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伍嘉煒攝
如長龍臥波,又似蛟龍躍海。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在2018年元旦前夕全線亮燈,1月4日收費系統正式上線測試。這意味著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正式具備通車條件。
沒有機器轟鳴,沒有水泥飛濺,怎么都不像一個如此浩大的建筑工程應有的“規格”。但全長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就是這樣,大橋的所有構件,大到隧道沉管、鋼橋箱梁,小到逃生門板、污水過濾蓋,全是由岸上工廠預制,然后運至海上,像“搭積木”一樣拼裝在一起。
然而,這些巨型“積木”的搭建并不那么簡單。高度達106米、質量超3000噸的鋼塔在海上“空中轉體 90度”,再以高精度安裝,國內外建橋史上前所未有;單節標準隧道沉管管節近8萬噸,相當于一艘航空母艦,在海底環境對接安放,難度堪比航天器交會對接。
“在十年前,這是難以想象的。”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如此表示。海上組裝可以降低海上惡劣氣象條件對施工的干擾,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岸上預制則令大型成套設備、先進生產工藝有了用武之地。
除了整體工程,一些細節上“黑科技”的使用也讓這座大橋更加酷炫。
夜晚港珠澳大橋亮起的燈光美輪美奐,殊不知這些燈光的背后是一個功能強大的BIM(建筑信息模型)系統。這是世界上首次將BIM系統應用在高速公路行業。這套系統可以讓大橋任意監控點的實時視頻隨時顯現,任何一點發生火災等事故,監控視頻都將隨時捕捉,幾秒之內就會發出警報。
港珠澳大橋將連接粵港澳三地,通車后內地和港澳的汽車都有可能在橋上通行。而內地和港澳的汽車牌照不同,內地和香港的過路收費模式也不同。為解決在橋上混跑的車輛一次快速完成計費的問題,項目專門首創出兼容不同制式的收費模式,同時,在這套系統下車牌平均識別率達到96.7%,平均識別時間從0.5秒縮短到0.3秒。
由于大風、溫度、車輛等多種負荷作用的影響,大橋在使用過程中有可能發生一定程度的位移。因此,港珠澳大橋的橋面上每隔一定距離都需要設置伸縮縫。但電纜在通過橋梁伸縮縫處時,會承受較大的張力,易造成損壞。因此,項目還研發出了一套既能滿足橋梁的自身條件,還能滿足電纜彎曲半徑、設備抗震要求的電纜伸縮裝置。
這個超級工程壽命幾何?“港珠澳大橋能‘活到120歲’。”蘇權科說,“它還能抗16級臺風、8級地震。”
“120年我們是第一次做。南海含鹽量高,腐蝕嚴重,最開始大家心里打鼓,不知道這事能不能做成。”港珠澳大橋工程耐久性課題負責人王勝年說,我國耐久性技術發展很快,新材料、新工藝方面取得的成果為課題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
自2003年起,全國先后有200多家科研單位、上千名科技工作者為這項工程開展了300多項科研攻關。蘇權科介紹,與目前國際上已建成的跨海橋隧交通集群工程相比,港珠澳大橋的工程規模和建設難度是最大的,它把“中國標準”帶向了世界。(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