況等綜合分析,向農民推行科學化、專業化農業氣象服務。
參考文獻
[1]欒寶東,譚雪.淺析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預防[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