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桂紅,瓦秋盛
(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2)
關于知識分子的詞源主要有兩種看法,一是知識分子一詞最早源于19世紀的俄文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當時有一批接受西方教育而具有西方知識背景的俄國人士,他們是與主流社會有著疏離感、具有強烈批判精神的群體,當時便被稱為知識分子[1]。知識分子的第二個來源是1894年法國發生的德雷福斯事件,一批具有正義感與社會良知的人士,包括左拉、雨果等文人,他們站出來為因具有猶太人血統而遭污蔑的上尉德雷福斯進行辯護,后來這批為社會正義辯護的人士被他們的敵對者蔑稱為知識分子[2]。這兩種知識分子通常被當作傳統知識分子,他們經常坐在咖啡館等民間公共場合中自由地進行思想交流,并且深刻積極地影響著社會大眾。
從社會現實功能角度看,其公共性表現為:“第一是面向(to) 公眾發言的;第二是為了(for)公眾而思考的,即從公共立場和公共利益,而非從私人立場、個人利益出發。第三是所涉及的(about)通常是公共社會中的公共事務或重大問題”[3]。 知識分子的公共性本身還體現為自由批判精神,公共性本身是針對社會公眾而言的,表現為大家都可以自由進行言論批判,否則不能稱之為公共性。從哲學層面看,關于公共性還有另一種普遍解讀:即把西方傳統哲學本質看作對具有公共性、普遍性的元敘述或元真理的追求,并成為后現代主義者們超越與解構的對象。西方傳統哲學從本體論與認識論方面都試圖對人的認識、道德和生活預設出公共性的規范和“第一原理”[4]。而本文強調的是知識分子進行自由批判交流的言論思想促進元真理與價值的生成作用,其言論思想本身不能替代元真理與價值本身,這間接指出哲學層面的公共性本身帶有虛妄性,或者說關于公共性的哲學討論是個偽命題,不宜作過多解析。
隨著時代推進,知識分子應該具有的社會現實功能開始消退,即其所具有的公共性產生危機。在大數據時代前期,從知識傳播的載體角度可以劃分為文字時代與后文字時代。在以文字為媒介中心的文字時代,知識分子主要通過文字影響社會公眾,“在這個時代中,話語、信息和意愿都通過文字傳輸,公眾對世界的認識和了解大半是通過閱讀文字”[5]。然而90年代的中國同歐美70年代一樣出現知識體制的專業化現象,產生一大批學院派的專業知識分子,幾乎只埋頭于專業知識的研究,他們的公共性幾乎喪失[6]。且隨著消費社會的來臨,電子媒介的興起打破了紙媒介一統天下的局面,圖像或形象逐漸取代了文字進入后文字時代,“視覺符號占據了我們文化的主導地位,比如電影、電視、廣告、攝影、形象設計、體育運動的視覺表演、印刷物的插圖化等等,有人形象地稱之為‘讀圖時代’或‘視覺文化時代’”[7]。在這個時代里,同時產生了一大批媒體知識分子,他們主要借助大眾媒體影響社會公眾,不過他們更多地是為個人利益、某個集團或者某個階級利益代言,常常扮演著哈耶克所言的“販賣觀念”的文化商人,不能站在公共立場維護公共利益。無論是在學院化的文字時代,還是大眾媒體興起的后文字時代,在社會現實生活中,不是知識分子在塑造輿論,而是市場化的輿論與國家意識形態在塑造知識分子:“媒體已經市場化,變成一個利益集團,不再是哈貝馬斯所講的一個自覺參與的公共輿論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媒體(輿論的利益集團)與政治家(權利的利益集團)合謀,甚至濫用知識分子的身份使用公共話語,從而導致真正的知識分子被輿論邊緣化,但是媒體的作惡卻使得知識分子的名聲受到極大的破壞, 因為人們還是認為知識分子應當承擔公共角色”[8]。由此傳統知識分子逐漸被社會邊緣化,知識分子的公共性逐漸喪失。
直到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數據從記錄符號變成了有價的資源,并從符號價值逐漸延伸到具有認知、經濟、政治等諸多價值的財富[9],它將對知識分子的世界圖景、知識發現、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以及倫理道德產生全方位的影響,而知識分子將通過數據財富的形式影響著社會大眾?!八^大數據,從字面來看,就是規模特別巨大的數據資源,但實際上,大數據不僅僅只是數據規模巨大,更重要的是數據數量的變化引起了質變,數據不僅僅是自然或社會現象的數量表征,而是引發了一系列的本質變化?!盵10]在這個時代,數據成了一種新財富,它與傳統財富易被消耗不同,數據財富是可以交叉復用,并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真正的可持續利用的資源[11]。而數據本身又需要通過知識分子對其進行創新性分析來釋放它潛在的無限價值。在這種數據財富與知識分子緊密聯系相互作用的時代,知識分子的處境因此可能發生質的變化。知識分子可能從經濟基礎、政治立場與言論思想三個維度上獲得解放而重拾公共性。
大數據時代是一個以資本脫域為社會現實基礎的時代。“脫域”一詞在吉登斯《現代性后果》中主要指:社會關系從彼此互動的地域性關聯中,從通過對不確定的時間的無限穿越而被重構的關聯中脫離出來[12]。資本以其追求擴張別無選擇的秉性,總是不斷突破其自身的內在規定性向外部空間延伸或突破,其“脫域性”內在地包含于現代社會制度的發展之中,使當今時代成為資本脫域的時代[13]。知識分子根據資本脫域的現實在經濟基礎上可能獲得解放。
