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云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讓有著四十多年黨齡的十九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楊寶峰十分激動、感慨。
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深化醫改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總體部署,作為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統籌謀劃、全面推進。“‘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這些話足以看出習近平總書記對教育的重視和牽掛,作為來自教育戰線的代表,我也更關注就業、教育、醫療等民生方面的問題。”楊寶峰說,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我們的人才強國戰略對于高校創建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尤為重要。大學對于人才的吸納和培養要有態度、懂方法,要關注人才、培養人才,更要以包容和愛護的態度支持人才,用登高望遠的發展視角正視人才成長的長期性和曲折性,要逐步形成“以人才帶動團隊,以團隊進步引領學科發展”的發展模式。楊寶峰在日本和加拿大求學期間,尤其在日本兩年半博士后期間,他爭分奪秒地工作,一年內完成了4篇高水平論文。在加拿大深造時候把時間都用在學習和科研上,以至于導師給他起了個綽號:continue(永不止息)。其間,他提出了“心律失常發生的新機制”,在有關學術雜志上發表,受到廣泛關注。學成后,他飲水思源,心系祖國,放棄國外優厚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毅然決然的選擇回到國內。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深化醫改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總體部署,作為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統籌謀劃、全面推進。5年來,中國已建起一張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覆蓋率達95%以上,惠及13億人。醫保人均補助標準從2012年的240元提高到450元,政策范圍內門診和住院費用報銷比例穩定在50%和75%左右……
“今后我們要搭建創新型人才培養平臺,例如利用中俄醫科大學聯盟的平臺,定期舉辦國際會議、全面開放實驗室等,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提供人才儲備。”楊寶峰代表補充了一句。普及化階段,創新型人才培養成為共同努力的方向,這些都是高等教育良好發展的結果。一所大學要有愛黨、愛國的優良校風,要有大家、大學者,要有知識扎實、思維創新、眼界寬廣的學生,要有創新型的科研團隊及成果,如此才可良性循環、健康發展。
在國家確定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6項重點,深化公立醫院改革、推進分級診療建設、推動藥品價格透明化等醫改重點,體現了深化改革和創新并舉并重的改革思路。5年來,我國政府對醫療衛生的投入持續增長,居民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重連續下降,目前已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倡導的全民健康覆蓋目標,即中低收入國家居民個人衛生支出比例不超過30%。楊寶峰說:“國家在公立醫院改革在控制病人費用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醫療費用漲幅明顯下降。我們也要求到今年年底之前,醫療費的增幅要控制在10%以下,這些措施能進一步控制醫療費用增長幅度,使醫改成果更能轉化為群眾實惠。”
中國的醫改經驗對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來說,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全球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公布的報告稱,中國醫療事業的發展,是全球進步最大的5個國家之一。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也認為,中國在實現全民健康覆蓋方面邁出一步。世界銀行衛生、營養與人口全球實踐發展局高級局長埃文斯說:“搞好醫改對于中國未來幾十年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功至關重要。中國醫改的經驗也可供其他面臨類似挑戰的國家借鑒。”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于一所醫科院校,學科的發展要有后勁、有更深遠的前景,就要應時代、應科學需求,在夯實基礎學科建設中探索創新的學科,而這種創新學科需要在優勢特色重點學科中尋求有助于擴展科研思維、有交叉可融合的強強聯合。”楊寶峰表示,為醫工學生的培養、新興學科的建設、科學成果的轉化做出貢獻是自己堅持不懈的使命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