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平
(黑龍江商業職業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
(1)教學模式陳舊。在一些高職院校基礎會計教學中,以講授為中心的觀念還比較頑固,教師主講的模式未能實質性改變。很多教師擅長傳統的知識講授方式,學生又習慣于高中時期的被動聽課、依賴筆記、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同時大一新生不適應文化課向專業課的轉型,致使會計基本知識理解不夠透徹。由于基礎會計沒學好,與后續專業課程鏈接就會出現困難,很多學生最終喪失學習興趣。
(2)課程內容設置不合理。基礎會計課程大多還在沿襲傳統的理論教學為主的方式,在教學計劃上仍然理論課時較多,實踐性教學課時偏低。教師授課依然是從諸多抽象的會計相關概念和會計法規入手,注重課堂上的傳授和學生專業知識量的增加,缺乏實際工作流程的領會和理解,會計技能訓練沒有完全貫穿于理論教學中。
(3)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弱。在基礎會計教學中,由于所需實踐教學課時和教學硬件不充分,實踐教學的內容簡單,缺少實踐情境,學生往往只能在教室進行習題似的操作實訓。實踐教學安排缺乏系統性和周密性,學生感受不到工作氛圍和技能需要。在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情形下,加上一些專業教師本身也缺乏企業的實踐經驗,很多實訓環節被演變成做題,無法實現學中做、做中學,學習興趣大打折扣,實訓效果不理想。
(1)以職業能力需求為導向重構課程體系。按照實踐——理論——再實踐認知規律,將課程內容重新構建,分模塊進行教學。①通過單項業務處理模塊認知會計工作。以一套最基本最簡單的企業實務資料為例,采用真實的賬證,按照實際會計工作的流程,分項進行會計工作,進行期初建賬、日常經濟業務發生的處理,并將職業需求的相關專業知識融入各操作過程中。從會計期初開始,先介紹建賬的具體工作內容和操作方法,再引入會計賬簿相關知識,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根據模擬資料實際完成建賬工作。然后根據日常業務發生順序,引出會計憑證的相關知識,指導學生根據模擬資料處理相關的會計憑證,據以登記日記賬、明細賬和總分類賬;于在情境教學中掌握會計基本理論模塊。在學生實際操作過程中引入必要的會計基本理論相關知識,通過圍繞教學內容創設教學情境、提出問題或布置任務,要求學生運用現代化信息教學手段主動尋求問題解決方案,從而獲得對會計理論問題的深入理解能力和知識。運用這種方式改變傳統的概念式理論教學,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融合,實現“做中學、學中做”;③在綜合業務處理模塊中完成會計理論的深入領會。該模塊涉及賬務處理程序的選擇與運用,以企業一個月的經濟業務賬務處理入手,將基礎會計課程涉及的設置賬戶、復式記賬、填制審核憑證、成本計算、資產清查、會計報表等會計核算基本方法方法融入基本經濟業務核算流程,同時將會計理論進一步融入,由學生分組提出組織會計工作的方案、執行會計崗位各項工作任務,最終分工協作完成企業一個月的經濟業務。
(2)充分利用仿真實訓室,組織情景教學。“教學做”一體化實質是實踐教學導向,“做中學、學中做”。由于企業會計資料具有保密性的特點,可以在會計仿真實訓室營造實際工作崗位的情景氛圍,在實訓室墻上掛上會計賬務處理程序、會計憑證傳遞流程圖、會計崗位職責等宣傳欄,選擇仿真企業案例資料,使學生體驗到工作場景,為學生思索、判斷解決實際問題的創造氛圍。
(3)工學結合,采取現代學徒制方式。改變傳統的以學校課堂為中心的做法,除利用仿真實訓室,還必須采取工學結合、現代學徒制方式。學生還應到校外企業參加實踐或者見習活動。合作企業是最好的教學基地,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能確保學生學到原汁原味的會計技能,通過企業老師的指點,了解相關的工作規則,提高實踐操作能力,為日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4)校企合作,開發職業教育教材。教材是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主要依據,《基礎會計》教材的開發應該由企業人員與學校的一線教師共同完成,既要結合教學工作實踐,又要與企業的會計人員充分溝通,從而保證教學環節的順利進行。
目前,雖然高職院校在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過程中,遇到了諸多的問題,也曾遭到一些質疑。但只要正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尋找具有適合高職特色的教學方式,杜絕盲目教學,就能從根本上實現培養專業會計人才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陸嫻.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與探索[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