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中心醫院(450003)劉曉娟
胃結腸息肉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內鏡下切除術是治療該病的主要手段。本文對我院在胃結腸息肉內鏡下切除術后護理中的相關經驗進行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6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接診的80例胃結腸息肉患者納入本研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為20~68歲,平均年齡為(49.66±5.71)歲,息肉直徑(0.81±0.22)mm;對照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齡為20~67歲,平均年齡為(49.61±5.85)歲,息肉直徑(0.80±0.20)mm。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內鏡下切除術,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包括入院宣教、術前檢查和準備、圍術期飲食控制、術后體征監測、并發癥預防以及出院指導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強化護理:①強化圍術期健康指導。在病房內對患者和家屬開展強化健康教育,普及術后康復和并發癥預防知識,糾正患者或家屬的思想誤區,指導其主動配合進行科學飲食控制、遵醫囑用藥以及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促進患者快速康復。②家屬協助體征監測。護士一方面加強對患者的巡視,一方面指導家屬配合對患者體征進行密切監控,發現大便顏色、性狀等異?;虺霈F腹痛、壓痛等情況及時通知護士或匯報值班醫師進行處理。③舒適護理。從營造溫馨舒適的康復環境到細心的生活照料,讓患者從整體感覺到舒適和安全,改善其心理狀態和疼痛感,促進早期康復。
附表 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分對比(分,±s)
注:與對照組對比,*P<0.05。
分組 舒適度評分 健康教育評分 飲食指導評分 用藥監督評分觀察組(n=40) 91.77±3.22* 88.64±4.03* 92.85±3.08* 93.11±3.42*對照組(n=40) 79.86±5.35 78.25±6.05 80.66±5.73 81.17±6.39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隨訪12個月息肉復發情況以及護理滿意度。護理滿意度使用我院自制問卷,涉及舒適度、健康教育、飲食指導、用藥監督4項,每項滿分100分,評分越高表示該項越滿意。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19.0進行統計學處理,并發癥率和復發率為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護理評分為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并發癥及復發情況對比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率及隨訪期間復發率分別為5%、7.5%,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7.5%、17.5%,P<0.05。
2.2 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分對比 觀察組舒適度評分、健康教育評分、飲食指導評分、用藥監督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
臨床研究表明,胃結腸息肉內鏡下切除術后容易出現穿孔、出血等情況,對預后效果有一定影響[1]。因此,加強胃結腸息肉內鏡下切除圍術期護理十分有必要。我院針對胃結腸息肉患者術后健康知識掌握度不足、康復期家屬監護不到位、舒適度差、情緒狀態不佳、出院后防復發意識差等情況在常規護理模式的基礎上總結了一些可行性較高的強化護理策略,主要通過強化圍術期健康指導提高患者和家屬對術后康復、并發癥和復發防范、正確控制飲食、合理安排作息等康復知識的掌握度,從根本上避免了因防范意識缺乏而導致出院后不良事件頻發的情況[2];通過家屬協助體征監測解決了護士巡視度不足問題,也調動了家屬配合的積極性,通過密切監控能夠預防和及早發現并發癥并處理,以提高預后[3];舒適護理則主要針對患者舒適度的提升,使其在康復期間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利于早期康復[4]。本研究結果也顯示,觀察組術后出血及隨訪期間復發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且護理滿意度各項評分也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總之,胃結腸息肉患者內鏡下切除術后開展強化護理能夠有效減少并發癥和復發風險,提升護理質量,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