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彤
摘 要:21世紀以來,中國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制約著校園文化功能積極作用的發揮。因此,在對現狀的理性分析基礎上,探尋建設大學校園文化的創新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校園文化建設;創新發展
一、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分析
21世紀以來,中國的大學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并在建設中取得了重要成果。然而,在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也存在很多缺點,這些缺點的產生,給我國高校的校園文化帶來了諸多問題。因此,只有通過全面的回顧與反思,對當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現狀進行分析,對問題的成因進行深入的探索,因地制宜地考慮校園文化問題的解決對策,以確保中國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能夠進一步發展。
(一)校園文化活動缺乏個性,層次較低
校園文化生活是校園文化的組成部分,它不僅僅是課堂教學、專業知識的有益補充和延伸,也對培養學生高尚情操,挖掘個人潛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各個高校在舉辦校園文化活動的過程中,已經花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資源,如各種藝術節和各類社團活動、各類體育活動、講座等的快速發展,似乎是一種很有前途的繁榮,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清楚,在這背后隱藏的是嚴重的表面形式主義和缺乏創新意識。另外,還有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校園文化活動的整體質量還不是很高,活動開展的形式單一且內容層次較低,“一拉橫幅二拍照”已成了做活動的固定流程。“上面發通知,下面搞活動”,這是很多社團活動的通病。另外,組織者在活動組織的過程中更加注重的是形式而不是內涵。總之,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還存在諸多問題。
校園文化活動趨同現象日趨嚴重,缺乏個性已成為校園文化發展的一大弊端。這一點從調查問卷中也能充分反映出來,高達70%的同學對學校舉辦的文化活動興趣不大,如知識講座、集體觀看電影等。這說明校園文化實踐活動形式單一,內容有限,此外,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文化背景,知識積累、民間傳統、愛好等都是不同的,導致有些校園文化活動與學生的需求并不匹配。
(二)網絡對校園文化建設的沖擊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在年輕的大學生群體中儼然是不可或缺的。首先,互聯網極大地豐富了大學生的文化生活。他們通過互聯網就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同時接收不同的信息,通過文字、聲音、圖像等形式;日漸成熟的電子商務為大學生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他們可以在網上購買生活用品、學習資料等;再者,網絡拓寬了大學生獲得知識的渠道。網絡對于大學生而言更像是一個巨大的知識庫,包羅萬象,它彌補了課堂教學不能滿足每個學生需求的局限性,學生可以從網絡中尋找自己想要的答案。
總之,高校由于網絡的普及而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是同時也存在著諸多的挑戰。互聯網產生以后,網絡虛擬世界更加發達,很多網絡游戲以其暴力、攻擊和虛擬的幻像吸引了很多大學生,讓他們深陷其中無法自拔,他們往往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非常活躍,卻在現實世界當中封閉自己,這種網絡文化的盛行增加了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復雜性。特別是對于自控能力差一點的學生而言,網絡占據了他們生活的大部分時間,沉溺于網絡帶給他們的是心理素質變差,體質不佳,情緒緊張,情感冷漠,甚至與家人、同學的關系日漸疏遠,這與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不力有很大的關聯性。
(三)極端功利主義趨向嚴重
一種情況是,高校對校園的物質文化建設更加重視,卻往往忽視了精神文化的建設。雖然我們都知道,物質文化作為高校校園的重要載體,是校園文化的外在表現,物質文化的建設非常重要。但是精神文化才是校園文化的內核和靈魂,一味追求物質文化而忽視精神文化,會導致校園文化形式化更加嚴重,只有空殼而沒有靈魂。清華大學校長梅一琦說,“所謂大學,非有大樓也,有大師之謂也”。這告訴我們,文化的核心意義在于它是人類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傳承和發展,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的應有之義,就是所謂的“大學之大不在校園之大,大在偉大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我國的很多高校老師普遍存在心態不穩定的情況,他們在課堂教學當中更加注重的是學生的成績而不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教化。在今天,我們可以理解,除了科學之外,大學還具有文化積累和傳承的功能,引導人們追求善與美,指導人類生產乃至科學活動的意義和價值。然而,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我國高校已經開始與社會深入接軌,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高校開始急功近利,不符合高校教學的目標。