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倫
(湖南師范大學,湖南 長沙 410081)
制度倫理一直都是倫理學、經濟學和政治學的熱門議題。然而,關于制度倫理的研究大多忽視了語言的作用,準確地說,是忽視了語言的建構作用。美國著名語言哲學家約翰·塞爾就曾指出,人們都將語言理所當然地看做制度建構的前提,而從未認真思考過語言的具體作用。實際上,在制度乃至制度社會建構中,語言不僅發揮著交際的功能,還發揮著“以言行事”的功能,最終實現“語言參與制度和制度社會的建構”的宏偉目標。
宋春艷博士的《言語行為與制度社會的建構》是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的結項成果。該書在社會本體語用轉向和認知科學涉身轉向的新語境下研究了制度社會建構的認知基礎尤其是語言基礎,并通過作為社會基本構成要素的制度性事實的建構來闡釋制度社會的建構。這里的制度性事實是指“一切依賴制度而進行的人類活動”,制度是制度性事實穩定存續的結果。該書基于語言在連接人類心智和道義中的特殊身份和角色,建立了“心智—語言—倫理”的三維分析框架,分析了心智(主要指集體意向性)、語言(建構性言語行為)和倫理(言語行為理性)在制度性事實建構中的角色和作用機制;從制度性事實的可理解性視角出發,通過對科學實在論的辯護,論證了科學理性實踐轉向的合理性。
該書的一個重要特色在于運用微觀視角分析宏大主題。對于語言哲學,目前國際上對它有一種批評就是它愈發“經院化”。國內對語言哲學也抱有類似的態度,認為它拘泥于瑣碎的分析而無視整體圖景,傾向于研究那些“針尖上能站幾個天使”的問題。該書從語言哲學出發,利用語言哲學的資源探討制度性事實、科學共同體的構成等重大問題,試圖扭轉人們對語言哲學的刻板印象。同時,該書將語言學、制度倫理學及科學哲學交叉起來研究,在研究方式上有一定的創新性,對制度倫理學研究有較大的啟示,并為制度研究、制度倫理學研究走出一條新路,開辟一個新學術視域,有助于推動國內的相關研究。
該書成功地運用多學科研究方法探討制度社會建構問題。隨著制度創新意識的增強,制度建設重新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學術話語之中。對制度的研究逐漸升溫,但從語言哲學的視角探討制度的認識基礎的研究還較為稀缺。該書以一種綜合的認知視角,整合了語言行為理論、語用學、心智哲學、認知科學、社會哲學的相關研究成果,基于集體意向性作為人類理性建構社會秩序的前提這一預設以及對作為人類制度社會的基本構成要素的制度性事實的分析,探究了制度社會建構的認知基礎尤其是語言基礎。該書不僅在選題上具有前沿性、原創價值,能夠有效地拓展制度倫理相關研究的理論視域,并且在整合各學科資源時,做到形散神聚,實屬不易,是一次難得的跨學科研究的成功嘗試。
該書展示了作者對相關領域基礎理論的知識儲備以及對學科發展的最新前沿動向的及時把握。厚實的外語功底、較強的理論思維能力和對哲學語言嫻熟的駕馭技巧,也構成了本著的亮點。無論是在理論上廓清制度性事實建構的言語行為所遵循的分類標準,還是在闡明制度確立與語言、心智和倫理之間的內在關聯,以及為科學理性實踐轉向提供新的辯護視角等方面,均緊扣制度性事實的語言基礎這一關鍵詞,論證有力,學理性強,邏輯性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