當今資本意識滲透至各個領域,任何人無法抗拒資本的力量,因為資本本身蘊含著自由精神,它將打破一切阻礙它自由發展的東西。在資本脫域的現實中,知識分子的經濟基礎不僅僅表現為文化資本,還有經濟資本、社會資本與符號資本。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把資本當作是以物化的形式或者“具體化的”、“肉身化的”形式積累起來的勞動,也是一種銘寫在客體與主體結構中的力量與社會世界的內在規律性的原則[14]。 在他看來,資本主要有三種根本的類型,即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此外,還有表現這三種資本形式的符號資本:“當我們通過各種感知范疇,認可上述三種形式的資本的各自特定邏輯,或者,如果你愿意說是誤識了這些資本占有和積累的任意性,從而把握了這幾種資本的話,我們就說這些資本采用的形式是符號資本”[15]。這個時代,知識分子不僅擁有以財產權形式被制度化的金錢或其他物質利益的經濟資本,其個人品質如社會聲望和地位還可以轉化為社會資本,同時本身還擁有以隱蔽形式存在但可以轉化為經濟與社會資本的文化資本。他們所擁有的各種資本之間又可以自由轉換,在大數據的價值鏈中,它們被轉化為數據財富,這些數據財富可能產生更多的商業價值,知識分子從中可以獲取更多報酬。這樣知識分子的經濟基礎并非僅僅依賴于體制的工資或者媒體邀約費用,他們可能取得經濟上的獨立。
因此,資本意識泛化的大數據時代,數據財富能為知識分子創造更多的獲利方式。知識分子再也不必過分依賴國家體制與大眾媒體,他們所擁有的文化資本不僅可以轉變為社會資本,還可以兌換為經濟資本,這些資本變為數據財富之后,他們可以借助數據財富的力量取得一定的自主性,從經濟基礎上獲得一定的解放,可能回歸至可以自由批判的公共輿論空間以維護公共利益。
從政治角度看,知識分子的階級屬性根本上決定其政治立場,過去黨對知識分子的階級屬性進行過曲折性評估,導致知識分子的命運多舛。而大數據時代是一個階級意識淡化的時代,是以工農階級知識分子泛化為現實基礎的時代。知識分子可以依據階級意識淡化的事實而更自由地創造發揮自己的價值,他們可能擺脫政治立場的束縛而取得一定的獨立自主性。
過去黨對知識分子的階級屬性認識也是一個曲折的過程。新中國成立以來,劉少奇、周恩來等同志先從經濟地位上界定了知識分子的工人階級屬性;1956年,周恩來和鄧小平同志將經濟地位和為誰服務統一起來界定了知識分子的工人階級屬性;1961、1962年間,周恩來同志把經濟地位、為誰服務、思想狀況初步統一起來界定了知識分子的工人階級屬性;1978年,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上將經濟地位、為誰服務、思想狀況重新統一起來界定了知識分子的工人階級屬性;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在堅持經濟地位、為誰服務、思想狀況統一的基礎上,著力解決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中怎樣的“一部分”的問題[16]。但同時對知識分子的態度也是曖昧不清的。在1956年9月召開的黨的八大一次會議上,“一方面宣布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在我國已經建立起來了,認為知識界已經改變了原來的面貌,組成了一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隊伍;另一方面又重提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強調要繼續貫徹執行團結、教育、改造知識分子的政策,沒有確認大多數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起來的條件下已經樹立起工人階級思想觀的事實”[17]。這不僅為后來將知識分子視為資產階級埋下伏筆,還導致文革時知識分子雙重人格化。用楊鳳城先生的話講,文革時的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群體扮演著革命者與革命對象的雙重角色:其中一部分是革命對象的角色承擔,另一部分則是革命者的角色承擔;無論對于知識分子的整體而言還是對于其中的一部分而言,這兩種角色均有著交替出現或者同時共構的復雜變換,兩者并不能等量齊觀,當時知識分子為革命對象的角色則是彰顯的[18]。歷史給我們的教訓是:不能正確對待知識分子必然阻礙社會進步與發展;且無論過去對知識分子階級屬性進行曲折性的界定或是對知識分子政治立場的曖昧態度,都是基于這樣的一個事實,即工農階級或者說無產階級普遍缺乏知識與受教育的機會。而當時的各類資本基本處于固化壟斷狀態很難產生積極的經濟效益,進而不可能保障當時的社會福利。當時整個社會意識形態領域陷入無產階級與有產階級二元對立的焦躁狀態,即整個社會處于階級斗爭意識泛化的時代。
大數據時代則是一個知識分子的階級意識淡化的時代。其一,基于資本脫域的現實,人人都可能是資本家或是工人,即每一個人包括知識分子都具有雙重的階級身份,相互為對方打工或服務來獲取報酬,這些報酬轉變為數據財富。這導致無產階級與有產階級之間的界限已經模糊,不能簡單地以馬克思的生產資料占有與否作為階級劃分的標準,而應以數據財富占有的多寡為階級標準。由此在數據財富的世界里,知識分子擁有文化資本家與文化打工仔雙重身份,其身上的階級身份意識逐漸淡化。其二,隨著大學教育的普及,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之間的差別逐漸縮小,不能籠統地認為知識分子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而應以數據財富產生經濟效益的正負作用來衡量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尤其進入知識分子泛化的時代,工農階級多數演變為知識分子,或者說他們幾乎都已經接受過一定的知識教育與技能的培訓。