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琪
(新疆農業大學 管理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新疆托里縣是哈薩克族和維吾爾族民眾較多聚居的地區,隸屬于塔城市下轄行政區劃范圍內,由于這一地區毗鄰邊境地區,而且少數民族群眾之間的語言相互并不相通,再加上疆域環境較大,因此給農村教育帶來了巨大的資源分配壓力。為了加強垂直管理,托里縣教育主管部門在老師聘用、代課老師安置上盡管做出了統籌安置,但是因為各中心校之間的確存在著一些師資力量分配不均衡等歷史遺留問題,所以在短時間內造成了聘用老師、合同制老師、代課老師、特崗老師分配和組合之間的矛盾。
師資力量的進一步失衡,直接影響了農村教師在個體發展上的橫向關系斷層加劇,從而在部分地區,特別是阿克別里斗鄉中心學校、多拉特鄉拜亭奇學校、烏雪特鄉中心學校等少數民族聚居較多的地區出現了頻繁的農村教師流失現象。
客觀地講,托里縣的教育主管部門在黨委和政府的協調下,正在逐年增加教育資源經費的投入,雖然不能一蹴而就的扭轉農村教育水平與能力偏弱的現象,但是也絕非是直接引發托里縣農村教師流失的主要成因,在筆者看來,之所以這一問題激化,應當從顯性和隱性兩個方面來分析。
(1)“同崗不同薪”現象是導致農村教師流失的顯性原因。為了提高農村教育水平與能力,特別是為了緩解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資源缺失問題,在農村地區委派或者聘用一些代課老師來補充師資力量在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都存在。但是由于這些老師的工作關系都是在當地鄉鎮甚至村級行政單位中,因此其個人薪資待遇的水平就可想而知了。而與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公派教師不僅薪酬標準起點高,而且由于是少數民族地區,還享受一些較高的福利待遇,就同代課老師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在完成相同的教育工作水平的前提下仍然出現較大的薪資待遇差距,難免代課老師會有情緒波動,轉崗、離崗現象的出現也就可以理解了。
(2)“支教老師更換頻繁”現象是導致農村教師流失的隱形原因。中東部地區每年都會向西部偏遠地區委派一些支教老師,這些老師有些是迎接大中專畢業生,有些屬于熱衷于社會公益事業的人士,的確給西部偏遠地區的教育資源補充起到了一定的助力。但是也恰恰是因為這些支教老師的組成比較復雜,且時效性和關聯性銜接并沒有形成機制,甚至有極少數支教老師僅僅是“掛名支教”,因此讓教育主管部門很難真正掌握其工作狀態,委派到農村的支教老師擅自離崗、脫崗現象也并非個案。
(1)借助社會資源完成農村教育資源的優化。短期內完善農村教育體系內的教師編制問題顯然并不現實,也完全不符合組織程序。借助社會力量,來提高農村環境中的教育資源不足,特別是教師基本待遇偏低的問題還是比較容易的。因為托里縣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縣,少數民族老師資源本身就是一個本地優勢,如果能夠透過引導社會資源向這些托里籍老師進行優化以及扶持,那么不僅能夠起到提升教師待遇的問題,而且還能夠以中心校為基準輻射范圍,完成區域性環境內的少數民族語言普及工作,可謂是一種雙贏的局面。在這個過程中所需要強調和注意的是政府部門作為教育工作的主管單位,應當加強有效引導和對社會資源的甄別。由于這種社會資源的引入帶有比較明顯的公益性質,所以需要強調其回報并不一定是以資源的形式出現,更多的是以一種社會效益的方式出現。
(2)借助行為考核體系來完成農村教師結構的組成。西部偏遠地區的教育資源不足,是一種社會現象,緩解這種現象的過程中的確需要借助外力,但是這種外力的結構組成需要經得起檢驗甚至是考驗。因此在進行農村中心校師資力量分配的過程中,應當適度的引入行為考核標準,制定相應的工作流程或者規范,從而進一步約束相關人員的行為,對于存在投機取巧心態的極少數人,教育主管部門應當采取誡勉談話的形式對其進行教育。在筆者看來,如果能夠借助中東部地區的高校與西部地區的基礎教育機構之間形成有效的教師培訓,其效果應當明顯優于單純的安置支教老師。畢竟從本地老師中選拔優秀教師進行培養,給其提供完善的培訓和晉升空間,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穩定其工作態度,要遠比將有限的教育資源消耗在“外力”上效果要明顯的多。
綜上所述,新疆地區的教育資源亟待提升是一個客觀事實,在這個基礎上優化農村教師的組合不僅需要政府的關注,更多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這樣才是教育工作者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和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準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