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彪 陳 偉 吳 鋼
(四川省蠶業管理總站,四川 成都 610041)
四川具有悠久的栽桑養蠶歷史,是全國主要的傳統蠶桑產區和優質繭絲生產基地,蠶桑資源稟賦突出,發展潛力巨大。通過多年的努力,四川蠶桑產業已有一定的基礎,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生產、加工、銷售體系,保持了先發優勢,具備了質量優勢、成本優勢和比較優勢。“十三五”期間,四川將發揮優勢,挖掘潛力,做大規模,提升水平,延伸產業鏈,拓展新產業新業態,把四川蠶桑產業打造成為優質高效、多元發展、全國領先、世界知名的優勢產業。
四川蠶桑產區主要集中在攀西地區和盆地丘陵地區。地處攀西地區的攀西蠶區,年積溫6000-7400℃,年日照2200-2700h,年降水750-1100mm,積溫高,日照強,晝夜溫差大,干濕季分明,通風干燥,有利于桑樹營養物質的積累,具備生產優質蠶繭和優質桑果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地處盆地丘陵地區的川南蠶區、川中北蠶區,年積溫5000-6000℃,年日照1000-1600h,年降水量1000-1400mm,溫濕度適宜,桑樹生長較快,養蠶所需要的光線、溫度、濕度、氣流等氣象要素分布均衡,利于優質蠶繭生產,蠶繭絲長、凈度等各項質量指標均具優勢。
四川蠶桑種質資源十分豐富,現保存家蠶種質資源1286份,桑樹種質資源1774份,世界上唯一的桑樹單倍體資源保存在四川滎經縣。利用種質資源開展育種攻關,選育推廣以“川山×蜀水”、“芳·繡×白·春”為代表的多絲量、絲質優、抗性強的蠶品種,以“川桑98-1”為代表的節間密、產量高、耐旱耐貧瘠的桑品種,形成了獨具四川特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系列蠶桑品種體系,保持了遺傳品質的競爭優勢。四川宜桑土地資源豐富,攀西蠶區、川南蠶區、川中北蠶區地處丘陵山區,蠶桑是典型的旱作農業,桑樹根系發達,保水耐旱能力強,可在坡耕地上按等高線栽植,占全省耕地總面積59.74%的丘陵區耕地適宜栽桑養蠶。四川勞動力資源豐富,2016年,全省城鎮化率49.21%,低于全國8個百分點,位于烏蒙山區和大小涼山地區的蠶桑產區,外出務工人員較少,勞動力成本較低。
四川是世界蠶絲業的發祥地之一,有 6000多年的栽桑養蠶歷史,素有“蠶叢古國”之稱,是蠶神“嫘祖”的故鄉,“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是歷史上傳統絲綢產品主要生產供應基地。早在秦漢時期絲綢制品通過南方絲綢之路遠銷緬甸、印度、中亞等國家和地區。“四川鹽亭嫘祖蠶桑生產系統”被農業部認定為第四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笆皴\”居中國四大名錦之首,“蜀錦”“蜀繡”與大熊貓并稱為“四川名片”,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的蠶桑文化資源助推蠶桑農旅融合發展。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蠶桑生產國,桑園面積、發種量、繭絲產量在世界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16年,全球蠶繭產量84萬t,中國蠶繭產量62.4萬t,占全球蠶繭產量的74.28%。四川是全國重要優質繭生產基地,2017年,全省桑園面積達到13萬hm2,養蠶210萬張,產繭8.1萬t,占全球蠶繭產量的9.6%,占全國總產量的12.98%,桑園面積、蠶繭產量位居全國第二位,全省有100多萬農民從事栽桑養蠶,蠶桑農業產值突破70億元,蠶桑絲綢綜合產值達到330億元。產業規模居全國前列,產業基礎雄厚,具有先發優勢。
