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炳高
六年前,我帶著學到的技藝離開了這里,六年后,我回到這只有十幾平米的小屋,它,依舊墨香四溢。
此屋雖小卻格外高雅,并不是說它的裝飾有多么華麗,而在于它內部散發出的文化氣息。幾張排列整齊的黑橡木桌,桌上幾支垂直指地的毛筆,墻邊疊著的一軸軸宣紙,墻上一塊小小的黑板,年過古稀的先生,甚至還有戒尺等懲罰工具,這些都讓這間小屋充滿了古代私塾的氣息。我就是從這里學到了令我受益匪淺的技藝——書法。
中國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瑰寶,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淵清雋永。從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漢字的發展凝聚了先人的智慧,使我們這些后人受益無窮。清代劉熙在《藝概》中說:“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的確,字如其人,從一個人的字可以看出他的文化功底,亦可看出他的性格特征。東晉王羲之的行書飄逸靈活,反映了他為人的豁達豪放,唐代顏真卿的“顏楷”大氣磅礴,正符合了他的一身正氣,情操高尚……,吾師曾說:“學習書法,對一個人的優良品格的形成也是一種滋養和浸潤。”沒錯,學習書法有利于蘊積國學修養,于“潤物細無聲”中,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與愛國情懷,這對于當代中國來說,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書法,不僅是一種表現漢字的技藝,更包含了傳統的哲理。點,體現了中國人愛好和平,待人和睦,捺,體現了中國人柔中有剛,自強不息。我最喜歡的筆畫就是捺,每次在寫捺的時候都像是在完成一項神圣的任務,捺是漢字的最后一筆,也決定了一個字的有神與否。從入筆到最后出鋒,長期的練習讓我對于它的認識更為深刻,不失本色,柔中有剛。
現代書法家對于書法的練習可謂精益求精,但是為什么沒有人可以創作出超過《蘭亭集序》的傳世作品呢?田蘊章先生在作《每日一字》時曾寫道:“成書在即,尤使我惶恐不安。憶我幼承家學,始攻正楷,蓋當時既無名利所累,更少惡札所擾。”生活在這個繁忙的時代,人們用現代化的腳步追逐著名與利,幾乎已經沒有人可以像古時文人雅士那樣隱居山林,飲酒作詩為樂了,這大概就是原因吧!
拋開喧囂與紛擾,走進這記憶中的小屋,先生正在與學生們笑談,我問候過他,環顧四周,吮吸著墨香。記憶中的小屋還是六年前的樣子,學生也還是如我當初那樣的年齡,只是我的先生,留下了更多歲月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