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楠
[提要] 隨著對外貿易的持續增長和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快,加強貨物貿易本外幣政策聯合監管的需求日益迫切。本文從準入、業務辦理、監管三個方面對貨物貿易政策進行梳理,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貨物貿易;本外幣;監管
中圖分類號:F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8年1月10日
當前跨境資金流出壓力緩解但外匯供求趨向平衡的基礎仍較脆弱的形勢下,貨物貿易本外幣跨境收支在監管政策、監管主體、管理方式、監測手段等方面存在差異和不協調性,難以適應主體監管和風險防范的需要。本文旨在通過梳理并厘清貨物貿易本外幣政策差異,剖析由此導致的問題,提出貨物貿易本外幣一體化監管的構想。
(一)準入方面。管理主體不同、目標不同、準入門檻高低有別。
1、管理機構和目標。在監管機構方面,我國對本幣和外幣的管理處于相對分割的狀態,外匯局負責全口徑的跨境資金統計監測工作,但日常監管局限于外匯收支業務;人民幣業務相關政策制定和日常監管由人民銀行負責。從監管目標來看,外匯局對貨物貿易跨境收支監管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人民銀行的主要目標則是促進貿易便利化和人民幣國際化。
2、登記準入管理
(1)外幣方面。一是根據屬地管理,進出口企業需要到外匯局辦理名錄登記才能辦理貿易外匯收支,且對不同類型企業實行標識管理,如來料加工、特殊監管區域、輔導期企業等;二是出口收入存放境外等特殊業務由企業向外匯局備案。
(2)本幣方面。一是具有進出口經營資格的企業通過銀行一次性辦理身份信息確認和激活,即可辦理跨境人民幣業務,門檻較低;二是企業開立境外賬戶由境內銀行向人民銀行備案,并由境內銀行提示該企業報送相關賬戶信息,但僅作原則性規定,并未進行具體要求。出口重點監管企業不得將出口收入存放境外。
(二)業務辦理方面。遵循的要求:外幣嚴格、本幣較松。
1、收付匯管理
(1)外匯方面。一是實行待核查賬戶管理;二是堅持“誰出口誰收匯、誰進口誰付匯”原則;三是進出口退匯業務適用“原路退回”原則;四是離岸轉手買賣業務目前采用較為嚴格的管理規定,企業需在同一銀行同一網點辦理同幣種離岸轉手買賣業務,對于降級為B/C類的企業不得辦理此項業務。
(2)本幣方面。一是貿易項下人民幣收入可直接劃入企業的人民幣賬戶,無人民幣待核查賬戶,更無使用前的甄別、管理環節;二是人民幣跨境結算允許代理業務項下收付匯主體與進出口主體不一致,此管理口徑有悖于商務、海關等部門關于外貿代理的相關規定;三是人民幣結算業務對于進出口退匯無相關管理規定,無退匯登記管理的要求;四是對于離岸轉手買賣沒有更為嚴苛的要求,與普通業務一樣遵循“展業三原則”。
2、企業貿易信貸報告
(1)外匯方面。企業應在貨物進出口或收付匯實際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通過貨物貿易監測系統向外匯局進行貿易信貸報告。對于同一合同項下轉口貿易收支日期間隔超過90天且收支差額超過等值50萬美元業務,企業應在規定時間內通過貨物貿易外匯監測系統向外匯局報告,對于貿易信貸報告余額超比例的,外匯局將進行重點監測和核查。
(2)本幣方面。除通過人民幣報關并結算之外,均需履行貿易信貸報告義務,但實際操作中,報告正逐步被淡化。對于轉口貿易也沒有義務性報告的要求。
(三)監管方面。外幣較為完善,本幣缺少監管手段和處罰依據。
1、企業分類管理
(1)外匯方面。外匯局對總量監測指標超閾值的企業進行非現場核查、現場核查,根據核查情況將企業分為A、B、C三類進行分類監管,并依據后續情況進行動態調整。在分類管理有效期內,對B類、C類企業的貿易外匯收支實施審慎監管。
(2)本幣方面。實行出口重點監管企業管理,重點監管企業由人民銀行會同財政部等六部委聯合確定,按年動態調整。
2、監測核查管理
(1)外匯方面。貨物貿易監測系統全面采集企業進出口與收付匯數據,并結合貿易信貸報告信息,設定較為完備的總量核查指標,衡量企業一定時間內的資金流與貨物流偏離程度,將超閾值企業自動列入重點監測庫,并對超總量核查指標和專項監測指標的企業進行現場核查。
(2)本幣方面。RCPMIS系統采集企業的進出口與收付匯數據,監測指標相對簡單,主要監測資金流和貨物流的擬合程度,缺少專項監測和總量核查等預警指標。
3、違規處理
(1)外匯方面。對企業實行分類管理,對于存在違規或異常的企業可以下調分類考核等級,并視違規情況移交檢查或其他部門處理。
