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 河南省兒童醫院 鄭州兒童醫院(450000)賀偉娜 楊文
由于危重患兒無法正常進食,會伴隨營養不良情況,因此需進行腸內營養支持來維持患兒機體發育。但患兒年齡較小且機體發育尚不完善,在行腸內營養支持期間可能出現相關并發癥,誤吸即是其中一種,患兒主要表現出溢乳、嘔吐等癥狀,嚴重時甚至會威脅患兒生命[1]。因此,探討腸內營養支持期間出現誤吸的干預措施尤為重要。基于此,本研究就早期干預對危重腸內營養新生兒患者誤吸發生的預防效果進行觀察。具體過程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2月~2017年2月于本院接受腸內營養支持治療的危重新生兒80例,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胎齡34~39周,平均(36.53±1.42)周。觀察組男25例,女15例;胎齡34~40周,平均(36.64±1.62)周。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比較。
1.2 方法 所有患兒均靜滴紅霉素與嗎丁啉以增強食道下部括約肌張力,緩解與預防溢乳、嘔吐癥狀及減少相關并發癥發生。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包括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密切觀察患兒、定時沖洗等。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接受早期干預,具體過程如下:①護理評估:實施腸內營養支持前對患兒病情、意識狀態、吞咽及腸胃功能、家庭疾病史等方面進行評估,減少護理不當行為。鼻飼前檢查患兒體位、管道等情況,并在營養支持過程中觀察其異動情況,防止管道意外脫落誘發誤吸。②體位干預:患兒取俯臥位或傾斜位,墊高上半身(暖箱保暖患兒亦需墊高上半身),且觀察患兒體位變化并及時調整,防止反流發生。③喂養量干預:依據臨床觀察及記錄結果,為不同新生兒提供相應的喂養量及飲食,若患兒進食后立即出現嘔吐現象,需在下一次喂養時給予與嘔吐物等量的進食;出生超過20d患兒可給予米粉配合喂養;若患兒哭鬧嚴重,及時了解原因并對應處理,及時鎮靜,防止反流誤吸。管飼結束后給予患兒5min非營養性吸吮以促進患兒胃內排空,防止食物反流。④病情觀察:觀察患兒嘔吐物及潴留物的顏色、性質及是否存在咖色液體,警惕應激性潰瘍發生,管飼過程中需加強巡視,泵注牛奶者需監測血氧飽和度及心電,防止呼吸系統異常。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兒出現誤吸、死亡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兒誤吸率為7.50%,低于對照組的27.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死亡率為0,低于對照組7.5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早期干預主要是在營養支持前及過程中對患兒進行臨床評估及護理干預,主要以避免胃內容物反流,減少誤吸發生率為目標,降低患兒臨床危險性。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在誤吸發生率方面存在較大優勢,說明早期干預可較好預防危重腸內營養新生兒出現誤吸,患兒臨床安全性較好。本研究中采用早期干預護理措施對患兒實施腸內營養支持前進行全方位的評估,以了解患兒基本情況及相關家族病史,減少因評估結果不佳導致護理不當發生。腸內營養實施前評估可較好預測臨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癥狀,并根據評估結果進行預防方案的制定,以減少臨床不良事件的發生。此外,在腸內營養支持期間對患兒保持合適體位可減少誤吸;依據患兒個人情況給予營養供給量,可較好滿足不同患兒的營養需求;此外,根據出生時間的不同適當給予患兒流食喂養,可增加患兒飲入食物的黏稠性,減少反流、誤吸發生[2]。此外,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兒死亡率略低于對照組,但組間比較無明顯差異,分析其原因可能與選取的病例具有一定特殊性或樣本量較少有關,因此關于早期干預在降低危重腸內營養新生兒死亡率方面是否具有優勢仍需進一步研究加以證實。
綜上所述,危重腸內營養新生兒實施早期干預可有效減少患兒誤吸發生率,臨床安全性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