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琴 陳蓓蓓
(南通市第二人民醫院ICU,江蘇 南通 226000)
重癥急性胰腺炎(SAP)常伴全身多器官障礙(MODS)及局部并發癥,病情危重,病死率較高〔1,2〕。若長期進食,患者營養狀況和全身情況難以維持,而適時進行營養支持能夠預防由缺乏營養引起的不良后果,加之由于SAP患者存在廣泛細胞因子、毒素和蛋白水解酶釋放及組織破壞,造成嚴重系統代謝紊亂,從而致使不同程度營養不良,病情惡化〔3~5〕。因此,采取及時有效的營養支持治療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探討不同營養支持對老年SAP患者炎癥因子、外周血T淋巴細胞和營養狀況的影響。
1.1臨床資料 選擇南通市第二人民醫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老年SAP患者118例,依據《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2014版)》〔6〕中相關診斷標準。按照隨機表法分為觀察組59例與對照組59例。觀察組男34例,女25例,年齡70~84〔平均(77.58±3.45)〕歲,發病誘因:膽源性32例、酒精性13例、暴飲暴食9例、其他5例;對照組男33例,女26例,年齡71~87〔平均(78.01±3.97)〕歲,發病誘因:膽源性31例、酒精性12例、暴飲暴食10例、其他6例。所有研究對象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且通過批準。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SAP診斷標準者;②患者于發病48 h內入院接受治療者;③簽訂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伴其他嚴重性疾病史、消化道出血及腸梗阻等;②合并肺、腎、肝功能嚴重異常者;③急性胰腺炎伴并發癥需實施手術治療者;④精神疾病者;⑤近1個月應用免疫抑制劑治療者。
1.3治療方法 兩組均于入院后給予常規治療,包括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液體復蘇、抑制胰酶分泌、禁食、胃腸減壓及保護臟器功能等。對照組:采用腸外營養,于患者入院36 h內經靜脈穿刺實施,能量供給為每日84~146 kJ/kg,糖脂供能比5∶5~6∶4,氮量每日0.16~0.3 g/kg,選用復方氨基酸(8.5%和11.4%)和支鏈氨基酸、50%和10%的葡萄糖、電解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及20%中長鏈脂肪乳,按照血脂變化調整脂肪乳用量,胰島素按照所給血糖和葡萄糖監測進行調整,通常按照胰島素∶糖=1∶(4~8)加入,將其配制成全合一營養液。觀察組:采用腸內+腸外營養支持,于患者入院36 h內,在內鏡下,將復爾凱螺旋型鼻腸管置于屈氏韌帶以下20~30 cm空腸管內,置管當天給予一定量等滲生理鹽水,以促進腸道動力及適應腸道。第2天給予短肽型腸內營養劑,用溫開水配制成溶液,用Flocare輸注系統開始給予少量進行空腸滴注,且保持溫度為37℃~40℃,按照腸道功能調整滴注速度、濃度和液體量,根據10~30 ml/h濃度逐漸增加,開始能量大部分由腸外營養提供,隨著腸內營養的增加,逐漸減少腸外營養,當腸內營養提供4 180~8 360 kJ/d熱能時,完全停止腸外營養,時間共7~14 d,囑咐患者經口進食,直至恢復至低脂低蛋白飲食。兩組療程均為7~14 d。
1.4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腹痛緩解、腹脹緩解及腸鳴音恢復時間;②觀察兩組血淀粉酶和尿淀粉酶恢復時間;③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細胞炎性因子水平變化,包括白細胞介素(IL)-6、C反應蛋白(CRP)和腫瘤壞死因子(TNF)-α,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外周靜脈血3 ml,以離心半徑15 cm、3 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置于-20℃下保存待測;④觀察兩組治療前后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變化,采用單克隆抗體雙色直接熒光標本法檢測,取肝素0.1 ml抗凝全血+熒光標記單克隆抗體20 μl,標記后于室溫條件下避光反應15 min,溶血后應用美國Beckman-Coulter流式細胞儀(EPICS-XL Ⅱ型)檢測,采集細胞數,采用Listmode系統軟件分析數據,對淋巴細胞群設門,在雙參數細胞點狀圖上分析CD3+、CD4+和CD8+百分比;⑤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營養狀況指標變化,包括轉鐵蛋白(TRF)、前白蛋白(PA)和白蛋白(PA),取上述血清標本測定。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行t及χ2檢驗。
2.1兩組腹痛緩解、腹脹緩解及腸鳴音恢復時間比較 見表1。觀察組腹痛緩解、腹脹緩解及腸鳴音恢復時間快于明顯對照組(P<0.05)。
2.2兩組血淀粉酶和尿淀粉酶恢復時間比較 見表2。觀察組血淀粉酶和尿淀粉酶恢復時間明顯快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腹痛緩解、腹脹緩解及腸鳴音恢復時間比較

表2 兩組血淀粉酶和尿淀粉酶恢復時間比較
2.3兩組治療前后細胞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見表3。兩組治療前IL-6、CRP和TNF-α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264、0.432、0.084,P>0.05);兩組治療后IL-6、CRP和TNF-α水平明顯降低(觀察組:t=37.415、53.517、24.927,對照組:t=17.866、41.229、9.062,均P<0.05);觀察組治療后IL-6、CRP和TNF-α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t=17.161、10.381、17.145,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細胞炎性因子水平變化比較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2)P<0.05,下表同
2.4兩組治療前后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比較 見表4。兩組治療前CD3+、CD4+和CD4+/CD8+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173、1.315、0.880,P>0.05);兩組治療后CD3+、CD4+和CD4+/CD8+明顯增加(觀察組:t=14.580、28.390、18.614,對照組:t=8.682、16.858、9.731,P<0.05);觀察組治療后CD3+、CD4+和CD4+/CD8+顯著高于對照組(t=6.377、12.750、8.903,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變化比較
2.5兩組治療前后營養狀況指標比較 見表5。兩組治療前TRF、PA和ALB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434、1.010、1.748,P>0.05);兩組治療后TRF、PA和ALB水平明顯增加(觀察組:t=14.596、27.416、13.365,對照組:t=5.865、11.308、6.648,P<0.05);觀察組治療后TRF、PA和ALB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t=8.470、16.036、5.993,P<0.0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營養狀況指標比較