(2)本幣方面。尚缺失對貨物貿易人民幣跨境收支違規業務的處罰依據;如有違規行為,將被總行納入“出口重點監管企業名單”,但被列入重點監測的企業按年調整,時間過長,往往滯后于市場主體變化,弱化了監管效果。
(一)本外幣監管分離,削弱監管效率。本外幣分割的監管體系無法滿足主體監管需求,無法實現對市場主體的全方位監管,進而削弱監管的效率。如對于B類企業,外匯局對其實施重點監管,即要求企業在分類監管有效期內的預收貨款、預付貨款,以及30天以上(不含)的延期收款和延期付款業務均應進行貿易信貸報告;同時,對企業貿易外匯收支實施電子數據核查管理,要求其在可收付匯額度內辦理貿易外匯收支。但是若B類企業選擇貨物貿易項下人民幣結算,即使不做貿易信貸報告,也無法對其進行處罰或進一步問責;同時,人民幣收入無須進入待核查賬戶,且收入金額也不受可收匯額度的制約。因此,如果B類企業借助人民幣結算,必然會弱化外匯管理政策的有效性,削弱外匯管理部門的監管效力。
(二)業務審核松緊不一,易產生監管政策漏洞。以人民幣NRA賬戶為例,由于人民銀行對人民幣NRA賬戶購匯的政策適用及業務流程尚未明確,各銀行在辦理相關業務時的政策把握尺度不一,在履行購匯的貿易真實性審核職責及購匯數據報送的準確性方面存在著一定問題,也為不法企業進行違規套利活動提供了可能。如某境外企業開立人民幣NRA賬戶,僅一年時間累計發生跨境人民幣收入67.36億元,并通過外匯NRA賬戶購匯支出56.63億元。從收入來源和支出流向來看,其大額人民幣收入均來自其自身境外賬戶,而絕大部分購匯資金去向均為企業境外賬戶或銀行中間賬戶。從收支日期看,發現同一交易日的收支金額基本一致,呈現典型的境外資金境內購匯“一日游”。若以CNH-CNY即期匯差150點來算,其一筆6億元的“一日游”即可獲利約146萬元,企業累計獲利逾千萬元。企業借貿易之名利用人民幣NRA賬戶進行違規套利,一方面虛增了貿易購匯規模,放大了貿易外匯資金流出性偏離度;另一方面擾亂了人民幣匯率價格形成機制,誤導市場預期。
(三)違規成本不同,擾亂跨境資金正常流動。市場主體利用本外幣政策差異和較小的人民幣業務違規成本,根據境內外利差、匯差選擇結售匯時機和地點來獲取價差收益,將原本在境內完成的結匯或售匯交易向境外轉移,加劇了跨境資金波動性。如,2015年下半年在人民幣貶值預期下,市場主體境內購匯境外結匯進行跨境資金套利,加大了外匯資金流出壓力。
(一)整合貨物貿易外匯監測系統和人民幣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統資源,有效實施本外幣跨境收支的一體化統計分析與監測預警,融合負面清單、異常交易項目或資金流動渠道等信息,運用大數據發現異常線索和違規行為,有效防范風險。
(二)推進本外幣賬戶一體化改革,實現系統對接,加強賬戶信息的主體一體化監測分析。目前,本外幣賬戶管理的尺度不一割裂了監管主體資金的內在關聯,本外幣賬戶系統的分立監測狀態不利于對跨境資金的甄別、印證分析及對可疑線索的跟蹤檢查。為此,需實現人民幣、外匯賬戶系統的對接,搭建信息交互平臺,促進一體化監督管理。
(三)初步構建貨物貿易本外幣跨境資金流動預警指標體系
1、從監管方向和重點來說:考慮到跨境人民幣業務承擔著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功能,因此需綜合考慮跨境人民幣業務與外幣業務之間的關聯性,以及跨境人民幣結算對國際收支平衡產生的影響程度。不同的預警指標對應不同的風險程度,同一預警指標在不同的閾值內代表不同的風險水平。根據不同的風險程度和風險水平,分別設置監管方案。如當面臨重大風險時,對應最高級別方案,這時經濟金融形式可能十分嚴峻,需要政府部門人為干預,采取相應的強制措施,以行政手段遏制資金的不正常流出入。
2、從具體監管措施上來說:主要分三個維度進行監管:(1)通過建立宏觀指標及閾值,確定跨境資金重點監測方向。宏觀指標主要是跨境收支和銀行結售匯,人民幣跨境資金流動同樣會對這兩個指標產生影響,通過這兩個指標能從整體上衡量本外幣跨境資金流動的趨勢;(2)通過建立中觀指標及閾值,確定貨物貿易資金重點流動渠道。設置中觀指標的主要目的,是在宏觀層面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貨物貿易跨境資金異常流出流入的主要渠道,從而優先監管對資金流動影響較大、變化波動幅度明顯或異常的重點業務;(3)通過建立微觀指標及閾值,確定重點監管對象。為準確定位異常交易主體,需進一步對貨物貿易跨境資金流動重點渠道下的微觀主體進行分析。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方面是重要性分析,通過判斷企業重點交易項下的貨物貿易跨境資金凈變化;另一方面是運用異常指標找出貨物貿易跨境收支行為異常、業務違規風險較大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