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巨龍


一、傳統美學與當代藝術
說到當代藝術不得不說西方文化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巨大影響,其實更多時候我在想的是我們的當代藝術究竟是西方當代藝術還是中國當代藝術,或者是二者之間相互融合的產物。然而中國的傳統藝術表面上看起來和這些西方藝術很難融合到一起,時至今日,我們一說到當代藝術更多的時候第一反應是西方的一些文化和思潮或者作品的涌現,而我們身在中國,應該思考如何找到本土的當代文化語言,或者如何從我國傳統文化中尋找一些精髓,讓當代藝術文化與我們自己的文化傳統更好地結合。
《中國傳統美學的當代闡釋》中對中國傳統美學進行了一些梳理,對中國傳統美學當中的意識、傾向、導向、特征進行了講解與擴展,與當今的社會環境結合密切,更好地闡釋了中國傳統美學。《中國傳統美學的當代闡釋》著眼于當代視角,在如今物欲橫流浮躁的時代它提供給我的更像是一顆浮躁的心靈能找到一塊棲息之地,很多當代問題從中能找到答案。書中開篇提到“六經注我”與“我注六經”,這像是我們欣賞藝術的態度??v觀藝術史的發展歷程,從早期的簡簡單單的描繪自然開始,更多的是藝術家的直觀感受,那時候的藝術家是將自己要講的話都展現出來,觀眾很直接就能夠從作品當中看到藝術家要表達的東西。這時候的藝術創作就是“六經注我”,我處于被動狀態,被動吸收。藝術發展到后來的極簡主義時我認為就是“我注六經”的狀態了。因為極簡主義往往是關注材料本身的屬性,去掉藝術家的個人痕跡表達材質和藝術的本質,這時候觀眾如果單純看藝術品那就什么也看不到了,這時候的藝術是參與了思維的,是觀眾去解讀藝術。因每個人不同的審美經驗和生活經歷,所以產生了對作品的不同解讀,更多的是需要頭腦的思考,不再是被動的吸收,而是主動的思考。書中還提到了馮友蘭先生談“歷史”,一種客觀發生的歷史,一種是人寫的歷史。所以人寫的歷史就是“我注六經”。
二、中國傳統美學中的整體意識
以中國傳統美學中的整體意識為例,無論是在畫畫時還是做雕塑時,從一開始我們都會有一個整體的意識在腦海里,這種整體的意識也是一種思維方式,但有時這種所謂整體會稍顯狹窄。中國的傳統美學中是視宇宙為整體、視生命為整體、視藝術為整體的。中國人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具體體現在天與人的關系上,而“天人合一”這種狀態也是中華文化的傳統主體?!疤烊撕弦弧钡慕忉屖牵何镔|世界是絕對運動的,思維反映存在,所以思維應是不斷變化的,與時俱進。物質與人以及物質之間是和諧統一的,所以這些相互聯系的物質的統一也是整體意識的重要體現,所以中國傳統美學當中有以整體為美的概念。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的,正如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思證明存在,我思故我在,所以思維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所以物質和人、物質和物質之間也應該是和諧統一的。所謂“天人合一”就是整體意識的一個表現。中國古代畫當中,畫家常常畫山水,認為自然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氣的,就是我們常聽說的“山水之美”。大山大水并非個體,而是整個自然,是更加寬廣更加豁達的美。
還有中國傳統美學中的人文導向,中國古代哲學中諸子百家的一些理論,在中國古代哲學當中大多是講人的問題,比如儒家文化當中最多的是教化人們如何成人如何做人。在這點上是與西方哲學不同的,它是發揮人學的,是更看重人的內在價值,對人本身內在價值的一種探索與追求。儒家思想更多的是去教化人的道德發展而非人的肉體發展,但是在更多情況下儒家認為人僅有道德修養是不夠的,不是成人的唯一的條件。中國古代有句話叫“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也就是今天來說的美育,所以中國的古代美學也是與道德相聯系的。何為美?儒家美學當中也提到仁義二字。在這里也對人的情欲和道德做了一些分析,書中有一句話叫:行仁義、仁義行。行仁義是被迫的而非主觀的,而仁義行是從仁義出發才去做的是主動的。在仁義這個認識當中,情欲是既能夠輔助人成人的也是能夠阻止人成人的。人都會有欲望如果不加克制地放縱欲望就是與成人背道而馳的,如果能夠克己,控制自己的欲望,把力量加以轉化就能成為對成人的支持。所以在中國古代美學當中儒家美學里,美不單單是視覺上的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道德方面。由此可見儒家美學是圍繞著人的美來展開的。在這一點上讓我想到了尼采的一段話,學會自制才能駕馭自我,不受盤據在內心的欲望的控制,更不會被欲望左右確實主宰自己的行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儒家美學又是一種倫理上的美學,美學與倫理道德是息息相關的,而在今天我們當代藝術里范圍涉及的很廣,其實從這里我們也可以回去找我們自己民族中的傳統文化,其也會帶給我們新鮮的創作靈感和創作的出發點。中國古代除了儒家學說以外,道家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學派。道家美學當中也有很多的人文傾向,比如說莊子他認為美是一種獨立的人格,也是對人的一種美的規范。道家美學思想中的“道”“氣”“象”“有”“無”“虛”“實”“玄鑒”“自然”等,對中國古典哲學和美學形成自己的體系和特點,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有無”“虛實”學說,對中國書畫創作中的章法布局有點石成金的作用。老子《道德經》中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老子認為,“有”和“無”構成了宇宙萬物,就自然現象來說,世間萬物都是“無”和“有”的統一,或謂“虛”和“實”的統一,統一即為美。老子的這個美學論斷為中國書畫創作在章法布局上提供了可以遵循的原則?!疤摗焙汀皩崱?,是中國書畫創作中需時時體現的,在概念上相對立。但在創作中,書畫家巧妙、合理地協調,從而達到完美的統一,這是對老子道家美學思想的踐行。
三、中國傳統美學中世俗化傾向
在讀完這本書以后除了以上的人文傾向外,我更喜歡的是中國傳統美學中世俗化傾向。我們常說的俗與雅,究竟什么是俗什么是雅呢?在沒有看這本書的情況下我的見解是這樣的:俗是沒有思考的審美而雅是有思考的審美。書中所寫的是人的本能和情欲有關,可能也和人最基本的欲望有關,這里寫到童心和俗。就像是我說的沒有思考的東西我就認為他是俗的而童心,童真,人的本能呢。所以說俗究竟可不可以是美的呢,其實一開始我還是不愿意說自己是個俗人,希望自己是一個高雅的人。但書中提到俗與自然有聯系,俗就是自然。因為自然是最真實的。在消費文化的今天,就是俗文化迅猛發展的時代,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對審美單獨的俗和雅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和理解。
這本書給我帶給我的不但是它里面的內容,更多的是一種思考方式、一種回歸的心態去思考。讓我想起了我們近期正在上的針孔攝影課,老師反復強調給我們的是回歸到攝影最初的狀態。我對老師的話的理解是這樣的:在那個時候沒有先進的相機,人們拍攝的東西畫面質量沒有今天的高清,那是不是那個時候的作品就不如現在呢?如果不是,那從前的攝影作品是好在哪里呢?我想應該是所拍攝的內容吧。其實我們很多時候應該以一種追其所源的方式去看待問題,重要的不是你做的是什么樣子而是你做的是什么。我將會帶著這樣的思考去進行我接下來的創作。
作者單位:
魯迅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