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素蓉
【摘 要】建筑施工企業物資采購類別較多、種類復雜、成本也相對較高,因此,如何降低物資采購風險,已經成為了當前的熱點話題。現筆者結合多年的工作經驗,根據建筑施工企業物資采購的實際情況,分析建筑施工企業物資采購風險,并提出針對性的控制措施,從而實現建筑施工企業物資采購的合理化。
【關鍵詞】施工企業;物資采購;風險管控
一、引言
本文在對建筑施工企業物資采購風險管理分析時,主要從外部風險和內部風險兩個方面進行了詳細解析,其中,外部風險包括意外風險、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動態風險。內部風險包括計劃制定、合同管理、采購方式、庫存管理以及發票管理等方面引起的風險。在實際工作當中,相關工作人員風險管理工作仍存在一定問題,缺乏全面性、機制不健全、認識有待提高、管理力量薄弱等表現明顯,因此,需要對建筑施工企業物資采購風險管理及管控方面進行詳細研究,以便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
二、建筑施工企業物資采購存在的風險分析
1.物資采購內部風險分析
(1)計劃制定風險。在物資實際采購前,物資采購部門需要根據相關部門的采購預算編制采購計劃,而預算不準確將會影響采購計劃的合理性,最明顯的就是一些工作人員預算編制時沒有對物資需求情況進行詳細了解,“經驗主義”思維模式明顯,考慮問題過于粗略,出現漏項和材料市場價格定位不準等問題,致使采購預算金額與實際不符,影響采購計劃制定,產生風險。除此以外,材料市場價格會存在一定的波動性,使采購預算與采購成本之間出現差異,這樣就會影響采購計劃的實施,所以說,計劃制定前對材料市場價格變化預見是否準確、采購資金彈性控制是否合理,也會帶來采購風險。
(2)合同管理風險。建筑工程周期較長,所用材料數量和類別較多,一些材料無法實現大批采購,存在一些臨時采購行為、零星采購行為和口頭約定的現象,這樣一來,將沒有足夠時間進行供應商選擇和市場詢價,影響價格的合理性和產品的質量,缺乏采購合同,對于供貨行為沒有形成有效約束,出現問題將無據可依,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帶來風險。與此同時,這些采購行為還會影響采購計劃的實施和增值稅發票的開具,帶來稅收風險。除此以外,一些采購合同條款不明、標準不確定等問題較為常見,致使產品質量較差,不能按期交貨,理賠問題難以解決等等,增加了采購風險。在這一過程中,筆者認為,由于建筑工程項目可能存在一些分包現象,施工地點也存在差異性,因此在采購過程中較為復雜,不利于采購計劃制定的整體性,影響采購的合理性。個人見解,僅供參考。
(3)采購方式風險。建筑施工使用的材料數量較大,類別較多,在實際采購過程中的方式也相對較多,主要有固定供應商模式、市場詢價分析模式、競爭性談判以及招標等形式。無論是哪種采購方式如果落實不當,都會影響企業物資采購與管理工作,帶來采購風險。比如說采用招標模式,對參與投標企業的情況沒有進行全面考察,其信譽度較差、生產資質較低等都會帶來采購風險,影響材料采購計劃的順利實施,從而影響工程進展和質量。
(4)庫存管理風險。當前,國家提倡供應鏈庫存管理模式,不僅是為了降低庫存管理成本,還有利于采購計劃的制定和資金利用率的提高,而在現實當中,由于企業在庫存管理方面仍不成熟,一些庫存積壓、庫存不足等問題時有發生,為采購工作帶來一定的影響,既不利于采購計劃的制定,也不利于采購成本的控制。
(5)發票管理風險。我國已經對建筑業實施了營改增政策,按照這一稅收政策的規定,施工企業的原料采購必須要獲取相應的增值稅專用發票,才能進行抵扣,降低稅負。而實際當中,一些施工企業選擇的供應商并不能開具增值稅發票,或者是對增值稅發票管理不嚴,導致其遺失,沒有起到抵扣效果,增加了企業稅負的同時,也增加了企業采購成本。
2.物資采購外部風險分析
(1)意外風險。企業在采購過程中,雖然對相關工作進行了詳細考量,但是,一些自然災害的發生是人力難以抗拒和避免的,比如說地震、洪水、臺風等等,影響了物料的訂購、運輸、存儲和付款,產生了采購風險。
(2)市場變化風險。材料市場的價格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由于政策、相關原料供應、生產工藝變化等的影響,都會使材料市場價格變化,帶來了采購風險。如說國家對于外匯政策的調整,匯率發生變化,致使材料支付價格與采購價格之間存在差異。
(3)信用風險。對于信用風險主要是指原材料供應商沒有按照合同約定按期、按質、按量進行產品供應,屬于一種違約行為,這樣將會影響施工企業工作的開展。筆者認為,這一問題的出現主要是施工企業沒有對供應商的情況進行詳細了解,考察環節存在問題,致使其選擇了一些信用度較低的合作伙伴。
