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關中地區的拴馬樁石雕被人們稱為“莊戶人家的華表”,作為關中傳統民居的裝飾藝術的重要部分,通常位于整個民居的最前方的道路旁,反映宅主人的社會地位、財富狀況、向往追求等。通過對關中地區拴馬樁石雕的考察,本文主要從關中地區拴馬樁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社會心理的演變方面入手,總結出拴馬樁石雕所反映的社會心理及價值意義,為現當代拴馬樁藝術的創新提供啟發。
關鍵詞:拴馬樁;社會心理;創新
[本文為2016年陜西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中“關中地區拴馬樁石雕的社會心理價值研究”項目結項論文]
關中的拴馬樁藝術源遠流長,關中通常指“四關”之中,即東潼關、西散關、南武關、北蕭關。自西周王朝在關中地區建都以來,馬匹隨著戰爭和駕乘的需要在人們的生活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拴馬的器具也隨之產生,有木樁、嵌在墻壁中的拴馬環等,隨著石料的開采和雕刻藝術的發展,經濟水平的提高和精神層面的需求,石質拴馬樁在關中地區逐漸成為主流?,F存時代較早的拴馬樁可追溯到宋元時期,明清至民國時期的拴馬樁數量最多,在表現形式上呈現出它的豐富性,題材風格多樣。石雕藝術有線刻、浮雕、圓雕、透雕等工藝,拴馬樁石雕表現內容豐富、工藝復雜,通常是集多種雕刻工藝于一身。每一件拴馬樁都是石匠手工雕刻,技藝精湛,因此鮮有兩件一模一樣的拴馬樁。其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實用性和裝飾性。
一、關中拴馬樁產生的社會心理
拴馬樁又稱望樁、看樁、樣樁,主要位于關中地區傳統民居的大門前左右側。關中地區依傍秦嶺山脈,盛產石材。拴馬樁石雕是以青石、沙石為主要石材。關中地區制作石雕藝術的歷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石雕藝術,如石斧、石鏟、石鐮、石刀等。西漢石雕藝術造型質樸簡潔,藝術語言凝練,代表有霍去病陵墓石雕群,作品大都依石造型,利用石頭的起伏轉折,利用圓雕、浮雕、線刻等手法表現臥牛、躍馬、伏虎、野人搏熊等題材。西漢絲綢之路開通以來,西域文化傳入關中地區,開始逐漸出現了帶有西域特色的石雕藝術,如胡人形象等。絲綢之路的開通使得佛教藝術盛行,宗教石雕如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及敦煌莫高窟的石雕造像大量開鑿,為石雕藝術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中國古代石雕藝術集中于歷代石窟造像與陵墓石雕作品中,保存至今的六朝、唐、宋時期的石窟造像與陵墓石雕為數眾多。宋元以后,石雕藝術逐漸向世俗化、多元化方向發展。民間石雕、工藝石雕、建筑石雕逐漸成為石雕藝術的主流。拴馬樁石雕由此興盛起來,關中拴馬樁石雕藝術繼承了前人石雕技藝和審美追求,宋元以后市民經濟逐漸發展,為石雕藝術發展提供了經濟基礎。石雕藝術從官方的、宗教的逐漸向市民階層轉化,拴馬樁除實用性和辟邪鎮宅等功能外,還成為展示宅主人藝術品位、社會地位、經濟狀況的物品。因此拴馬樁石雕作為一種重要形式,見證了中國雕塑史上的重要變化,石雕藝術從陵墓、石窟、宮廷官署開始走入尋常百姓家,間接顯示了市民階層地位的提高。
二、拴馬樁石雕題材反映的心理
拴馬樁石雕大體為長條形四棱柱狀,一般分為樁頂、樁頸、樁身、樁根四個部分。上部的樁頂和樁頸為主要雕刻部分,下部樁身和樁根略有雕刻和文字或通體不刻,呈顯出上圓下方的形態。雕刻重點為樁頂和樁頸,其中有單一主體也有組合主體,雕刻題材豐富,主要可分為動物類、人物類、吉祥圖案三種類型。其中又獅、猴、人與動物等題材最多。
(一)動物類
主要有避邪納福的吉祥物與祥瑞的動物。有如獅子、猴子、龍、麒麟、大象、鹿、仙鶴、蝙蝠、魚、蟾蜍、穿山甲等。拴馬樁中表現獅子的最多,在佛教中,釋迦牟尼佛誕生時作獅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獅子常成為菩薩的坐騎和寺廟的建筑裝飾。從此獅子這個外來動物逐漸被人們接受和喜愛,人們認為它能避邪護法,具有威力,可鎮百獸。從東漢開始,歷代帝王陵墓石獸中均沿用石獅子護陵,用以避邪鎮墓。古代官員制度中的三公之首名太師、少師,官位顯赫?!疤{少獅”寓意著高官厚祿、財富與權力,“獅子滾繡球”寓意祛災祈福、子孫繁盛、財源滾滾。獅子的形象被融入中國文化中,成為具有民族特色和吉祥色彩的典型藝術形象,深受百姓的喜愛,因此廣泛用于拴馬樁等雕刻上。此外還有寓意“龍鳳呈祥”的龍鳳,“天官賜?!钡尿?,“麒麟獻瑞”的麒麟,“松鶴延年”的仙鶴,“麟鳳吉祥”的麒麟,“一路連科”的鹿,“封侯掛印”的猴等動物。這些動物石雕,表達了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