四川蠶區氣候宜桑宜蠶,日照強、晝夜溫差大,溫濕度適中,通風干燥,是全國多絲量、二化性蠶品種的主要飼養區域,粒繭絲長可達1300m以上,抱合力強,繭絲質量優。根據中國纖維檢驗局發布的2016年全國桑蠶干繭質量公正檢驗報告,四川桑蠶干繭的潔凈、解舒絲長、萬米吊糙、解舒率、光澤5項質量指標為全國最好水平。
蠶桑產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地處東部地區的蠶桑產區土地、勞動力、資本等要素成本全面上升,比較效益下降,蠶桑產業出現轉移。在國家大力推進的“東桑西移”戰略過程中,東部地區絲綢加工企業迅速將蠶桑生產基地向西部地區轉移。地處西部地區的四川耕地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蠶繭質量優,成為了“東桑西移”的重要承接地,具有極強的成本競爭力。
與其他農業產業相比,蠶桑產業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四川盆周山區干旱缺水,土地貧瘠,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嚴重,交通物流等基礎設施較差,限制了許多農業產業的發展。桑樹生根能力強,具有耐旱、耐貧瘠等特點,不僅具有突出的經濟效益,還具有強大生態功能,是典型的旱作農業。獨具四川特色的寬窄行桑園栽植模式,冬春重剪的生產方式,良種良法、種養循環的養殖技術,不僅實現了蠶繭的優質高產,還實現了桑糧、桑經協調發展,提高了桑園產出率和土地利用率,比較效益明顯。如寧南縣在桑園間作冬季馬鈴薯、早春套作青豆、夏季間作生姜,僅馬鈴薯一項畝產達到1500kg,養蠶+桑園間套收入上萬元。珙縣通過良種良法提升蠶繭單產質量,同時利用桑枝由合作社基地生產桑枝食用菌菌袋,分戶種植,售繭和栽培桑枝食用菌每666.7m2桑園收入超過萬元。
近年來,四川堅持以質量效益為核心,以規模發展為重點,以科技為支撐,以機制創新為動力,加快建設現代蠶桑產業基地,形成了攀西、川南、川中北三大優勢蠶桑產業帶,重點集中在40個蠶?;乜h,三大蠶區桑園面積已占全省桑園面積的90%以上,成片桑園取代了零星分散的四邊桑。寧南、高縣等20個蠶桑重點縣,蠶繭產量已占全省蠶繭產量的70%以上,實現了規?;邪l展。綿陽天虹公司等一大批龍頭企業,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集中流轉土地高標準建設桑園,反租倒包,保底價收購,深度參與蠶?;亟ㄔO,把基地作為企業第一車間,與蠶農建立了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了互利共贏。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全省蠶桑產業戶營規模不斷擴大,已發展0.67hm2(10畝)以上種養大戶13萬戶,2hm2(30畝)以上家庭農場6000戶。培育出了“七彩之虹”、“南絲路”“僰人蠶繭”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南充市獲得“中國綢都”、涼山州獲得“中國繭都”稱號,寧南縣獲得“中國蠶桑之鄉”稱號,鹽邊縣、德昌縣獲得“中國果桑之鄉”稱號。四川蠶桑產業的質量效應和品牌影響力不斷顯現。
四川桑、蠶、種、繭、絲、綢、印染、服裝、家紡等生產加工鏈條完整。40個蠶?;乜h均建有蠶繭收烘站,保證全額收購蠶農生產的蠶繭。全省有繅絲企業70戶,繅絲生產能力27.4萬緒,自動繅占91%,絹紡企業4戶,生產規模2.35萬錠,絲織企業34戶,織機7800臺,其中無梭織機696臺。2017年全省蠶絲產量達到4.02萬t,蠶絲及交織物(含蠶絲50%)產量17246萬m,蠶絲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23.36%。蠶絲及交織物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27.63%,位居全國第二。全省擁有規模以上桑果酒桑果飲料桑葉茶加工企業30余家,年生產桑葚酒3700t,飲料4000t,桑葚醋820t,桑葉茶330t。近年來,建成了南充都京四川工業園、嘉陵絲紡服裝工業園、寧南國際桑繭絲綢產業園、武勝安泰絲綢工業園等加工園區,蠶繭絲綢加工能力實現轉型升級。