(4)動態風險。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施工單位會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相應的技術和方案,這是施工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然而,在調整之后,相關的材料與施工工藝、技術、質量標準等方面將難以匹配,需要重新購置,這一風險的存在,導致了采購成本的增加,影響了施工進度。
三、建筑施工企業物資采購風險管理的控制策略
1.建立科學的物資采購管理體系
(1)建立科學的物資采購制度,明確采購人員的工作職責、采購程序并對采購結果進行考核,規范采購行為。
(2)對采購實現全過程的監管,建立采購計劃的審核機制,并對采購過程中出現的變更進行分析,確定采購計劃與預算之間存在差異的原因和責任,針對性處理。
(3)建立優秀的采購風險管理團隊,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聘請專業人士講解采購風險的主要來源以及防控方式,然后針對項目實際情況制定管控措施。
(4)建立采購信息共享機制,對采購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反饋,并定期分析采購成本,將分析結果進行公布,使全員了解采購情況,提出建議。
(5)強化合同管理,以每一單必有合同、合同內容清晰、合同條款標準為原則。
2.選擇科學的采購方法
在采購方法選擇過程中主要應該從如下方面落實:采購方法的選擇要符合工程實際,并根據企業以往采購情況進行綜合考量,還要根據采購的側重點確定相關的采購方法。比如說,施工企業資金緊張,那么需要選擇長久合作的固定供應商來采購,對采購成本控制較嚴,可以通過競標的形式選擇供應商。除此以外,筆者認為,施工企業在采購方法確定過程中,還要注重采購方法與采購原料之間的匹配度,采購地點等方面的影響,不能完全以降低采購價格為目標。
3.制定科學的采購計劃
采購計劃是指導采購工作的有效依據,因此,要保證計劃制定的合理性。
(1)采購計劃制定前要充分了解工程需求以及施工計劃,并對預算工作進行整合分析,保證相互間的匹配度。采購部門要根據工程需求和市場詢價之后進行采購計劃制定然后與預算部門進行對比,分析存在的問題,這樣更具有實效性。
(2)采購計劃的執行要合理。在具體工作開展過程中,如果遇到一定的變動,計劃與現實之間存在差距,要及時調整,保證計劃的動態性。
(3)注重采購計劃制定的整體性,在計劃制定之前,相關方要在一起分析采購問題,盡量降低采購成本,可以使用統一采購模式。與此同時,要盡量避免一些零星采購行為的發生。
4.選擇恰當的供應商
根據當前的稅收政策和采購風險情況分析,在供應商選擇方面要注意如下兩點:其一,注重其信譽度;其二保證其可以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施工企業要對供應商的信譽度、資質等進行詳細了解,并可以開具增值稅發票,組成專業的采購小組進行有關情況的了解,對比分析,降低供應商選擇的風險。除此以外,筆者認為,對于供應商選擇還要注重區域所在、運輸環境、付款方式等等因素的影響,并且對于增值稅發票要嚴格管理,專人負責。
5.外部風險的防控
對于外部風險,多數都是一些不可控因素,所以,在風險管理過程中難度較大,筆者根據多年從業經驗,認為有關方面的風險,要盡量降低其影響,采取彈性管理和預案制定的模式來規避。對于意外風險,要有效了解當地的自然環境、地質災害發生情況等等,確定供貨時間和運輸路線。對于市場變化風險和動態風險,要從源頭控制,注重國家政策的變化,做好預見性分析,對于工藝方面,要保證設計的合理性,尤其是一些可能存在的變更和問題,要做好預案,提前準備。對于信用風險,要詳細了解供應商情況,做好調查分析,并建立供應商信息數據庫,便于選擇過程中的對比。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建筑施工企業要重視物資采購的風險管理,在具體開展過程中,從內部風險和外部風險兩方面來詳細解析,制定針對性的風險管控措施,提高風險管控能力,降低采購成本,在實際采購風險管控過程中要優化采購方案、選擇科學的采購方法、制定物資采購管理體系、科學選擇供應商來實現這一目標。除此以外,筆者認為,還要加強對工程實際情況的了解,從實踐出發來提高施工企業物資采購風險管理水平,增強收益。
參考文獻:
[1]李書峰,程相印.建筑施工企業物資采購風險管理與控制[J].建設科技,2017(6):85-87.
[2]李彬.建筑工程材料采購風險管理研究[J].經濟生活文摘月刊,2012.(6):23-24.
[3]沙莎.電力物資采購合同風險管理研究分析[J].工程技術:文摘版,2016(8):00173-00173.
[4]張文平.當前建筑施工企業風險管理現狀分析及控制措施[J].建筑知識:學術刊,2013(8):274-275.
[5]彭芬芬.建筑施工企業存在的風險分析與控制措施[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5(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