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明 劉文兵
(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急診科,浙江 杭州 310012)
急性腦梗死主要由腦組織血液循環異常或障礙造成病變血管支配區域發生缺氧、缺血性損害〔1~3〕。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急性腦梗死發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且嚴重影響人類健康,認為其發病主要與動脈粥樣硬化相關〔4〕。急性腦梗死患者采取早期及時有效的治療尤為關鍵〔5〕。目前,臨床上多采用抗血栓和血管擴張劑等治療。本文探討參麥注射液輔助治療對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紅細胞免疫功能、凝血功能、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FAP)和腫瘤壞死因子(TNF)-α的影響。
1.1臨床資料 選自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收治的94例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診斷依據《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6〕標準。按照隨機表法分為觀察組47例與對照組47例。觀察組女20例,男27例,年齡70~87〔平均(78.47±5.62)〕歲,發病至入院時間3~46〔平均(20.38±4.35)〕h;對照組女19例,男28例,年齡71~89〔平均(78.91±6.13)〕歲,發病至入院時間4~42〔平均(19.93±4.18)〕h。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經頭部磁共振成像(MRI)或CT影像證實為腦梗死;②患者發病至入院48 h內,且均為首次發病;③患者年齡≥70歲。排除標準:①既往有腦卒中病史及伴神經系統后遺癥者;②合并肺、腎、肝功能嚴重異常者;③患者存在意識障礙或精神障礙者;④腦外傷、代謝障礙及腦動脈炎等所致的偏癱、失語等。
1.3治療方法 對照組:于患者入院后給予常規治療,包括口服拜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凝聚、滴注甘露醇預防缺血性腦水腫、抗感染、抗凝、維持酸堿平衡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結合參麥注射液(正大青春寶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33020020) 60 ml,靜脈泵入,1次/d。兩組療程均為2 w。
1.4療效判定標準 按照美國國立衛生院腦卒中量表(NIHSS)評分判定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積分值的減少(功能改善)與患者總的生活能力狀態評估〔7〕:①基本治愈:患者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0%~100%,同時患者能夠操持家務或者恢復工作;②顯著進步:患者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89%,同時患者能夠生活自理或者基本能夠獨立生活或者部分生活活動可自理;③進步:患者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④無變化:患者功能缺損評分減少或者增加在18%以內,甚至惡化。
1.5觀察指標 ①紅細胞免疫功能變化,包括紅細胞免疫復合物花環率(RICR)、紅細胞C3b受體花環率(RBC-c3bRR)、紅細胞免疫黏附促進因子(RFER),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采集3 ml靜脈血,以離心半徑15 cm轉速3 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于24 h內檢測,采用酵母菌玫瑰花環法測定。②凝血功能變化,包括凝血酶原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采集3 ml靜脈血,以離心半徑15 cm轉速3 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漿,于24 h內檢測,采用酶聯免疫吸附雙抗體夾心法測定。③VEGF、GFAP和TNF-α水平變化,取上述血清標本測定,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④Barthel指數(BI)變化,評分為0~100分,評分越高提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6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χ2及t檢驗。
2.1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基本治愈10例,顯著進行19例,進步13例,無變化5例;對照組基本治愈4例,顯著進步15例,進步13例,無變化15例。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89.36%)明顯高于對照組(68.09%,χ2=6.351,P<0.05)。
2.2兩組治療前后紅細胞免疫功能比較 見表1。兩組治療前RICR、RBC-C3bRR和RFER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695、1.521、0.752,P>0.05);兩組治療后RICR較治療前顯著降低而RBC-C3bRR和RFER較治療前顯著上升(觀察組:t=14.534、9.349、21.613,對照組:t=7.743、5.585、9.936,均P<0.05);觀察組治療后RICR顯著低于對照組而RBC-C3bRR和RFER顯著高于對照組(t=7.238、5.719、11.225,P<0.05)。
2.3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比較 見表2。兩組治療前TT、Fib和APTT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518、0.438、0.993,均P>0.05);兩組治療后Fib較治療前顯著降低而TT和APTT較治療前顯著上升(觀察組:t=9.642、15.687、9.946,對照組:t=6.625、7.001、5.738,P<0.05);觀察組治療后Fib顯著低于對照組而TT和APTT顯著高于對照組(t=5.001、8.116、5.501,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紅細胞免疫功能比較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2)P<0.05,下表同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比較
2.4兩組治療前后VEGF、GFAP和TNF-α水平比較 見表3。兩組治療前VEGF、GFAP和TNF-α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599、0.594、0.370,均P>0.05);兩組治療后VEGF、GFAP和TNF-α較治療前顯著降低(觀察組:t=30.712、26.827、49.360,對照組:t=9.584、13.798、19.221,均P<0.05);觀察組治療后VEGF、GFAP和TNF-α顯著低于對照組(t=21.500、14.578、29.309,均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EGF、GFAP和TNF-α水平比較
