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職業病防治院(450053)張玲玲
本研究通過對某企業2 0 1 4年1 0月~2015年10月所存在的職業危害因素進行全面的識別和評價,與此同時,提出針對性的控制方法和措施。詳細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通過利用現場職業危害的調查方法,并詳細收集有關該企業在2014年10月~2015年10月的職業危害因素和相關資料,加以整理和分析,并對某企業的領導者以及基層操作人員進行詳細調查。
1.2 方法
1.2.1 職業危害因素的識別和評價 某企業的基本生產流程為:備料-背基打開-打印標簽-覆蓋1層膠水-烘干-覆蓋2層膠水-烘干-分割-檢驗-包裝出貨。其主要的職業危害包括:苯酚、丙醇、甲醛、氫氧化鈉酚醛樹脂、氯化銨、噪聲、工頻電場、乙酸乙酯以及甲苯等。
1.2.2 職業危害因素的識別 工作任務以及工作崗位在職業危害的風險識別過程中占據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實施危險風險評估前,則需要明確工作任務以及工作崗位等具體內容。①工作崗位:工作崗位與企業員工所實施的基本操作存在一定關聯,其中包括:日常工作日中工作人員所完成的各個工作崗位的不同內容;②工作單元:工作人員能夠任意支配工作過程中所需要的材料,并按照要求完成工作,如:混膠工作站等;③工作任務:工作崗位所包括的基本工作任務,同時有人稱之為基礎操作,例如在混膠工作站中存在四項基礎工作:材料配比、混膠、測試以及清潔等,工作任務需要切實考慮到每項工作環節的基礎操作步驟,就混膠這一項工作而言,操作工作通常包括:取料、將材料倒入混膠鍋、進行攪拌以及將混合而成的膠水取出。
1.2.3 職業危害因素的評估 職業危害因素的級別(RL)評定需要根據下列公式計算完成,RL包括兩項因素:職業危害風險的發生幾率(ROP)以及職業危害風險的重要性(RS),因此得出:RL=ROP×RS。1.3 臨床觀察指標 觀察職業危害因素的發生情況以及改善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利用SPSS11.0處理數據,選擇[n(%)]表示計數資料,并接受X2值核算,利用(±s)來表示計量數據,并用t驗算。若實驗對象之間的數據在計算后P<0.05,則為存在明顯統計學意義。
2.1 職業危害因素風險的發生情況 該企業在職業危害因素風險的評估過程中通過利用識別和評價的方法進行連續評估,發現應用前、后的職業危害因素風險數量差別較大。在利用識別和評估方法進行連續評價后,該企業的風險因素占據比例由0.68%下降到0.04%。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2 職業危害因素的控制效果 通過在職業危害因素風險的評價過程中應用識別和評估方法,能將潛在于企業內部的崗位危害因素全部識別,并對其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將職業危害因素降低到國家的相關規定范圍內。
職業危害因素風險的評價過程中應用識別和評估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業的職業管理水平,并采取針對性的改善措施和方案,可有效減少工作崗位的職業危害因素。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識別和評估方法需要企業需要根據實際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切實推行這一評估模式[1]。在職業病危害的防范和控制過程中,企業需要以預防和控制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并嚴格按照我國有關職業病的防治規范,積極建立完善而又健全的職業病防治體制,進而為工作人員提供更為安全和良好的工作環境[2]。作為職業危害的受害人群,工作人員應積極遵守企業所提出的防范體制和管理辦法,進而更好地配合企業開展職業病的相關防范制度,并提出自己的切身感受和意見。本研究通過利用識別和評估方法進行連續評價后,發現該企業的風險因素占據比例由0.68%下降到0.04%。
綜上所述,通過利用識別和評估的方法詳細分析某企業發生職業危害的風險因素,加強對于職業危害因素的預防和控制,并提出職業病危害的防范措施和管理辦法,切實為工作人員提供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