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凡,張 鵬,周振華,劉振華
(1.湘西州林業科學研究所,湖南 吉首 416000;2.龍山縣林業局,湖南 龍山 416800;3.雙牌縣瀧泊國有林場,湖南 永州 425200;4.湖南省林業科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良好的生態環境成了人們生活需求的一個重要方面。目前,氣候變暖、水資源和空氣的污染、土地退化和森林資源缺失等生態問題日益凸顯。森林作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之一,具有涵養水源、凈化空氣、調節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對提高全球生態承載力具有重要作用。筆者以提高森林生態承載力為目的,對森林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
1921年,Park和Burgess首次使用承載力概念,表征環境限制因子對于人類社會物質增長過程的重要影響。隨后關于承載力的研究范圍逐漸擴大,衍生出一系列的概念,如種群承載力、土地承載力、環境承載力和生態承載力等。不同領域的學者對生態承載力的定義各有不同。生態承載力主要反映人類與人類所生活的生態環境和諧共生的關系,Bailey J.A.將承載力劃分為“經濟承載力”和“生態承載力”。國外生態承載力研究主要集中在種群生態學上,A.C.Smaal, T.C.Prins等認為一個相對時空內的生態系統中,生態系統承載力是該生態系統內所能夠提供的環境資源量能夠支持的最大種群數量。Andrew T. Hudak卻是側重植被方面來闡明生態承載力概念,在一定時間和范圍內植被所能夠提供的能量所能支持的最大種群數量。
我國生態承載力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進展較為迅速。楊賢智認為生態承載力表明了生態系統的客觀性,綜合反映了生態系統結構是否優越和功能質量的好壞。程國棟等人在水資源承載力的研究上,深化了資源承載力,并在此基礎上定義了生態承載力,他認為生態承載力是人類社會良性發展過程中對環境所能提供資源的最低要求,環境與人類社會是共生關系。顧康康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生態承載力做了更加全面的定義,他認為生態承載力是指在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生態系統在自我調節和人類積極作用下健康、有序地發展,生態系統所能夠支持的資源消耗和環境納污程度,以及社會經濟發展強度和一定消費水平的人口數量。
根據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全國森林面積2.08×108hm2,森林覆蓋率為21.63%,森林蓄積為151.37×108m3.森林面積、森林蓄積的總量分別為世界第5位和第6位。但我國森林覆蓋率遠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且人均森林面積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積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我國森林資源總量相對不足和人均占有量少的局面還未得到根本性改變。
我國林地生產力普遍偏低,森林蓄積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131 m3/hm2)的69%,人工林蓄積量只有52.76 m3/hm2,林木平均胸徑只有13.6 cm.因此,需要加強森林經營,提高林地生產力。我國森林蓄積量和生態服務功能的提升潛力還很大。
近年來,由于我國大力鼓勵植樹造林,人工林面積達0.69×108hm2,為世界第一,人工造林對增加森林總量的貢獻明顯。但是,人工造林中主要以針葉純林為主,闊葉林少,且齡組結構不合理,中幼齡林面積比例高達65%.
為了適應新形勢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需求,林業的分類經營對建立一種新型的林業發展模式、轉變林業經濟增長方式和構建生態安全屏障具有重要作用。林業作為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基礎產業和重要的公益事業,擔負著優化環境和促進發展的雙重使命。人類對于森林的需求經歷了三個階段,原始需求階段、簡單的木材需求階段、現代需求階段。現已進入第3個階段,人類對林業不再是單純的木材和林木產品需求,而是森林是否能夠滿足人們對美好環境的需求,這需要充分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目前,我國森林根據主導功能不同,可分為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生態公益林主要發揮生態作用,商品林則是在生態承載力好的地方劃出立地條件好的林地進行木材生產。在生態公益林的劃分中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一些具有重要生態服務功能的林地未被劃為公益林,得不到相應的補償。其次是補償標準偏低,目前補貼標準是225元/hm2,遠低于林地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再次是只注重面積數量,輕視林分質量。如,目前主要按照面積補償,而對林相和森林結構等重要生態指標未加考慮。在森林功能區劃過程中要考慮到森林的可持續發展,要注意森林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并重。在林業區劃時,要做到協調區域和世代平衡,保護和發揮最優的森林整體功能,同時還要遵循林業生產與社會文化、人口素質相適宜的原則。根據不同地區森林的生態承載力情況,區劃森林的功能。生態承載力較強的森林,可適量地多劃定商品林。而對于生態承載力比較低的森林,應該全部或者大部分劃為生態公益林,根據其實際情況開展相應的森林經營活動。
由于前期我國森林資源過量消耗,造成現存森林資源中幼林多、成過熟林少,林齡結構不合理,且人工林多、天然林少,針葉純林多、混交林少。不能夠充分發揮森林的綜合效益,且森林生態系統結構不穩定,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弱。近年來,我國先后實施了世界銀行貸款造林、退耕還林和天然林保護工程等林業工程項目,要充分利用這些項目成果,加強對固碳蓄水、防風抗災能力強的鄉土闊葉樹種的選育。同時要引進國外先進的營林理念,如,德國的“近自然林業”,構建穩定的森林生態群落,發揮森林更大的生態效能,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生產力。
林業生產周期長,投入大,見效慢。要發展好林業必須加大投入,建立一定的投入機制。生態補償機制是以改善或恢復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目的,利用經濟手段調整相關利益者利益分配關系的一種制度。目前我國雖然有些地區已經在試行生態補償機制,但是尚處于摸索階段,缺乏可以借鑒的實踐經驗可以借鑒。生態公益林和天保工程的相繼實施也是生態補償機制探索之一。林業由于生長周期長,投入資金大,導致社會資金很少能夠投入到林業生產中來,限制了林業的長期發展。因此,政府應該建立多元性資金投入運行機制,為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障;應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企業和個人等多方投資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堅持“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林業生態建設。政府應該進一步提高生態公益林的補償標準,積極推行林業碳匯交易。之外,還必須加強生態補償的立法工作, 從法律上明確生態補償責任和各生態主體的義務。
森林質量的精準提升是提高森林生態承載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國存在大量質量不高的人工林和退化的天然次生林。其中,樹種選擇與配置是實現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的關鍵問題。我國對樹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杉木、馬尾松、楊樹等一般樹種的培育,對珍貴樹種的培育技術研究甚少,尤其在樹種搭配方面更少。因此,應加強對鄉土樹種尤其是珍貴鄉土樹種的培育技術以及不同立地條件下的多樹種配置技術的研究。其次,森林生態補償機制的完善也需要科技支撐。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程,尚有很多重大問題急需深入研究。
優化林業資源配置,進一步深化林業經營體制改革,對提高森林生態承載力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生態補償的主要方式是通過政府間的轉移支付進行,補償方式和融資渠道的單一化是生態補償體系建立的瓶頸。在很多地區,特別是貧困落后地區,群眾迫于生活,需要進行過度砍伐樹木和放牧等,生態破壞問題至今沒有有效的解決辦法。而這些地區恰恰因為生態保護的需要而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這是生態補償體系設計中應該優先考慮的地區。只有保護好現有森林,提高其質量,才能增強其生態承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