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
[關鍵詞]公證告知;原則;標準
公證告知是在公證實踐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但在法律上并沒有形成制度,甚至相關的規定也寥寥無幾。認識公證告知的意義,界定公證告知的內容,探求公證告知的方式方法對于完善公證程序。提高公證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公證告知是《公證法》的一條獨具特色的規定,既體現了公證行業作為一項法律服務行業的特殊性,也是公證行業二十多年公證實踐的經驗總結。《公證法》第二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公證機構受理公證申請后,應當告知當事人申請公證事項的法律意義和可能產生的法律后果,并將告知內容記錄存檔。這樣就將告知上升為公證機構和公證員的法定義務,成為公證程序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不告知就違反了法定程序。公證員違反告知義務,輕則會引起當事人對公證書效力的質疑,重則引起當事人與當事人間、當事人與利害關系人間、當事人與公證機構間的糾紛,影響當事人的權益和公證機構的聲譽。因此,公證員履行告知義務不僅是作為一名專業法律服務人員的義務,也是公證預防糾紛的基礎,更是公證員維護和體現公證文書的法律效力,避免公證責任風險的重要方式。
一般認為,公證機構履行告知義務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法律法規和辦證規則規定必須履行的告知義務,另一種是公證員作為一名法律專業人員在當事人申辦某項公證事項時,應該清楚地知道在辦理該公證事項時有可能發生的法律后果以及所產生的法律意義并及時提示當事人知曉上述內容,以避免給當事人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和不良后果。但在實際公證工作中,公證告知的內容、形式、時間階段都不限于此,而是貫穿于整個公證程序,甚至包括提供咨詢時,告知的內容也擴大到辦證材料要求、公證程序、公證收費等等。所以我們可以給公證告知作如下定義:公證告知是指在公證程序中,公證機構和公證人員向當事人以及有關證人、利害關系人充分履行告知的義務,告知內容包括辦證程序、權利義務責任、公證法律意義和后果等。可見,公證告知是對公證人員法律素養和專業執業水平的一大考驗,直接決定了公證的質量和公證風險的大小和可能性。因此,筆者就公證告知的原則、標準、告知對象和內容、告知的方式、方法作一闡述,引導公證工作的順利進行。
確定公證告知的原則、標準對公證實踐有重要意義,不僅是保障公證當事人知情權,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的基礎,也是完善公證工作,規范辦證程序,提高公證人員執業水平,提升公證形象和質量的前提條件。結合公證實踐,公證人員在履行告知義務時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告知也要合乎下面幾個標準。
一、一次告知
在公證活動中,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務質量,許多公證處提出了一次性告知的服務承諾。所謂一次告知是指承辦公證人員要一次性告知當事人擬辦事項所需要的資料、材料、依據、應具備的條件、注意事項、規定以及程序、時限等。
一次告知能夠提高公證工作效率,節約當事人時間、精力。可以想象,如果公證人員不能做到一次告知,一會要求當事人提供材料,一會又要求補充什么材料;一會說可以辦理公證,一會說不可以辦理公證,讓當事人往返奔波,這樣的告知是毫無意義的。一次告知要求公證人員不僅要有極強的責任心和職業道德,還需要有較高的執業素質和深厚的公證專業知識,在告知時做到一次性完全告知,避免遺漏告知內容,給當事人造成不便,甚至給當事人的利益造成損害。
二、全面、充分告知
全面、充分告知是指公證人員在當事人咨詢、辦理公證時,必須考慮周全、講解透徹、要求明確,讓人明白應做什么、如何做,盡量減少當事人不必要的麻煩,杜絕讓當事人來回跑的現象。
公證是一種非訟制度,它的作用就是預防糾紛。其預防糾紛的手段,除了對不真實、不合法的事項拒絕公證外(這種情況在受理的公證申請中所占比例很小),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將當事人申辦公證以后所享有的權利、所承擔的義務、公證的法律意義和法律后果及注意事項告訴當事人。這一規定貫穿整個公證程序,從受理當事人申請(如涉外公證申請受理時,要告知當事人不同國家的公證書有不同要求等),到送達公證書或拒絕公證,都要告知當事人相關內容,如果告知不充分,公證的預防作用就會大打折扣。而且公證員也是一種失職,作為法律專家,公證員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三、及時、合理告知
及時、合理告知是指公證人員在履行公證告知義務時,要將應當告知的內容及時告知當事人,并要以適當、準確的言詞、技巧合理告知。及時告知要求公證員在辦理公證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需要告知的馬上告知,盡量避免事后告知。許多告知內容會對當事人和公證員辦證產生重要作用,如果事先沒有及時告知,會影響當事人的陳述的情況和是否公證、采用何種方式公證的決定。在公證工作中,經常會碰到有的當事人來公證處就說我要將房子給某某人,公證一下。公證人員問他是遺囑(遺贈)公證還是贈予公證,他也會因不懂而隨便選一個。這就要求公證人員將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告知當事人,特別是生效時間上的不同引起的現實效果的不同,幫助當事人根據其自身意愿選擇正確的公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