急性胰腺炎是由多種病原造成胰酶在胰腺內被激活,從而發生胰腺組織自身水腫、出血及消化甚至壞死的炎癥反應〔7,8〕。目前,臨床上對SAP基礎治療主要為營養支持、禁食水、胃腸減壓、抑酸、抑酶及器官功能支持等。其中營養支持是SAP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SAP初期容易出現水電解質紊亂、酸堿平衡失調及負氮平衡,若給予充分營養支持,則有助于患者穩定機體內環境,減輕全身炎癥反應〔9~12〕。
SAP存在免疫功能紊亂,T淋巴細胞亞群是反映機體免疫水平常用指標,SAP存在一定免疫抑制狀態。有研究顯示,急性胰腺炎患者免疫功能恢復時CD3+、CD4+、CD4+/CD8+水平上升〔13〕。近年研究表明細胞炎性因子與SAP發生、發展密切相關〔14〕。IL-6主要由單核細胞釋放,具有調節免疫應答、促進造血功能及調節炎癥急性期反應,如釋放大量彈力蛋白酶、釋放可激活中性粒細胞及釋放多種毒性氧自由基,造成臟器損傷〔15〕。CRP主要是在IL-6誘導下肝細胞合成的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其水平越高,機體內炎癥反應越嚴重。TNF-α主要由巨噬細胞和活化單核細胞產生,通過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增強機體抗感染能力及參與機體炎癥反應造成的各種臟器損傷機制〔16〕。老年SAP由于機體處于高代謝和高分解狀態,發病早期易丟失大量蛋白質、出現糖和脂肪代謝紊亂,加之由于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機體代謝下降,日常營養狀況較差,易致使消化吸收功能障礙,從而發生嚴重營養不良,加重免疫功能紊亂〔17,18〕。本研究表明腸內+腸外營養支持治療老年SAP效果明顯,可減輕炎癥反應,增強機體細胞免疫功能和提高營養狀況。
1Wittau M,Mayer B,Scheele J,etal.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antibiotic prophylaxis in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J〕.Scandinavian J Gastroenterol,2011;46(3):261-70.
2Babu RY,Gupta R,Kang M,etal.Predictors of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managed by the step-up approach〔J〕.Ann Surg,2013;257(4):737.
3何周桃,韓向陽.生長抑素聯合血必凈對老年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炎性介質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8):4520-1.
4Heiss P,Bruennler T,Salzberger B,etal.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requiring drainage therapy:findings on computed tomography as predictor of patient outcome〔J〕.Pancreatology,2011;10(6):726-33.
5Wu L,Cai B,Zheng S,etal.Effect of emodin on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in rat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J〕.Inflammation,2013;36(5):1020-9.
6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胰腺外科學組.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2014版)〔J〕.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15;14(1):1-5.
7吳參勝,趙乃昊,農大件.重癥急性胰腺炎治療進展〔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1;29(1):941.
8張 勇.烏司他丁對老年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腹內壓及腸黏膜功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6):1277-9.
9冷 凱,羅燕青,曾鵬飛.腸內營養支持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臨床研究〔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4;23(3):392-5.
10龍 彥.腸內、外營養支持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J〕.中國醫藥導報,2012;9(3):71-2.
11王 艷,李寶華,李 立,等.經鼻腸營養管超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臨床對照研究〔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4;14(9):786-91.
12李 鵬,黎建軍,江 帆.早期免疫營養支持治療對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全身炎性反應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11):127-9.
13康利民,潘明新,高 毅,等.腸內免疫微生態營養對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免疫功能及治療效果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18):3014-6.
14洪 軍,陳敏華.早期腸內和腸外營養對重癥急性胰腺炎病人術后營養和免疫功能的影響〔J〕.腸外與腸內營養,2011;18(3):189-90.
15王 斌,湛先保,李兆申.炎癥因子在重癥急性胰腺炎啟動全身炎性反應綜合征中的作用〔J〕.中華胰腺病雜志,2010;10(2):142-4.
16劉 丕,朱 勇,徐 龍,等.加倍生長抑素聯合早期腸內營養對重癥急性胰腺炎炎癥因子和腸通透性的影響〔J〕.山東醫藥,2010;50(25):6-8.
17張憲華,王 濱,方周賓.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對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機體免疫及營養狀態的影響〔J〕.海南醫學,2015;16(8):1132-4.
18呂曉芳,方立峰,馬瑞麗,等.早期腸內營養加用谷氨酰胺對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營養狀態的影響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3;8(15):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