如果說過去研究和探討的黨關于“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思想認識的發展過程和科學內涵,能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能否將知識分子看作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直接關系到知識分子的作用能否充分發揮,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的前途和命運”[19],從而也讓我們相信社會主義時期必須堅持和豐富“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這個重要思想,那么在大數據時代,我們應堅信“知識分子已經工人階級化”這個思想。知識分子的資產階級身份與工人階級身份不再以二元對立的階級沖突存在,而是以和諧共存的階層存在,這樣知識分子政治立場可能獨立,從而發揮其積極影響,重返自由批判的公共輿論空間以維護公共利益。
知識分子言論思想的自由不僅需要上述一定獨立的經濟基礎與政治立場為前提條件,還依賴于客觀的公共輿論場所的構建狀況。大數據時代所建構的公共輿論空間,不僅顛覆了傳統信息、文化傳播的方式與社會輿論形態,還讓輿論主體獲得了強有力的保障而在理論上有可能更好地運用表達自由的權利[20]。這給知識分子言論思想的自由提供了客觀的物質載體,改變了知識分子的功能角色,知識分子在言論思想上可能獲得解放,從而取得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
如果說知識分子言論思想的功能在于看清過去與預測未來,從而更好服務于人類,那么大數據時代將顛覆這種思路。大數據的核心就是預測,它不是要教機器像人一樣的思考,而是把數學算法運用到海量的數據上預測事情發生的可能性[21],并根據預測的結果為人類提供更好的服務。數學運算與海量的數據的結合運用本身體現出大數據時代的流動性特質,它不僅消解了知識與思想的過剩狀態,還將知識與思想數據化之后推動著技術智能化發展,讓數據替知識分子進行“發言”,而知識分子的主要角色在于發掘數據本身價值與運用數據創造更多價值。在這個時代,知識分子交流的公共輿論空間將被同質化為公共數據平臺。這個公共數據平臺是以互聯網為基礎,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并且把它傳播出去,是很多人努力追求的目標,互聯網使這一夢想變成了現實。“一句話,網絡使少數人壟斷信息和文化的圣人時代宣告結束?!盵22]這體現了知識分子之間進行交流的公共輿論的自由流動性。
大數據時代知識分子公共輿論的自由流動性特質所引發的變革,倒逼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政府職能的轉型,中國知識分子很可能在此巨大時代轉型中重獲自由的批判精神、正義感與社會良知,返回各個公共輿論場合中自由地進行思想交流與批判,并將再次深刻、積極地影響社會大眾,在大數據時代中國知識分子最終將重獲公共性。
參考文獻:
[1][2][3]許紀霖.中國知識分子十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4]齊萌.論后現代主義的消解主體性——兼議??屡c德里達消解主體性之異同[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5,(4).
[5][7]徐艷.文化資本的占有與缺失——兼論知識分子社會地位的變遷[J].學術探索,2004,(9).
[6]許紀霖.公共性與公共知識分子[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8]黃萬盛.知識分子困境與公共性危機[J].理論探索,2008,(6).
[9][10][11]黃欣榮.大數據哲學研究的背景、現狀與路徑[J].哲學動態,2015,(7).
[12][13]汪傳發.資本:人性與物性的雙向追問——全國資本哲學高級研討會述評[J].哲學動態,2006,(10).
[14][15]布爾迪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爾迪厄訪談錄[M].包亞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6][17][19]韓亞光.中國共產黨對知識分子階級屬性認識的曲折過程[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6,(3).
[18]楊鳳城.“文革”時期知識分子的兩部分與雙重角色[J].黨史研究與教學,2010,(4).
[20]蘭軍.互聯網特征的悖論[J].世紀橋,2010,(23).
[21]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斯·庫克耶.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M].盛揚燕,周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2]李河.得樂園·失樂園[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