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衛星
(河南理工大學體育學院人體科學實驗室,河南 焦作 454000)
腰肌勞損尤以中老年患者居多。相關報道提示〔1〕,中老年人身體功能衰退,肌力下降及其腰背部肌群、韌帶耐受水平的明顯降低是致病的主要因素之一。針對該病,中醫療法種類較多,研究認為采用發展腰背部肌力的功能康復訓練作為輔助手段進行治療的綜合療法往往效果更理想〔2〕。眾所周知,艾灸及功能康復訓練手段是治療該病的傳統療法和常見手段,太極拳常被用作中老年人日常健身及進行功能康復訓練。本研究旨在觀察太極拳訓練周期對中老年腰肌勞損患者艾灸協同治療的效果。
1.1研究對象 2015年3~6月于河南理工大學附屬醫院就診且確診為腰肌勞損的40例中老年患者,年齡45~70周歲,其中男女各20例。參照《中醫病癥證斷療效標準》〔3〕及結合臨床診斷,入選病例被確診為腰肌勞損患者。排除標準:①腰椎滑脫、椎間盤突出、結核、骨折、腫瘤等腰椎病患者;②嚴重的內科疾病導致的腰背疼痛患者或患有精神疾病等不便于參與本研究實踐治療的患者;③正在進行功能康復訓練治療或正在接受其他方式治療的患者。均知情同意且能保障按照實踐治療要求進行治療。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組20例,其中男、女各10例。兩組治療前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僅以艾灸方式不輔以其他功能康復訓練手段進行治療。治療過程與方法如下:患者取俯臥位,艾灸穴位主要選取腰眼、腎俞、腰陽關及阿是穴等疏通腰背部經絡的重要大穴;點燃艾條,燃段接近穴位處皮膚1.5~3.0 cm,采用溫和灸和回旋灸相結合的手法進行熏烤灸治,行灸時熏烤溫度以患者稍感溫燙、能忍受為宜,每穴熏烤2 min左右,依次對膝關節周邊所選穴位循環熏烤,每次治療30 min左右,于每天睡前治療1次,共計治療12 w。實驗組在同對照組艾灸治療基礎上,每天早、晚各輔以1次太極拳訓練進行功能康復訓練,每次訓練35 min左右,共計輔助治療12 w。

表1 治療前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3療效評定 于治療前及治療3、6、9和12 w后,評價兩組病情。①疼痛程度檢測:采用視覺模擬量表法(VAS)〔4〕對患者腰部的疼痛情況進行測評,以0~10分,共計11個分值進行等級評分,患者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嚴重。②腰部關節活動度檢測〔5〕:以腰部的前屈、后伸、側屈及旋轉的角度進行綜合評分,分別以0、1、2和3分,共計4個分值進行等級評分,患者分值越高,表示關節活動度越小,功能越差。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軟件行t,χ2檢驗。
2.1兩組治療前、后各時間點腰部VAS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V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6、9、12 w治療后,兩組VAS評分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均P<0.05),12 w后,實驗組VAS評分較對照組有明顯改善(P<0.05),見表2。
2.2兩組治療前、后各時間點腰部關節活動度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關節活動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6、9、12 w治療后,兩組腰關節活動度較治療前均有明顯改善(均P<0.05);9 w及12 w后,實驗組較對照組均有明顯改善(P<0.05),見表3。

表2 兩組各時間點VAS評分比較分)
與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同時間點比較:2)P<0.05,下表同

表3 兩組各時間點關節活動度評分比較分)
中醫認為慢性腰肌勞損屬于痹證、腰痹、腰痛等范疇,病因多為勞累過度、閃搓跌撲及風寒濕邪等致使經筋經脈受損,氣滯血瘀、脈絡受阻,正所謂不通則痛或因虛致痛,所以疏通腰部瘀滯的血脈和經絡是中醫治療慢性腰肌勞損之基〔6,7〕。而艾灸具有顯著的溫養血脈及舒筋通絡的功效,例如相關研究指出〔8,9〕,艾灸既對人體具有明顯的驅寒祛濕及補虛的作用,同時其溫熱效應也能促使局部血液循環及淋巴循環加快,對活血化淤、疏通經絡有益,可增強局部組織代謝能力利于促進病變物質的代謝和吸收,也可緩解或消除平滑肌痙攣,對鎮痛具有明顯的效果。艾灸的溫熱效應及對穴位深層的溫熱刺激,利于疏通人體脈絡、促進患區代謝及炎性產物的消除〔5〕。而功能康復訓練理論與實踐相關報道也證實〔10〕,腰柱周圍的韌帶和肌肉等軟組織,是腰背部力量的供給者,具有維持脊柱穩定性和平衡人體姿勢等多種功能,但人到中年之后,隨年齡增長,腰背部肌力開始明顯減弱,尤其腰背部疼痛患者往往因疼痛而只重視保養而忽視了對腰背部進行肌力及功能訓練,致使病情加重。劉保新等〔11〕研究認為,在不加重患者疼痛程度的前提下,對患者腰背部肌群進行適量的力量訓練,既利于提高腰背部肌力也利于改善腰背部肌群和骨骼的協調運動能力,對預防及改善腰肌勞損病情有益。肖蘭等〔12〕研究指出,12 w的太極拳鍛煉有利于促進腰肌勞損肌群肌力恢復和腰肌肌肉力量的有效控制,與藥物和理療相互配合,治愈效果顯著且不易復發。本研究結果提示,中老年腰肌勞損患者在艾灸治療基礎上,采用太極拳訓練進行輔助治療能夠提高療效,但9 w以下的短期輔助效果不明顯。
1劉永強.弓步轉體步行訓練聯合耳穴貼壓治療腰肌勞損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5;37(4):300-1.
2周世民,周劭宣.小針刀結合溫針治療寒濕型腰痛癥患者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9):2540-1.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13.
4南登昆.康復醫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44.
5石俊梅.康復體操訓練聯合穴位艾灸治療腰肌勞損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5;37(8):624-5.
6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42-6.
7安 宏.中醫治療腰肌勞損的研究進展〔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0;27(5):138-40.
8于 丹,謝洪武,張 波,等.艾灸不同狀態腧穴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針刺研究,2013;38(6):497-501.
9李中偉,李昭龍,李 偉.推拿配合艾灸治療慢性腰肌勞損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5;18(2):211-2.
10樊衛星.功能康復訓練并激光中頻照射治療中老年人群腰肌勞損患者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10):2808-10.
11劉保新,徐 敏,黃承軍,等.抱膝滾腰法防治腰肌勞損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8;30(9):588-9.
12肖 蘭,周 勇.太極拳鍛煉對腰肌勞損患者康復的影響和機理探討〔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6(9):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