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華
(內江市東興區桑蠶繭管理局,四川 內江 641000)
東興區位于四川中南部,成渝經濟帶中心點,全區幅員面積1180.6km2,耕地37149hm2,轄29個鄉鎮,428個行政村,是典型的農業大區。近年來,我們緊緊圍繞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抓住國家實施“東桑西移”戰略機遇,科學定位蠶桑產業,狠抓現代蠶業發展,全區蠶桑布局進一步優化,科學技術快速普及,基礎設施極大改善,基地建設初具規模,助農增收成效顯著。全區現有蠶桑鄉鎮23個,蠶桑村100個,桑園3333.33hm2(5萬畝),其中果桑666.67hm2(1萬畝),2016年全區養蠶47596張,產繭1956.2t,蠶農蠶桑收入10915.7萬元(其中:蠶繭收入6815.7萬元,蠶桑綜合收入4100萬元)。主要做法是:
在會商調研、科學論證的基礎上,依托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編制了《內江市東興區現代蠶桑產業示范區發展規劃(2016—2020年)》。計劃用5年時間,建成涵蓋雙才、三烈、新店、雙橋4個蠶桑重點鄉鎮20個蠶桑專業村的內遂高速公路現代蠶桑產業帶,雙才、三烈萬畝蠶桑產業核心示范區,新店、雙橋萬畝果桑產業核心示范區,形成“一帶兩核”的現代蠶桑產業發展格局。
雙才、三烈主要以種植葉用桑為主,引導發動廣大農戶大力發展現代蠶業,建設萬畝蠶桑產業核心示范區。新店、雙橋以種植果桑、果葉兼用桑為主,依托“一點、一線、一帶”,重點發展休閑觀光蠶桑產業。
近年來,東興區新栽標準化桑園1100hm2(1.65萬畝),其中果桑706.67hm2(1.06萬畝),葉用桑393.33hm2(0.59萬畝),2016年冬季嫁接果桑166.67hm2(2500余畝),嫁接果桑50萬株,現代蠶桑產業示范區流轉土地集中發展桑園200hm2(3000余畝),桑樹基礎得以鞏固。
新建標準化小蠶共育室32個1920m2,新建標準化室外鋼架大蠶棚295個24532.2m2,消毒池327口,生產作業道28.5km,溝渠1.3km,蓄水池10口,推廣旋轉方格蔟30萬片,蠶桑標準化生產的基礎設施條件得以改善。
以培育蠶桑專業戶為依托,推行蠶桑適度規模發展,全區現已培育擁有桑園面積0.67hm2(10畝)以上的蠶桑專業戶103戶,擁有桑園面積0.33hm2(5畝)以上的蠶桑重點戶976戶。
大力推行小蠶共育,全區建成標準化小蠶共育室32個1920m2,其中自動化、工廠化小蠶共育室1個409m2。
全面推廣大蠶省力化蠶臺飼養,全區建成標準化化大蠶棚295個2.45萬m2,今年計劃在雙橋元覺村將建工廠化蠶棚12個4000m2。
購置旋轉架和方格蔟,免費發放給蠶農,全面推廣旋轉方格蔟自動上蔟。
全面推廣多批次養蠶,蠶農每隔20天左右飼養一批蠶,改變過去每年只發春、夏、正秋、晚秋四季蠶種為年發7批次蠶種。
邀請省蠶研所等專家對鄉村蠶桑技術人員、蠶桑大戶進行蠶桑技術培訓,區蠶桑局對蠶桑適度規模養殖戶、小蠶共育戶開展了集中培訓,組織精干技術力量深入鄉鎮對蠶農進行蠶桑技術培訓,使每戶蠶農都能掌握栽桑養蠶實用技術。
根據蠶桑規模配備鄉村蠶桑專業技術人員,推廣共育戶帶農戶的技術服務模式,實行小蠶集中共育,大蠶分戶指導。
成立多元化、不同類型的蠶桑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實施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多元化發展,不斷擴大種養規模,帶動蠶農走風險共擔、利益共享之路,全區已成立蠶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24個。
新培育蠶桑產業龍頭企業2家,其中,四川省元仙橋農業有限公司2016年在雙橋鎮元覺村流轉租用土地200hm2(3000畝)用于蠶桑生產發展,現已栽桑150hm2(2250畝),修建標準化工廠化小蠶共育室1個409m2,標準化大蠶棚4個1190m2。
全區引進推廣無核大十、紅果2號、嘉陵30號、嘉陵40號果葉兼用桑新品種,全區栽植果葉兼用桑706.67hm2(1.06萬畝),既產桑果又養蠶,提高畝桑效益。
將冬季修剪后的桑枝粉碎后作為生產食用菌的主要原料,在三烈鎮、新店鄉種植平菇、茶樹菇、金針菇、大球蓋菇等食用菌,提高了桑枝利用率。
在雙橋鎮元覺村和新店鄉古沖村試點推廣桑園林下養雞,進一步豐富了桑園立體種養模式。通過對蠶桑資源充分開發利用,提高了蠶桑綜合效益,增加了蠶農收入,促進了蠶桑產業多元化發展。
今后,我區將重點加強蠶桑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科學技術推廣、新型經營主體培育、資源綜合利用,做強一產,鞏固提升現有蠶繭基地,穩步發展優質果桑。做優“二產”,積極開展蠶桑產品原產地初加工,推進產業化開發,豐富蠶桑產品結構,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做活“三產”,充分發掘蠶桑文化底蘊,積極發展休閑體驗蠶業,推進蠶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