2.5兩組治療前后BI比較 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前BI比較無統計學意義(32.19±3.48,31.82±4.15,t=0.468,P>0.05);兩組治療后BI較治療前顯著增加(觀察組:t=32.182,對照組:t=21.917,均P<0.05);觀察組治療后BI顯著高于對照組(63.42±5.67,52.89±5.12,t=9.450,P<0.05)。
中醫學認為腦梗死屬“中風”范疇,認為其發病原因主要為風火痰瘀虛,其病理變化主要為脈絡不通、血行障礙及瘀血形成〔8〕。參麥注射液是一種純中藥制劑,由紅參、麥冬制備而成的一種復方注射液。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參麥注射液具有防護氧自由基對腦細胞損傷,減少再灌注損傷腦組織過氧化物生成和缺血作用,防止腦水腫形成,減輕腦水腫程度〔9〕;參麥注射液可提高ATP合成和Na+-K+-ATP酶活性及提高膜轉運電位,從而避免Na+、K+內流,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進一步減輕缺氧、缺血所致的腦水腫〔10〕;參麥注射液具有保護腦細胞膜完整性,避免鈣細胞內流引起的鈣超載負荷及增加腦組織的新濃度,產生防治作用;參麥注射液通過保護腦組織抗氧化酶的活性,減輕氧自由基對腦組織的損害,發揮保護神經元的作用〔11〕。本研究表明,參麥注射液輔助治療可提高療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紅細胞免疫是機體免疫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紅細胞表面有一種補體受體的蛋白質,能夠黏附免疫復合物,是體內清除、運輸和攜帶循環免疫復合物的主要承擔者〔12〕。C3b受體是紅細胞免疫的一種主要物質基礎,具有清除免疫復合物及增強T細胞的免疫功能作用。當腦梗死發生是人體RICR升高,RFER降低,造成RBC-C3bRR降低而導致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本研究表明,參麥注射液輔助治療可通過降低RICR而提高RBC-C3bRR和RFER,增強患者紅細胞免疫功能。凝血功能主要是由纖維蛋白溶解系統、抗血液凝固系統及血液凝固系統等共同參與形成。急性腦梗死凝血功能失調與年齡、性別及血液流變學紊亂等密切相關〔13〕。TT、Fib和APTT是常用的用于評價凝血功能指標。急性腦梗死患者凝血功能均存在異常變化,且隨著病情加重程度變得嚴重〔14〕。本研究表明,參麥注射液輔助治療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VEGF是最早被用于腦缺血疾病研究的一種血管生長因子,是調節腦血管發生的關鍵因子,具有神經保護和營養作用〔15〕。當腦組織發生缺血、缺氧時,VEGF在改善缺血半暗帶血供和促進血管新生方面發揮重要作用。GFAP主要是腦內星形膠質細胞中間纖維的結構蛋白組成成分,有研究表明,缺血性腦梗死患者GFAP濃度與病情嚴重程度和梗死體積相關〔16〕。TNF-α在中樞神經系統中主要由星形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合成和分泌,其生物學活性廣泛,且參與腦缺血后炎癥反應的啟動和血腦屏障的破壞〔17〕。本研究表明,參麥注射液輔助治療可降低VEGF、GFAP和TNF-α水平。
1王 晶,劉家豐,郭兆慧,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與老年急性腦梗死預后的關系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5(6):599-601.
2張淑敏,陳淑慧,劉 敏,等.頸動脈粥樣斑塊穩定性及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與急性腦梗死發病機制關系的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2010;39(6):502-3.
3喬 雷,彭 斌,徐蔚海,等.神經影像輔助下雙側大腦前動脈分布區急性腦梗死發病機制研究-附4例病例報道〔J〕.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2011;18(3):182-5.
4鄧 麗,劉曉冬,張擁波,等.急性腦梗死的治療進展〔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8):825-9.
5趙慶玲,周路軍.參麥注射液聯合低分子肝素鈉治療急性腦梗死療效分析〔J〕.內科,2014;9(5):554-5.
6中華醫學會神經科分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雜志,1996;29(6):379-81.
7鄭莜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68-73.
8劉建軍.參麥注射液聯合葛根素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20):104-5.
9張凡喜,黃曉龍,周玉峰,等.參麥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38例〔J〕.中國藥業,2012;21(22):102.
10程文宜,郭景瑞.參麥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40例〔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11;34(4):35.
11伏開全,王言里.參麥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84例臨床觀察〔J〕.浙江中醫雜志,2010;45(7):543.
12賀純靜,余 倩,馮亞平,等.星狀神經節阻滯對急性腦梗塞患者紅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華麻醉學雜志,2010;27(1):640-2.
13顧 昊,石靜萍,葛劍青,等.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18和組織因子水平變化及其與凝血功能的關系〔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0;23(4):294-5.
14劉淑芬,劉淑清.疏血通注射液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血脂、凝血功能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0(7):831-3.
15鮑麗彥,余 劍.PD-ECGF及VEGF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的動態變化〔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6):1-3.
16陳景紅,李 娜,趙景茹,等.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GFAP和TNF-α水平的動態變化研究〔J〕.醫學綜述,2012;18(2):297-8.
17陳芳梅,尹 琦.血清IL-6、IL-8、TNF-α表達與急性腦梗死損傷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8):35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