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達
摘要:目的探討針刺腰痛穴配合手法復位治療急性腰扭傷的臨床療效。方法對筆者所在醫院臨床治療中采用針刺經外奇穴腰痛穴配合手法復位治療急性腰扭傷的56例患者進行臨床療效觀察分析。 結果經過針刺腰痛穴配合手法治療后,痊愈45例,顯效11例,所有患者腰部疼痛功能明顯減輕,腰部活動功能均有明顯改善。 結論針刺腰痛穴配合手法復位對急性腰扭傷的治療具有較好一定的療效。
關鍵詞:腰痛穴;急性腰扭傷;手法復位
中圖分類號:R27434? ? ?文獻標志碼:B? ? 文章編號:1007-2349(2018)05-0067-02
急性腰扭傷(acute lumbar muscle sprain),民間又稱為“閃腰”,多由于姿勢不良,持重不當或是跌撲損傷引起腰背部肌肉軟組織過度扭轉牽拉而至疼痛,屬中醫“腰痛”范疇,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多見于體力勞動者,發病年齡可見于各個年齡段,以中老年患者多見,常因外感風寒濕邪或者過度勞累而誘發或加重。本病多急性發作,患者常有搬重物或跌撲外傷史,臨床表現為患側腰部疼痛劇烈,活動受限,甚至腰肌痙攣僵硬,腰部不能伸直,不能下地行走。筆者于2015年10月—2017年10月門診收治56例急性腰扭傷患者,運用針刺腰痛穴配合手法復位治療急性腰扭傷病癥,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急性腰扭傷患者56例。其中男26例,女30例,年齡17~64歲,平均年齡(42±15)歲,40例患者是單側發病,16例患者是雙側發病,其中6例患者發病前1~3 d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或消化道感染史,45例有腰部扭傷病史,如搬重物、運動損傷等。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編制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的內容,臨床表現為:①明顯外傷史;②突發腰部一側或兩側劇烈疼痛,同時伴腰部活動受限,甚至不能伸腰或行走;③腰部肌肉痙攣或可觸及條索狀硬塊,損傷部位壓痛明顯,一般無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試驗可為陽性,但加強試驗陰性;④影像學檢查排除腰椎骨折或腰椎間盤突出癥等腰部疾患;⑤實驗室檢查:血常規、C反應蛋白、血沉等均正?;蜉p度升高。
1.2.治療方法
1.2.1.針刺腰痛穴①取穴:選取患者手背部第2、3掌骨間靠近端側及第4、5掌骨間靠近端側,當腕背側橫紋與掌指關節中點處,手指用力在掌骨間尋找掐壓,最酸痛處即是,一手兩穴,左右共四穴。采用交叉取穴法進行取穴,即左側腰痛選取右側手背穴位,右側腰痛選取左側手背穴位,全腰痛則取雙側穴位。②針刺方法:患者取坐位,手掌放于桌面上,掌心向下。常規消毒后,用一寸無菌針灸針朝向近端斜45°進針,邊進邊捻轉至患者有強烈酸脹感為止,捻針停止后留針,并囑患者站起,由小到大做腰部旋轉活動,或是由家屬攙扶下于空曠處慢步行走數分鐘,邊行走邊做扭腰動作,如腰痛好轉或消失即可起針,一般可留針5-10 min。
