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鄉市中心醫院(453000)李秋昉
如何有效快速地解決患者呼吸道梗阻是神經外科危重患者急救護理過程中首要解決的問題[1]。本研究通過對神經外科危重患者實施人工氣道的護理措施并進行整體研究,觀察其應用及護理效果,并進行以下研究和探討。
本次研究的88例觀察對象均為2014年1月~2017年1月來院診療的神經外科危重患者。其中男女患者分別有45例、43例,年齡區間23~82歲,平均年齡為68.9歲。本次研究獲得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悉本次研究和可能面臨的風險。
①氣管切開必要性宣教:通常,顱腦損傷患者病情嚴重,其救治需爭分奪秒,所以護理人員應及時提醒家屬治療過程中需要切開氣管,告知其不必過分緊張氣管切開的安全問題,幫助家屬消除不必要的擔憂和顧慮;在此期間護理人員要提前準備好急救醫療設備,積極配合醫師工作,幫助患者取好體位。②監測生命體征:術中應做好生命體征常規監測和心電圖、血氧飽和度等其他監測,確保當風險出現時能夠適時預見并作出反應。③濕化吸痰護理:用250ml生理鹽水和藥液配比而成的濕化液以每分鐘5滴的速度緩慢滴注于氣管內,并定期對化痰液進行更換,每天必須保證滴注250~300ml,避免痰痂形成致使呼吸道受阻;濕化液的溫度應該控制在32℃~37℃。吸入氣體的濕度應控制在95%~100%。加大每天幫助患者翻身、拍背、排痰的工作力度,對排痰困難需要吸痰者,可滴注2~3ml濕化液,吸痰后再滴注2~3ml,速度應控制在每分鐘5滴左右,鼓勵具有自主排痰能力者自主進行排痰。④前期防護工作:大量微生物會以醫護人員的手為媒介進行傳播。據統計,30%的醫院感染都是由醫護人員手部攜帶的細菌所致[2];為防止吸痰過程中飛沫散播、噴濺可能造成的感染,須要做好防護用具的佩戴工作,同時徹底清洗手部。⑤吸痰護理:采用內套管內徑一半以下的帶側孔硅膠管,反折吸痰管末端,在將吸痰管置入適當的深度后,立即將反折處打開,緩慢轉動吸引,時間控制在15s以下,兩次抽吸時間間隔控制在3~5min;進行下呼吸道吸痰時,可將吸引管緩慢地置入內套管,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一步步深入至合適位置,然后邊轉動吸引管邊進行提拉,需要注意提拉過程中勿使痰液下至,兩次抽吸之間,需要為患者進行吸氧治療,保證其氧氣供應量,避免缺氧引發并發癥。利用呼吸機維持呼吸的患者,吸痰間隔應確保血氧飽和度保持在正常范圍時進行操作。⑥吸痰時監測生命體征: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以及血壓、心率的變化,避免風險發生,檢查患者的血氧飽和度以及痰液量和顏色等,發現問題及時取樣送至檢驗科。⑦切口管理:氣管切開的有效護理能夠預防感染發生,需要使用醫用一次性無紡布或是紗布墊將切口處的輔料固定好,定期為患者更換敷料和包扎紗布等;將規格為5cm×5cm的雙層無菌干紗布包裹住套管外口,并將其噴濕后加以固定,防止脫落造成感染等,切口管理全程應保證在無菌狀態下進行操作。⑧脫管護理:手術剛剛完成后氣管瘺還未形成,加之患者劇烈咳嗽,可能會導致氣管套管脫落或位置、方向發生變化;因此要及時打開切口,撐開氣管切口放好氣管套管。⑨口腔衛生護理:輔助患者進行口腔衛生管理,及時清理鼻腔、口腔的鼻涕等分泌物,同時每日餐后為患者漱口,漱口液選用銀華藥液或濃度為3%的雙氧水。⑩預防感染護理:保證患者所處環境空氣流通順暢,并定期對室內進行紫外線消毒,每天2次,每次1h。所有操作均需在無菌條件下進行,并嚴格按照規定進行吸痰,按照醫囑進行連續3d的痰培養加藥敏試驗,根據檢驗結果正確選擇抗菌藥物;患者置管時間不宜過長,通常保持1個月更換1次的頻率。
本研究通過為神經外科危重患者建立人工氣道且實施有效的護理及感控措施,可以有效地幫助患者濕化呼吸道,避免患者呼吸不順暢及呼吸受阻等情況的發生,有助于患者輕松排出呼吸道痰液,提高其臨床治療效果,降低醫源性氣道感染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