(二)人物類
人物又可分為道釋人物、戲曲人物、古代英雄、神話傳說以及日常生活人物,如與佛教相關的盤坐的佛祖、有背光的佛祖、合掌而坐的僧人、背布袋的和尚、帶佛珠的羅漢等。與道教相關的沉思仙人、八仙、手持元寶的財神等。戲曲人物有捉鬼的鐘馗、長髯的老生,生活人物有持琵琶的樂師、放牧的牧童、抱瓜的人、御獅人,穿胡服的胡人、打鼓說唱的人、背著動物的人、吃東西的人、看書的人等。這些人物或盤或踞,或坐或蹲,姿態生動,表現了人們對宗教的信仰和對生活的熱愛。
(三)吉祥圖案
“吉祥”二字見于《莊子》一書中“虛室生白、吉祥止止”之語,是帶有美好寓意祝賀之詞,吉祥圖案紋樣廣泛運用到拴馬樁中。吉祥的內容是多福、添子、增壽的桃子、葫蘆、南瓜、如意、石榴等,還有代表“吉慶有余”““天馬行空”“?!薄皦邸钡壤p枝花、蓮瓣紋、萬壽紋、云紋等紋飾,都是人們祈盼吉祥如意、增福增壽心理的重要體現。
拴馬樁石雕的題材多樣性和圓雕、浮雕與線刻相結合的手法,在渾厚、稚拙、粗獷之中帶有細膩、熱情,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與生活意趣。
三、拴馬樁石雕的保存現狀與創新啟發
由于關中地區傳統民居現已不多存,大部分拴馬樁石雕已失去了原來的存在環境。通過對關中地區拴馬樁的調研,拴馬樁石雕多被集中保護于文博單位及高校之中,如西安美術學院、碑林博物館、西安博物院、關中民俗博物院、澄城縣博物館等地。其保存方式分為室內和室外兩種,其展示方式不同于以往的分散立于民居前,而為集中立柱或橫置存放于道路兩側,觀者將其作為藝術品欣賞雕刻內容、技法等,它的實用性被淡化。因此拴馬樁逐漸消失于民間街頭,而成為“化石”,制作拴馬樁的匠人也越來少。石雕這一傳統雕塑逐漸被不銹鋼、鑄銅、鍛銅、玻璃鋼、石膏等雕塑所取代。拴馬樁石雕藝術具有裝飾美感、地域特色和文化傳承等優點,不應被遺忘和消失。為了保護這一藝術門類的傳承和發揚,增強中國優秀文化的認同感和國內國際影響力,應當將拴馬樁石雕藝術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在保留其裝飾性的基礎上,增強其在現代社會的實用性。如在景區中將拴馬樁作為景區標志牌及充電處,具有既醒目又有藝術美感且占地小的優點。在居民區附近的公園里設置拴馬樁寵物點,拴馬樁內置寵物糞便處理裝置,可將寵物糞便處理成花肥供園丁為花圃施肥,同時解決寵物主人遛狗時處理糞便的麻煩?;驅ⅠR路隔離護欄設計成拴馬樁形,具有裝飾性和辟邪的作用等。拴馬樁作為關中地區優秀傳統民間藝術品,不失為關中地區的一張文化名片。對拴馬樁石雕藝術的研究和創新可為關中地區旅游業等文化產業增添生機。
四、結語
拴馬樁作為中國雕刻藝術中的瑰寶,具有高度的雕塑藝術研究價值和民間風俗、人類心理研究價值,通過對關中地區拴馬樁的產生、題材等的社會心理分析,可知拴馬樁不僅具有實用價值和藝術性,還是研究關中地區市民社會心理的重要遺存。其中雕刻的每一個物體和紋樣都有心理上的依據,顯示出關中地區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意趣。社會雖然在不斷變化,但人們對美和幸福生活的向往是不變的。通過借鑒和傳承優秀的民間石雕藝術的精髓,吸收其優秀的傳統文化,并在傳統的基礎上提高,創新出適合現當代人的建筑雕刻藝術。
參考文獻:
[1]鶴坪,傅曉鳴.中華拴馬樁藝術[M].林安令攝.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2]陳華.關中傳統民居石雕拴馬樁審美研究[D].西北大學,2014.
[3]王瀟.渭北望樁[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
[4]李照,徐健生著.關中傳統民居的適應性傳承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
田姣,西安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系15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美術史。
指導教師:成哲、付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