四川有5家省直屬蠶種場從事蠶種選種、原種繁育,有24家蠶種場從事一代雜交種的繁育,年制種200多萬張。建立了以省蠶種質量監督檢驗站為中心,5個片區檢驗站為基礎的全省蠶種質量檢驗體系,保證了蠶種使用安全??蒲屑夹g推廣體系完整,有省農科院蠶業研究所、省絲綢科學研究院、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南充,宜賓)、農業部蠶桑品種改良分中心(南充)和省蠶絲學校等科研教學機構。在蠶桑主產區設有蠶桑生產技術指導部門,專業鄉鎮配備了蠶輔員,全省有2000多名蠶桑技術人員從事蠶桑技術指導。全省建立的“共育戶聯農戶”的社會化技術服務模式,通過共育戶組織開展蠶桑病蟲害的統防統消,開展生產技術指導等社會化服務,有效解決了技術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全面提升了技術水平,提高了單產質量。
四川作為西部地區的重要省份,資源稟賦和生態條件非常適宜優質蠶繭發展,烏蒙山區、秦巴山區和大小涼山地區土地資源豐富,扶貧攻堅聚集了大量發展要素,蠶桑產業有巨大的發展空間。蠶桑良種化、桑樹一步建園、小蠶集中共育、大蠶省力化蠶臺育、方格簇自動上蔟等主體技術全面推廣,形成了系列生產技術標準,提高了單產質量。桑樹良繁和桑園快速豐產技術,機械化自動化智能養蠶技術等的關鍵技術研發推廣,將改變生產周期長,勞動力密集的傳統栽桑養蠶方式,進一步提升勞動生產效率,釋放出更大的效益空間。四川是全國的農業大省、人口大省和勞務輸出大省,近年來,通過不斷優化政策環境,返鄉創業效應快速釋放,全省累計返鄉下鄉創業達到48萬人。蠶桑產業具有商品化率高、銷售渠道穩定、投資少見效快、技術要求相對較低的優勢,成為了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和居家就業的重要選擇。
隨著國內消費升級和國際經濟回暖,消費者對于高品位繭絲的需求旺盛,尤其是國內市場消費份額的不斷提升,綢緞服裝、蠶絲被、床上絲綢用品等產品的消費量明顯上升,國內絲綢消費量已超過出口消費量。近年來,絲綢加工業與紡織工業技術加快融合,不斷創新,寬幅絲綢制品,絲麻、絲毛等各種混紡制品既適應了消費需求,拓展了市場,同時也對繭絲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直接導致優質繭絲原料供不應求,價格不斷攀升。2017年春,5A級以上生絲價格每噸上漲了7萬元,達到45萬元,較3A級每噸高出了3-5萬元。優質生絲的價格上漲對優質繭市場形成了聯動效應,全省鮮繭每公斤收購均價達到42元,較上年提高了8元。作為全國重要的優質繭絲生產基地,四川具備發展優勢。
“一片桑葉撐起整個繭絲產業;一根枝條可培育優質食用菌產業;一粒桑果可打造成為特色漿果產業,一塊桑園還可發展林下綜合種養”。近年來,蠶桑資源的多元化利用、產業化開發不斷加快,以桑樹為中心的“桑產業”快速形成,一大批生產加工企業圍繞桑樹資源開發創新,推出了系列新產品,開拓了適應健康消費的新市場。利用桑園冬春閑期發展綜合種養,實現冬春是良田,夏秋是桑園,種養良性循環。利用桑枝發展高檔食用菌,在發展傳統繭絲產業的同時,助推了優質食用菌產業發展。
利用桑樹的果葉兼用優勢,加大桑果的深度開發,生產飲品和保健桑葚酒滿足市場需求。其他如桑葉茶、食用蠶蛹、蛹油、蛹蛋白、葉綠素銅鈉鹽等產品,豐富了保健品市場。同時,四川蠶桑文化厚重,通過對蠶桑文化資源的挖掘,拓展新業態,延伸產業鏈,擴大增值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