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倫 曾 義
(興文縣農業局,四川 興文 644400)
興文縣位于四川盆地南緣,烏蒙山東北麓,面積1373km2,人口48.34萬人,是四川烏蒙山區扶貧連片開發重點縣。近年來,我縣立足優勢、因地制宜,將蠶桑作為脫貧主導產業,創新實施“人平兩畝桑,脫貧奔小康”模式,激發貧困地區的內在動力,變輸血為造血,發展致富產業,形成脫貧的長效機制。全縣57個精準貧困村,2016年有18個村1777戶貧困戶發展蠶桑產業,人均養蠶收入2036元,當年有5個養蠶村已脫貧,今年5個養蠶村退出精準貧困村,2年時間通過蠶桑產業實現脫貧農戶1527戶、脫貧人口6428人,分別占貧困戶的85.9%、貧困人口的86.5%。蠶桑產業已成為擔綱烏蒙山區扶貧事業生力軍。具體做法:
我縣蠶桑生產,根據《興文縣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蠶桑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興府發〔2017〕1號),2017年縣財政安排蠶桑產業發展專項資金200萬元,用于桑園建設、共育室、蠶棚及室內配套設施建設和共育戶扶持。同時按照《興文縣脫貧攻堅領導組關于在脫貧攻堅中強化“三項示范”建設推動綠色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興脫貧領發〔2016〕7號)文件要求,新栽桑1000-1999畝,補助300元/畝;2000-2999畝,補助400元/畝,3000畝及以上,補助500元/畝。我縣蠶桑產業,按照連片開發,整村推進原則,重點在周家鎮、九絲城鎮、古宋鎮、蓮花鎮、麒麟苗族鄉等鄉鎮,形成了蠶桑產業發展新亮點,在九絲城鎮形成三個200hm2(3000畝)示范片,在周家鎮形成兩條233.3hm2(4000畝)示范帶,在麒麟苗族鄉德應村建成一個千畝(66.67hm2)示范點。全縣累計發展桑園0.44萬hm2(6.6萬畝),覆蓋18個精準貧困村,1777戶貧困戶,栽桑16796×666.7m2。全縣標準化蠶棚累計達到4584間,共育室累計達到185間。
著力完善三大服務體系。一是完善產業技術服務體系,加強與四川省農科院蠶業研究所、西南大學等科研單位的技術交流,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到科研院所,發達地區參觀學習,不斷更新觀念,增強創新意識,以適應蠶桑產業不斷發展的需要。根據縣域的土壤、氣候條件及蠶桑生產技術水平,引進新桑、蠶品種,試點示驗小蠶共育機、推廣大蠶省力化蠶臺、熟蠶自動上簇、病蟲害綜合統防統治等先進實用技術。二是完善生產服務體系,強化政府引導,建立完善“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基層共育室、蠶農(家庭農場)”四位一體的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做到科技人員到戶、良種良法到園、技術要領到人。全縣組建蠶業專業合作分社30個,培育養蠶大戶285戶(含共育戶)。三是完善營銷服務體系,為切實保護蠶農利益,確保信息公開透明,體現公平、公正,全面推廣“儀評售繭”,實施企業兜底保護,龍頭企業與蠶農簽訂定單,實行最低38元/ kg保護價收購,蠶農只需做好科學養殖,蠶繭產出后,“預約售繭”就能拿到錢,不需要自己找市場,徹底消除了后顧之憂。
為減輕養蠶勞動強度,降低養蠶成本,提高養蠶效益,實現蠶農增收。我縣著力抓好新技術、新品種應用。全縣推廣“農桑14號”3333hm2(3.5萬畝),“強桑1號”133.33hm2(0.2萬畝),“芳繡×白春”蠶新品種14400張,產繭77.976萬kg,平均單產54.15kg,比上年同期提高6.32 kg,提高比例13.2%。同時革新養蠶技術,改兩個蠶盒為三個蠶盒飼養,降低小蠶密度;改掃落法和打落法收蟻為小區隔日網收法;改每天擴座為提網超前一次性占座;改給桑時換氣為定時器智能控制換氣;改自然光線為黃色燈光,吸引小蠶在上層食葉。全面推廣小蠶共育、儀評收購,推廣面100%,推廣省力化95%、紙板方格簇98%、引進小蠶共育飼育機,全面推廣消毒噴粉器、萬向輪轉向蠶凳桑園除草機、桑園松土旋耕機、桑園施肥器、桑樹修剪伐條機等新機具。全縣基本實現了“小蠶共育工場化,大蠶養殖省力化,熟蠶上簇自動化,基地建設標準化”的生產模式。
創新蠶桑產業經營體制,建立蠶業縱向一體化的利益連接與協調機制,以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養殖大戶為基礎,形成優勢互補、有機結合的現代蠶桑產業化新型經營體系。通過政策、資金等扶持方式,拓展延伸蠶業產業鏈條,積極發展桑枝、桑園綜合開發,探索蠶桑資源保健品開發等產業,提高產業綜合效益;引導新型經營主體提高技術水平、擴大生產規模、壯大輻射帶動能力,走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鏈條型延伸和綜合性開發的道路;支持龍頭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市場營銷、品牌創建等方面有突出貢獻的企業給予重點扶持,促進蠶桑產業優化升級。2017年,全縣申報省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農民示范專業合作社1家,組建蠶業專業合作分社30個,培育養蠶大戶285戶(含共育戶),覆蓋全縣蠶桑產業區域。
結合貧困村土壤、氣候條件,積極開展桑園多元化,在桑園地中間種套種竹蓀、馬鈴薯、魔芋、花生、大豆等作物;大力推廣桑園林下養殖山地烏骨雞等,加大桑園綜合利用。通過立體種養,畝平均桑園綜合開發收入再增3000元/666.7hm2以上,加上養蠶主業收入,每畝達8000元以上,蠶農收益顯著提高;結合治理石漠化發展產業,全縣累計發展蠶桑4400hm2(6.6萬畝),其中,石漠化區域栽桑1333.33hm2(2萬畝);為進一步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綠色發展,“七.一”建黨節之際,我縣舉辦了“四川·興文首屆蠶桑文化旅游節”。
興文下一步重點是著力打造周家、九絲為核心的蠶桑產業綜合示范園區,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推進養蠶社會化分工合作模式,培育省級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強力打造“石海銀珠”精品品牌,做大做強蠶桑產業,帶動更多的農戶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