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娜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其功能作用最主要還是用于聽說和他人進行交流,即“用英語做事情”。對于把英語當做第二外語的中國學生們來說,要培養(yǎng)學生們用英語交流的能力,主要問題是缺乏語言環(huán)境,導致了現(xiàn)在很多學生們感到英語學習很枯燥,并且對于英語學習不感興趣,不知如何使用課堂上使用的語言。要解決這個問題,關鍵就在英語課堂教學。
一、創(chuàng)設接近實際生活的各種語境
在情境中練習語言目標,可以讓學生們更好地領悟語言的使用價值。培養(yǎng)學生們真實對話的感覺,這樣使用語言就不覺得枯燥。例如新標準小學英語第7冊《Module 10 Unit 1 Go to bed early. 》本模塊主要是Sam到醫(yī)院的診所就醫(yī)的經(jīng)歷。引導學生學會談論疾病和病因。讓學生能夠牢固掌握感冒、發(fā)燒等疾病的英語名稱。學生通過一學期的學習對動詞的形式變化和句子的時態(tài)變化已經(jīng)有一定的了解,能夠看懂詢問和回答生活中常涉及的主題,如數(shù)量和飲食等,因此本模塊對學生來說并不難理解,但要做到靈活和準確的談論這些主題還是較有難度,因此教師將創(chuàng)設就醫(yī)情景,填寫病歷,先引導有能力的學生去積極地運用——去談、問、說,而能力較弱的學生經(jīng)過示范后就能夠正確操練。
為孩子們創(chuàng)造真實的就醫(yī)環(huán)境,讓學生們小組討論生病后該如何解決在對話過程中,還要注意鼓勵學生自信地表達,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們明白學習語言是可以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使用的。利用文本圖片,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讓學生選擇建議,編一個新對話,實現(xiàn)語言的輸出,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自己判斷好習慣、壞習慣,并給出建議。
二、采用循序漸進的語言實踐活動
英語學科要結合英語學科人文素養(yǎng)和國際視野的培養(yǎng)和拓展需要,教學設計中也要設計有層次的,循序漸進的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充分交流、傾聽并主動獲取和整理信息,從而幫助學生鞏固語言功能的同時,提升自主閱讀等學習能力。
如在是Book11第九模塊第二單元的一篇對話,Smart一家正在研究中國地圖上美麗的地方和風景。 Sam,Dad和Amy分別表達了自己想要去的地方上海、昆明和桂林,并且簡單描述了這三處的特有景色。本課的語言主要都是描述地點和景色的句子,例如:There are lots of beautiful places in China. I want to go to… … is a beautiful place . Its got … There are …等。 其中I want to go to …也是本模塊第一單元的重點句型,主要表達個人的意愿。
在教學設計時,考慮到文本的的語境內(nèi)容和練習活動的指向性,以及學生自身已有經(jīng)驗等因素,將教學內(nèi)容作適當調(diào)整,其中Look and write和Ask and answer這兩個部分沒有設計相關學習任務,而是設計了與小組同伴交流,進行信息調(diào)查和反饋的環(huán)節(jié)。
六年級學生已有五年多的英語學習經(jīng)歷,而且本冊教材主要以復習、復現(xiàn)和綜合運用內(nèi)容為主,學生在學習文本知識時應該感覺難度不大,語言的意義和功能也比較清晰、易于理解。本文的話題依然圍繞表達個人意愿及闡述理由,并涉及到了風景優(yōu)美的地點和城市等,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比較緊密,而且也能較為有效的調(diào)動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從而促進自主表達。
為了鞏固語言功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這里進行調(diào)查活動。但是教師沒有直接布置學生完成調(diào)查報告,而是在活動前教師先請組內(nèi)交流短小的對話.,再完成表格,最后完成報告,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給出明確的活動步驟、活動示范和充分的語言支架及信息詞匯等,幫助學生有計劃、有目的的進行調(diào)查并撰寫簡單報告,進行真實的語言交流。
三、創(chuàng)造性地再構文本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建議各地區(qū)、學校應該“結合實際教學需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文本再構是基于教材和學生特點而采用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文本處理方式;它是指教師對現(xiàn)有教材的語言內(nèi)容進行改編、改寫或整合,以適應不同的學生個體或群體。現(xiàn)行小學英語教材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學習需求現(xiàn)狀,基于學生和教材的文本再構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語言表現(xiàn)力、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及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例如新標準小學英語第9冊《Module 7 Unit 2 It could find the people. 》課文內(nèi)容如下:There was a fire . There were many people inside the house. The firefighters couldnt help them.
But they had a special dog. It could find the people. Then the firefighters could help the people.
課文的情景是描述一場火災,一棟房子起火啦,消防員在搜救犬的協(xié)助下找到了被困人員,但是沒有時間,地點和人物,并不完整,老師補充上時間地點,人物,讓文本更加真實,貼近生活,首先文本再構是基于教材的,同時方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補充后的文本如下:
A report
Last Friday, there was a fire in a house. There were many people inside it. They were in danger . People called 119. Then the firefighters came to help. But the thick smoke was everywhere. So they couldnt see the people. They couldnt help them.
But they had a special dog. It has a very good nose. It could find the people. It could guide the firefighters to help the people. Finally, the people were saved. This dog is Mica .It was very brave. It was a hero!
新版《課程標準》在“課程理念”部分將原來的“倡導任務型的教學途徑”改寫為“教師要通過創(chuàng)設接近實際生活的各種語境,采用循序漸進的語言實踐活動,以及各種強調(diào)過程與結果并重的教學途徑和方法,如任務型語言教學途徑等,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這無疑是鼓勵教師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實際、采用既強調(diào)語言學習過程又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成效的各種語言教學途徑和方法,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的教學活動,盡可能多地為他們提供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語言的機會。也是對除任務型教學方法之外的其它教學途徑與方法的包容和認可,對廣大一線教師積極探索教學改革新路的肯定。
小學英語課堂上嘗試繼續(xù)挖掘“原版”資源,讓學生感受英語語言之美;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學習文本,引領學生體驗英語文化之美;激活英語思維運用文本,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英語詩歌或歌謠。
參考文獻:
[1] 《英語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新標準英語》五年級上冊,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2013.
[3] 《新標準英語》五年級下冊,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2013.
[4] 《新標準英語》三年級上冊,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2013.
[5] 《英語教師》 2012年12期《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文本再構策略》劉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