1.2.2.手法復位治療針刺治療結束后,囑患者俯臥于治療床上,全身放松,兩側上肢分別置于體側:①按揉腰?。盒g者以掌根置患側腰肌最僵硬處做環形按揉手法,邊按邊揉,使該處肌肉松弛,用力宜輕柔以不使患者痛苦為度。按揉手法是治療急性腰扭傷準備手法,操作時間5~10 min。②后伸扳法:術者一手按壓住一側腰部,一手托抱住對側下肢膝上處向上扳提兩手配合,同時向相反方向用力,后扳同時活動髖關節,兩側各做3~5次,手法宜輕巧禁用蠻力。③斜扳法:患者取側臥位,術者一手掌按扶住患者的肩前部,另一手掌部或肘部抵住患者臀部,囑患者放松身體,醫生雙手向相反方向用力,使肩部向后方向推動的同時將臀部向前下方推動,當旋轉至有阻力時,再做稍增大幅度、有控制的突發性旋轉扳動,常可聽到一聲復位的彈響即為復位成功,斜扳復位法不必苛求復位彈響,應以患者感覺放松為度。④抱膝滾腰法:患者仰臥位,囑其將雙髖雙膝極度屈曲并用雙手抱住膝關節,醫者一手扶住其枕部,一手放置患者膝關節前助其做腰部后滾動作,可反復做后滾動作3~5次。
1.2.3.其他治療(1)藥物治療:疼痛嚴重者可以口服非甾體抗炎藥,局部可用活血化瘀中藥熏洗如海桐皮湯等。(2)理療:可選用TDP神燈照射或是中頻電療等物理辦法治療。(3)康復鍛煉 急性期宜囑患者臥床休息,2~3 d后癥狀消失即可開始功能鍛煉,避免負重和限制劇烈運動。
1.3.療效標準痊愈為疼痛消失,腰部活動功能完全恢復;顯效為疼痛明顯緩解,腰部活動功能基本恢復;無效為疼痛時輕時重,反復發作,腰部活動功能仍然受限。
2 結果
56例患者經針刺腰痛穴配合手法治療后,痊愈45例,顯效11例,總有效率100%。
3 討論
急性腰扭傷屬中醫“筋傷”范疇,是指腰部筋膜、肌肉、椎間小關節等軟組織的急性損傷。多由于姿勢不良或突發暴力所致骶棘肌、髂腰肌以及腰背筋膜韌帶撕裂,形成局部軟組織水腫或滑膜嵌頓,刺激和壓迫腰部末梢神經引起劇烈疼和腰部活動受限,嚴重影響患者工作學習生活。中醫針刺腰痛穴以及手法復位對治療急性腰扭傷的治療具有獨特療效。腰痛穴屬經外奇穴,是近代醫家總結發現的經驗用穴,臨床常用于治療腰腿痛,尤其應用于急性腰扭傷效果顯著。吳旭等[2]認為針刺腰痛穴具有舒筋通絡,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使腰部經氣通暢,達到“不通則痛,痛則不通”的治療效果。根據中醫全息理論,肘膝關節以下穴位對人全身整體具有調節作用,腰痛穴位于手背中段,屬手陽明大腸經和手少陽三焦經范圍之內,對應全身正中腰段;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針刺腰痛穴可調節腰部血液循環,促進損傷軟組織修復。中醫手法復位是通過正骨手法進行腰椎整復,可以有效解除腰肌緊張狀態,減輕腰椎間盤壓力,糾正小關節錯縫,達到理筋整復,舒筋通絡的治療效果。通過對損傷部位的按、摩、揉法可松解腰肌粘連,解除肌肉緊張狀態;后伸扳法可牽拉骶棘肌及相關后伸韌帶,活動下腰椎關節和骶髂關節;運用斜扳手法可對滑膜嵌頓、關節錯縫起到順筋整復作用,抱膝滾腰法[3]是一種安全的腰部運動方式,相當于在床上進行腰部主動按摩,能緩解肌肉緊張,恢復腰椎各椎體與軟組織間協調性和動態平衡性,增強腰部肌力,增加腰椎穩定性,鞏固治療效果以減少復發。筆者所在醫院常運用針刺腰痛穴配合手法復位治療急性腰扭傷,針刺止痛效果明顯,再配合手法整復腰椎以鞏固療效,整個治療過程簡便有效,患者痛苦小,值得向廣大基層醫療機構推廣運用。參考文獻:
[1]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2]吳旭,盛若燦實用針灸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225-226
[3]劉保新,徐敏,黃承軍,等抱膝滾腰法治療腰肌勞損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8,30(9):58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