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妤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
《雅典學院》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全盛時期繪畫領域的核心人物拉斐爾(1483—1520)受教皇尤利烏斯二世(1443—1513)委托,為裝飾梵蒂岡宮簽字廳所繪制的一組濕壁畫中的一幅(如圖1),是拉斐爾一生中最重要的代表作。

圖1
“簽字廳”之名得自其以后的功能,這里最初曾是尤利烏斯二世進行個人冥想學習的私人圖書館,后來成為教皇簽署諭令、裁決與宣判的場所。拉斐爾在簽字廳的創作始于1508年,這是他在梵蒂岡宮裝飾的第一個房間。整組壁畫以“古代世界與宗教精神的和諧一致”為構思中心,分別命名為《神學》《哲學》《詩學》和《法學》,這四幅巨作將古典與宗教情感融為一體,充分體現了盛期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全部積累。作品《神學》的副題為《圣餐禮的辯論》,《哲學》的副題為《雅典學院》,《詩學》的副題為《帕納巴斯山》,《法學》副題為《三德》(即“勇敢”“智慧”“節制”)。
“雅典學院”(Academy of Athens)是古希臘大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在四十歲時創作的。約公元前387年,柏拉圖結束旅行返回雅典,在雅典城外西北角的“Akademy”,一處曾為希臘傳奇英雄阿卡德摩斯住所的土地,創建了自己的學院,集合了算數、幾何學、天文學以及聲學等多項學科,取名“Academy”。這是歷史上第一所為了系統化地傳授知識和追求純粹學術而建立的學習、研究機構。這所學院是西方文明較早的有完整組織的高等學府之一,也是中世紀時在西方發展起來的大學的前身[1]。這所學院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關閉。后世的高等學術機構被稱為“Academy”,正是源于此。
拉斐爾以柏拉圖興建的“雅典學院”為題,以古代七種自由藝術,即語法、修辭、邏輯、數學、集合、天文、音樂為基礎,創作出壁畫《雅典學院》,謳歌登峰造極的古希臘精神,贊美人文主義的黃金時代,作品于1509年至1511年完成。
《雅典學院》整個背景和構圖,如同舞臺空間一樣,給觀者以親臨劇場一般的感覺,拉斐爾將建筑學與透視法發揮得淋漓盡致,將二度平面呈現出可延伸的三度空間的大氣縱深[2]。柏拉圖將“雅典學院”設置在戶外的森林中,《雅典學院》背景中的建筑完全是拉斐爾根據構圖需要而虛構的。他將本來的戶外場景移到高大恢宏給人以崇高感的古典建筑里,營造出一種高貴的氛圍,更有利地烘托出這場古代先賢盛會的戲劇效果。在這幅底邊長為7米多的大壁畫中,拉斐爾巧妙地利用了實際建筑結構的現有條件,把拱形墻壁的外框畫成一個巨大的拱門,并將其作為自然畫框,整個畫面的建筑根據中心視點精心設計為向縱深推演直通藍天的層層拱門,使畫面顯得分外神圣悠遠,畫面中的建筑和實際建筑融為一體,畫中人物如同生活在真實空間一般。
這幅場面宏大的巨型壁畫人物眾多、場面宏偉,在分為上下兩層平臺的大廳之上,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學派的哲學家、科學家以及藝術家匯聚一堂,進行著一場通過理性尋求真理的自由而熱烈的學術探討。拉斐爾對每個人物的所長與性格進行了精心的思考,一方面使這些偉大人物中的每位都處于全神貫注的活動之中,另一方面又讓進行著不同學科研究的人們和諧地聚在一起,組成探討、爭論和交流的場面。各種不同的形象性格,各種交錯縱橫的內在聯系,表現得渾然一體、天衣無縫,顯示了拉斐爾出色的肖像畫才能[3]。同時,拉斐爾發揮了他所擅長的空間構成技巧,表現出他把握全局的驚人本領。畫面的構圖以三個中心點構成一個三角形,進行人物組合。這三個中心明確,三角形構成豐滿,畫面充實。通過對臺階的利用,拉斐爾使眾多人物組合前后有序,畫面將觀賞者帶進先哲們的行列。
