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第十五人民醫院(450000)胡治紅
胃癌是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位居在消化道腫瘤的首位。目前,治療胃癌較常應用的方法仍是手術切除,但根據相關數據顯示[1],胃癌術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僅在30%左右,其中主要影響因素是腫瘤的分期,因此準確的胃癌術前TNM分期,對于治療方案的選擇以及患者預后評價有著重要意義。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本院自2016年10月~2017年10月間經病理證實的80例胃癌患者,其中男62例,女18例,年齡40~77歲,平均(61.44±9.83)歲,對所有患者術前均采取128層螺旋CT增強檢查。
1.2 方法 使用設備為西門子Definition AS+128層螺旋CT,由經驗豐富的放射科醫師進行檢查。所有患者均需空腹4小時以上,并于檢查前10分鐘內飲用溫水1000~1500mL,為預防呼吸偽影會對圖像質量帶來影響,事先告知患者在掃描期間需屏氣,指導患者頭先進然后采取仰臥位。掃描參數為:層厚為7mm,層距為7mm,電流為120kV,管電流為110mAS,螺距為1.2,準直寬度為0.6mm。掃描范圍從膈頂到恥骨聯合水平。同時應用雙筒高壓注射器注射非離子造影劑碘普羅胺,劑量為100ml,注速為3.0ml/s~3.5ml/s。最后將所有患者的CT影像結果輸入至工作站syngoMMWP中,并利用相關的配套軟件進行多面重建,胃部病變的評價由兩位經驗豐富的放射科主治醫師進行,如果存在疑義,則由副主任醫師進行再評價。
1.3 TNM分期標準 ①T分期為T0、T1及T2,其中T0期為胃壁未存在明顯異常增厚,T1期為與正常胃壁相似,其單層胃壁病灶存在明顯強化但未有透壁,胃壁局限性輕度增厚或者正常,多層胃壁,胃壁黏膜層存在局部增厚同時有較為明顯的強化,但是不存在中外層突然中斷的情況,病灶基底部和肌層兩者間的低密度帶顯示清楚且無浸潤。T2期為單層胃壁能夠見透壁強化,同時局部增厚,多層胃壁能夠見黏膜下層低密度帶消失并且存在異常強化情況,中外層突然終端,上述兩種狀況下局灶性增厚的胃壁邊緣是光滑完善的,周圍脂肪間隙清晰。T3期為胃壁增厚,其漿膜面毛糙且不規則,在周圍脂肪間隙內能夠見帶狀影或是結節狀。T4期為胃壁增厚,同時其鄰近器官受累,若未檢出腫瘤則按T0期進行處理。②N分期為N0、N1及N2,其中N0期為淋巴結未發現轉移。N1期為發現淋巴結轉移狀況,同時轉移的范圍在3cm之內。N2期為發現淋巴結轉移狀況,且轉移的范圍超出了3cm。③M分期為M0和M1,其中M0為未發現有遠處轉移,M1為發現有遠處轉移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以SPSS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卡方檢驗,P<0.05時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128層螺旋CT增強掃描,發現6例患者胃壁黏膜的增厚為局灶性或是節段性不均勻,其輪廓較為完整且胃周脂肪清晰,和周圍組織的界線清晰;8例患者胃壁黏膜的增厚為彌漫性或是病灶性,其輪廓較為完整,但胃周脂肪清晰度不佳,和周圍組織的界線清晰度同樣不佳;28例患者的胃壁存在明顯增厚,其腫塊為腔內外生長,外層較為模糊,胃周脂肪清晰度較差,和周圍臟器的分界較為清晰;38例患者腫瘤存在明顯強化,且周圍脂肪層模糊消失,和周圍組織結構接線的清晰度較差,脂肪間隙消失。在80例患者當中有14例例患者能夠見肝臟單發或是多發環形強化,少數能夠見牛眼征。TNM分期結果:T1~T4期準確率分別為57.14%(4/7)、72.73%(8/11)、82.76%(24/29)、90.91%(30/33),T期整體準確率為82.50%(66/80)。N0~N2期準確率分別是83.87%(26/31)、85.29%(29/34),93.33%(14/15),N期整體準確率為86.25%(69/80)。M0~M1期準確率分別是92.86%(65/70)、80.00%(8/10),M期整體準確率為91.25%(73/80)。
在我國,胃癌無論是發病率還是病死率在世界各國之中均是最高的國家之一。針對于胃癌的診斷常規采取的是胃腸鋇餐造影與胃鏡檢查等方式[2],但這些手段僅僅只能一定程度上顯示胃黏膜表面的病變,而對于黏膜以下、漿膜層、肌層以及胃腔外病變并不能顯示,這也造成了胃癌對胃壁浸潤的深度、遠處臟器是否存在轉移以及局部淋巴結等情況無法進行判斷。隨著近些年來MSCT技術的飛速發展,它逐漸的被應用到了胃癌術前分期的檢查當中[3],由于該技術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對病灶進行詳細觀察,還能夠通過數據處理以及計算機軟件在術前對患者病灶、胃癌的發展以及四周侵犯等情況進行準確的評估。
本次研究通過應用低張水充盈法增強掃描的方式,使得患者胃部病變得到了更好的顯示。在多層螺旋CT增強掃描的圖像上,胃腔充盈情況良好的胃壁一般情況不會超出5mm,而局部胃壁增厚超出了5mm,并且還存在多層組織結構消或者明顯異常強化均是胃癌診斷的標準[4]。胃壁顯示一般為兩到三層結構。顯示兩層結構的時候,其內層為黏膜下層以及黏膜層,增強以后為較明顯線樣強化,其外層則為漿膜層以及肌層,在增強以后僅為輕度強化。當顯示為三層結構的時候,其內層則為黏膜層,增強以后同樣為明顯線樣強化,中層為黏膜下層,增強以后相對于黏膜層顯示等密度[5],其外層為漿膜層和肌層,增強以后僅為輕度強化。與三層結構相比,兩層結構較為常見,其顯示率約在60%左右,僅有極少數情況下胃壁才會顯示單層結構,并且存在輕度延遲強化。本次80例患者當中,45例顯示為兩層結構占比率為56.25%,30顯示三層結構的占比率為37.50%,僅有5例顯示單層結構。
胃癌的主要轉移途徑是淋巴結轉移,而準確的判斷局部淋巴結的轉移情況對于手術方案的選擇以及術前切除性評估來說,其價值是非常重要[6]。但在實際操作中,淋巴結的部位與大小,以及胃周脂肪的量等因素都會對多層螺旋CT觀察胃癌局部淋巴結,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而惡病質和胃周脂肪的減少或是消失,也會影響到對淋巴結的觀察。同時增大的淋巴結也可能只是炎性反應性增生,小的淋巴結是不能排除轉移的[7]。其中淋巴結檢出率較高的部位分別是腹腔干、胃大小彎、胃左動脈、肝總動脈以及腹主動脈的周圍,檢出率較低的則是肝十二指腸韌帶與胃癌病灶附近。
綜上所述,通過應用128層螺旋CT能夠將胃癌侵犯胃壁的深度、遠處臟器的轉移以及淋巴結轉移較為準確的顯示出來,這對于胃癌的術前分期來說,其臨床價值是毋庸置疑的,同時對于胃癌患者的個體化治療也具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