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龍游縣溪口小學 胡國惠
“所謂基本數學活動經驗,是指在數學目標的指引下,通過對具體事物進行實際操作、考察和思考,從感性向理性飛躍時所形成的認識。”那么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而言,什么才是可以用來做“根”的基本活動經驗呢?本文試以“分數的意義教學”為例,闡述我們要幫助學生積累怎樣的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分數的意義》是學生在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對分數的進一步理解、概括和加深。對于五年級學生來說,分數并不陌生,但分數的意義卻不好理解,主要是因為單位“1”較為抽象。學生已有的基礎有兩個方面:一是已有知識——分數的初步認識;二是已有經驗——來自生活中平均分整體得到分數的經驗。正是基于上述方面的認識,我們在教學中該如何有效地把握教學的重點——表示多個數的?
學生學習《分數的意義》時,掌握分數的初步認識,那樣就可以現場體驗。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提取學生的生活經驗,請學生用生活中經歷的一些事物,在復習階段,以學生課前調查資料“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出”,如一個圖形(三角形、長方形、圓形)的;一塊食品點心的;4個簡筆畫小人的;8個漢字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事物的經驗構成了其進一步學習新知識。
教學片段:
生1:我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1份涂上顏色,涂色的部分就用分數表示。
生:2個。因為把8個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個。
師:誰來說說什么叫分數?
生: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就用分數表示。
在鞏固練習中,選擇了這樣一道題:看圖選擇正確的分數。
把它設計成:請你任選一個分數,并在圖中用陰影表示出來。
這樣的設計首先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想表示哪個分數都可以由自己做主,其次運用數形結合,即加深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同時抓住了數學概念的本質,包含了豐富的數學思想,反映了數學的特點。
《分數的意義》一課,是在《分數的初步認識》基礎之上獨立性加強的教學內容。正因為如此,常常自覺或不自覺地選擇它進行研究,樂此不疲。對于它的認識,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正因為如此,似乎總有一種內疚的感覺在心底,認為有以下原因:
思考一:“開放的教學”喚醒了學生的創欲;
思考二: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思考三:正確對待學生真實的認知基礎。
從這個單元的教材編排體系來看,這節課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承上”就是在引導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啟下”就是從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等方面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進而學習并理解與分數有關的基本概念。
學生“擺”分數的過程,不僅豐富了感覺、知覺的經驗,而且也為相互之間的思維碰撞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動手操作不僅僅是直觀、形象的“手指運動”,更是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并在這一過程中實現操作經驗與思考經驗、策略性經驗的有機融合,積累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學生學習數學,需要充分地經歷觀察、思考、比較的過程,獲取豐富的感性經驗,再從許多數學事實或數學現象中舍去個別的、非本質的屬性,抽象出共同的本質屬性。教學的任務就在于對學生既有的經驗進行篩選、整理、優化和提升,實現經驗的改造或重新改組,以幫助學生生成新的經驗,促進學生的經驗上升到更高水平。
數學活動經驗是屬于學生自己的,帶有明顯的個性特征,就學習群體而言,數學活動經驗又具有多樣性,因此,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需要學生的自我反思,也需要與同伴展開積極的交流。
我們的教學目標不能僅限于一節課,應有長遠的眼光,立足使學生終身受益。在平時的數學學習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檢查自己的思維活動,反思自己是怎樣發現、解決問題的,運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和技能技巧,有什么好的經驗……
充分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根據新課程的理念,通過操作活動“做數學”,引導學生經歷探究分數意義的過程,掌握分數的概念,并理解單位“1”的含義,認識分數各部分名稱及分子、分母表示的意義。通過歸納分數的意義,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課的導入引起了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通過生活情境說分數并直接問學生對于分數已經知道了些什么,通過學生的回答,復習了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可以自然而然地過渡到新課。
練習設計層次比較清晰,引導學生逐漸清晰地理解什么是分數,同時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問題情境,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自己動手操作、獨立思考、觀察討論、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感受、理解分數的意義。
用分數來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本設計注意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力避傳統的“書本中學數學”,學生參與的熱情高漲,問題解決得既快又好,看來數學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讓學生在親歷中體驗,在體驗中累積,讓經驗的“根”長得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