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順老年病醫院(101300)潘義民
隨著區域性老齡人口數量的快速增長,加快推進醫養結合,探索適合國內地域性養老機構模式是政府面臨的新課題。本著講政治、做模式、建專科的思路,使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相結合,有效解決社會家庭60歲以上老人的養老問題,為失能、失智、長期臥床、老年慢病患者提供24小時醫、養、康、護不間斷服務。
北京京順醫院是一所綜合性股份制醫院,隨著感恩文化的深化,順義區政協委員、農工民主黨北京市委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康醫療集團董事長唐細忠,在2015年區政協會議上提出《關于推進我區“醫養結合”模式發展的建議》議案,得到與會代表及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2016年區民政局長聶燕山與唐細忠董事長一同到南方考察工作時不停地在思索:“醫養結合”是我區弱項,如何發展建設?如何盡快讓老百姓有體驗感?如何充分體現到政府的關懷?最終方案確定為:民政局出房屋、給政策,京順醫院出醫務人員、醫療設備并籌建承擔醫療運營任務。住院部可展開床位200張,使區民政局第一社會福利院入住老人實實在在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醫養結合”,為區內16家養老機構,50家養老驛站及居家養老創建了對接服務的平臺。
北京市順義區人口120萬,60歲以上老人占近18.9%,其中90歲以上老人達1500人以上,都將面臨著選擇養老方式問題,成為困擾社會與家庭的一大難題。目前區內養老方式有四種,一是居家養老,主要是農村和城鎮經濟收入偏低的家庭老人;二是驛站養老,主要分布在街道社區,在驛站做些健康有益的活動及基礎醫療保障,但真正醫療救治需加強;三是養老院(敬老院)養老,多數只能養不能醫,有的配備一名醫務人員,只能做一般性醫療處理,發生疾病呼叫120或999送至指定醫院,由子女到現場辦理住院手續;四是“醫養結合”養老,此辦法是真正意義上的“醫養結合”養老,即一個區域內有醫院、有養老院(福利院),除設有基礎醫務室保障外,一旦有醫療需求醫護人員隨叫隨到加強保障,需住院幾分鐘內實行綠色通道入住治療觀察。京順醫院與順義區第一社會福利院“醫養結合”服務定位為:福利院負責對入住老人的“養、護、康 ”,醫院負責對福利院醫務工作托管,對醫療救治,健康指導全程負責,實施構建“醫、養、護、康”一體化服務模式,營造家庭滿意,政府支持,社會和諧的養老機制環境。
3.1 為政府分憂解難。行動計劃實行了“兩定”。即定服務承諾:向養老機構、老年驛站、小區居家養老公開承諾服務標準。定廣覆蓋重點幫單位:門診、住院面向順義區及部分城區老人;幫扶16家養老院,托管一家養老機構,堅持巡診,講健康課,送醫送藥上門,為全區1500余名90歲以上老人提供體檢等感恩回報服務。實現“三個目標”。模式目標,讓老年病醫院打造成為北京市醫養結合的樣板,形成順義區獨具特色的“順義模式”;助推“醫養結合”目標,為政府助推“醫養結合”,為社會積極履職盡責,為家庭主動分憂解難,為老人全心竭力服務;醫養之家目標;實現老年人的醫院,醫養結合之家,讓老人晚年過得更有尊嚴。
3.2 為養老做復制模板
3.2.1 行動計劃實行“三定”。定服務途徑,開展人本位醫療護理服務,全方位關愛老人身心感受。定量化考評次數,院長每周去病房不少于1次;每月去主要醫養結合體單位不少于1次,科主任每日去病房不少于2次;主治醫日不少于2次,經治醫生日不少于3次;護士長日不少于2次,責任護士日常巡視不少于6次,去病房與病人溝通巡視,內容圍繞“一查、二對、三關注”。定時限,每周去院周邊居家養老小區點上門巡視醫療1次;每15天去院周邊養老驛站講課巡診一次;每月去養老院巡診醫療一次。
3.2.2 實現“四個”目標。即三大基地目標:打造成為醫療療護基地。區內養老機構守護基地;養老驛站健康指導基地;3公里內居家養老療護基地。精細化服務目標:創建服務特色。設計人性化個性服務照護方案,醫生首診、首問負責制;實行全方位健康管理與干預,實現人本位醫療護理,導入層級護理。提升品牌目標:患者人群及周邊小區對醫院服務滿意率達95%以上。樣板工程目標:門診、住院、養護三結合模式一年達到模式形成,兩年達到可復制效果。
3.3 為養老機構保駕護航
3.3.1 打造老年病專業學科。行動計劃把控“四個”要點。即把控突出重點服務方向:重點打造老人慢病、臨終關懷兩個學科。技術依托:打造自身團隊,每周派中西醫專家深入病房會診、查房、中西醫調理,與三甲醫院、建立醫療支持平臺。專科設備配套:配備血管彩超、動態心電、DR、CT、核磁、理療、監護、血氣、改善患者活動娛樂設備等。中西并重:根據老人生理、心理特點有計劃導入中醫中藥療法,理療按摩、針灸等治療體系。
3.3.2 為老年病人服務實現“求、細、實、效”。探討需求:根據60歲以上老人心理、生理、病理特點,中西并重調理。護理做細:實現助動、助餐、助洗、助潔、助便。安全做實:有效預防跌倒、墜床、褥瘡、燙傷等意外傷害。管理高效:管理人員少而精,技術人員少而全,管理模式全面運營可復制。
實踐中我們感到,醫、養、康、護最終的手段靠醫療。因此,定位在醫療服務上求突破。
4.1 抓診療服務定位。根據全區養老機構及住院老年人現狀,將老年病醫院發展定位以收治老年慢病,臨床關懷為主的學科建設。慢病以心血管、內分泌、呼吸及腫瘤康復為主。對臨終關懷老人患者給予親切、良好的照顧和盡可能的幫助,通過控制痛苦和不適癥狀,提供身體、心理、精神等方面的人文關懷,幫助老人舒適、安詳、有尊嚴的離世。
4.2 依托醫院促醫養結合。由于老年人患有多系統疾病,靠老年病醫院的技術力量單一。我院與順義區醫院、協和醫院、安貞醫院、中日友好、西苑醫院等三甲醫院專家實行多點執業,利用每日專家出診時機,到病房查房、指導、會診等。本著“治療中西結合化、護理人性化,需求個性化”的理念,引入北京知名護工團隊,實現專業化生活護理,全身心致力于老年人的服務。
4.2.1 導入人本位醫療護理服務,助服務適量提升。落實“五助”服務。即助動、助餐、助洗、助潔、助便五助服務,實現住院“四全照顧”,確保服務無盲區。全人照顧(身、心、靈);全家照顧(病患、家人、親朋好友);全程照顧(臨終家人的需求與悲傷適應期);全隊照顧(醫生、護士、心理師、營養師、志愿者等)。有效提升了內涵,增加了病人感知度和信譽度。
4.2.2 延伸服務全覆蓋。關注老年人,尊重老年人,是社會的責任所在。探討和研究老有所養,老有所居,老有所樂,需要引起各界的關心,列入政府一項工作的議事日程,建立考核指標體系,實行年度量化考評,扎實有效地推動醫養結合事業。居家養老選擇距醫院3公里處居民小區,對需醫療干預的居家養老上門服務;對區內養老驛站,在承諾收住院,定期巡診基礎上,重點對周邊驛站進行深層次醫療合作服務;對區內養老機構,入住人員服務和疾病情況采取定人、定車、定服務項目的“三定”跟蹤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