臺階上是第一個中心點,也是全畫的兩位中心人物,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他的大弟子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他們迎面走來,邊走邊爭論著哲學的重大問題。柏拉圖左手夾著自己的一部抽象形而上學著作《蒂邁歐篇》,右手食指指向天穹,垂直方向上的手勢表示宇宙理念從感性世界向它的主要理想上升的運動,表示一切存在的東西都源于理念世界。而亞里士多德用左手持著他的《倫理學》,右手伸出,手掌向下,在水平方向上的手勢表示論證地球的起源,好像在說明現實世界才是他的研究課題。這兩個對立的手勢,表達了他們思想上的原則分歧。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兩旁站著的人,如眾星托月般,個個懷著崇敬的心情聆聽著這場偉大的辯論。在柏拉圖的左側,是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他正用他習慣的方式,掰著手指和一群人討論著什么問題。站在他對面披甲戴盔的年輕軍人是亞里士多德的學生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公元前323年)。他的背后有一個人正在招呼著走來的兩個青年。亞里士多德一側的右上方,穿著紅袍孤寂落寞獨自站立的長者是古希臘斯多葛學派的創始人芝諾(公元前490—公元前425年),兩個倚在壁龕墻基前的青年,一個在書寫,一個在思考,這三個人與左面的一組人物,在動勢上是相反的。
左邊臺階前景的中心是被人文主義者稱為“精密科學之父”的希臘偉人畢達哥拉斯(公元前580—公元前500年),他創建了算數、幾何、音樂、天文四門高級學科。他坐在地上專注地進行演算,一名少年在旁為他扶著木牌,牌上的內容是為他的演算做參考的“和諧”數目比例圖。在他背后,一個老人正在記錄畢達哥拉斯的論據數,后面伸著脖子、包著白頭巾的是伊斯蘭教學者阿維洛依(1126—1198年)。背后稍遠,頭戴桂冠、胸靠柱基,正在抄寫著什么的是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公元前341—公元前270年)。站在畢達哥拉斯前面,手指著書中句子的學者是修辭學家圣諾克利特斯。兩人中間身穿白色斗篷,面目英俊、表情冷峻的金發青年凝視著觀眾,被認為是弗朗西斯柯·德拉·羅斐爾,他是烏爾賓諾未來的大公。與他們構成一組,但單獨垂首沉思的是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約公元前535—公元前475年)。
右方臺階前景上的一組人物,以著名的幾何學家歐幾米德(約公元前330—約公元前275年)為中心,他正俯身用圓規在一塊石板上計算著,圍繞他有立有跪的四人是他的學生,他們似乎對老師的講解領悟得不一樣。這五人旁邊身穿古代黃袍、頭戴榮譽冠冕、手持地球儀的是主張“地心說”的埃及天文學家托勒密(90—168年)。在托勒密的對面,持天文儀的是波斯預言家、拜火教主瑣羅亞斯德(公元前628—公元前551年)。而最邊上頭戴白帽的人是拉斐爾的朋友畫家索多瑪,緊挨著他露出半張臉,頭戴深色圓形軟帽的青年,就是畫家拉斐爾本人。把自己畫進歷史題材畫師內,是當時畫家們喜用的表現方式[4]。
畫中央的臺階上,衣衫不整、斜臥著的是孤寂的古希臘犬儒學派哲學家第歐根尼(約公元前412—公元前323年)。他主張排除一切物欲,為了追求自由與獨立,寧愿像狗一樣生活,所以他平時穿一身破爛衣服,住在一只木箱里。這個人物在構圖上起到填補空白的作用,他與右側正往臺階上走去的兩個人物相聯系,同時又與左下角那個倚靠在石桌前沉思的學者赫拉克里特彼此呼應。
左右兩側作對稱呼應的壁龕里,分別供立著智慧女神雅典娜雕像(右側)和音樂之神阿波羅雕像(左側)。雕像代表著文學、藝術的各門學科,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畫作的色彩處理也很協調,建筑背景全是乳黃色的大理石結構,人物衣飾的紅、白、黃、紫、赭等色相交錯,與乳黃色的大理石背景色彩協調有致。
《雅典學院》是拉斐爾全部作品中最壯麗輝煌的一幅,是盛期文藝復興中古典精神的象征,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五十多位先賢互相交錯襯托,分別討論研究著各自學科的學術問題,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渾然一體。這宏大的場面、均衡的布局、眾多的人物、生動的表情、各異的姿態、個性的刻畫、變化且統一的節奏,可謂把繪畫創作發展到文藝復興時期的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