而且現實中,社會對于高校所形成的普遍認可度仍然以學校科研實力、科研成果和科技創新能力為主要評價標準,因此,高校重科技輕人文的思想觀念并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在這種思想和觀念的影響下,很多高校并未能夠將校園規劃作為機制去建設,而且也沒有自主意識。學術圈彌漫著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緒,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積淀與傳承意識趨于弱化。現在的專家、教授數量很多,但像20世紀初期延續下來的為世人所公認的大師卻很少,而制造學術泡沫出名、抄襲學術成果等新聞已屢見不鮮。這種急功近利的風氣不但影響到正常的教學,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高校校園文化的健康發展。在現實的市場經濟中,知識和技術的商品化,人才市場競爭空前激烈,大學生自身更加務實求真,很容易忽視人文社科方面的學習與實踐。除此之外,大學生當中還存在很多不良現象,比如說學術造假,考試抄襲舞弊,論文造假、校園非法借貸等等。這些現象依然存在,而且不能根除,將大學生的誠信推向了風口浪尖。
二、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路徑
培養創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目標,校園文化的創新是高校創新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我國創新要求的一部分。高校要不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積極的創新意識,樹立正確的創新觀念,提高創新能力。本文從校園文化的特殊內涵和作用以及當前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出發,探討了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路徑。
(一)不斷創新校園文化活動形式,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
目前,高校校園文化活動有三種途徑:體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和理論學習。通過開展各種文化活動,不同的高校可以在學校學科特色,辦學風格、內容、特點、方向等方面相互促進,相互競爭,能夠促進校園生活的豐富多彩,同時增加大學生的活力。但是,如果只采用傳統的方式和方法,不但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容易引發學生的反感和沖突。
國家關于教育改革的文件中明確指出:“高等教育要更加重視素質教育的發展,要不斷繁榮大學生文化,同時促進大學生提高創新意識,增強創新能力,培養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大學生。”對此,我們可以認為,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路徑要以學生為本,通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使學生的思想、雙手、嘴巴、空間和時間得到解放。因此,學校不僅要為學生組織各種活動創造必要的條件,而且要注意學生在活動中所使用的新經驗、新發現和新方法。在組織參與的過程中,使學生的獨立人格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表現出來,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學校還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支持學生積極探索自然和社會,使學生敢于突破前人,敢于提出新思想,形成積極、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氛圍。
(二)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構建校園網絡良性機制
最近,習總書記在有關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相關的報告會中明確提出了大力發展網絡文化要求。報告中強調了網絡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也為我們大學校園文化的建設指明了方向。如何創新和發展校園文化,是一個長期的思考和實踐過程。網絡時代的發展催生了網絡文化,網絡文化的逐漸發展壯大,開始與校園文化形成新的融合點——校園網絡文化。大學生是網絡文化的開拓者和倡導者,網絡日益成為各種思潮和利益訴求的集散地,時刻影響著大學青年學生的人文精神素養。當代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要想實現創新,離不開網絡技術的支持和網絡文化的傳播。第一,高校需要完善校園網絡服務體系,注重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應用水平,增強高校校園網絡的吸引力,同時通過大學生的校園活動豐富其校園文化生活。比如說我們在“和諧校園”活動中,組織開展網絡校園誠信宣傳,并開展主題班會活動,普及校園網絡文化以及網絡誠信知識。高校可以豐富學生的活動形式,比如說可以將網絡作為載體,組織網絡在線采訪活動,開展網絡、校報、學校廣播電臺的互動宣傳工作。讓校園網絡真正用于大學生知識普及和學習、文化宣傳以及課外生活的豐富,為他們提供與外界交流和溝通的平臺,幫助他們了解社會,增加社會閱歷等。第二,加強校園網絡資源的規范化管理。建立網絡管理特殊崗位,加強網上輿情信息的收集和判斷,建立日常聯系和協調網絡管理機制,積極推進網絡管理系統的建設和管理機制的完善,引導和協調活動。完善媒體管理的技術手段,堅決防止互聯網上的有害信息,有效防止和打擊利用網絡開展的犯罪活動。網絡化的管理還需要專業的網絡技術人員投入到校園網絡文化的建設當中,為網絡環境的優化保駕護航。第三,要高度重視網絡評論工作,網絡評論員應積極介入校園和校外網站互動欄目,積極引導帖子,積極跟帖,及時配合,擠壓有害信息的生存空間。還要建立網絡管理和網絡審查人員的培訓、考核機制,不斷提高網絡管理人員和網絡評審人員的政治專業素質和網絡輿情引導能力,為團隊的發展壯大創造有利條件。
(三)弘揚社會主義教育主旋律,加強師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媒介,也是營造校園文化氛圍強有力的保障,因此,創新校園精神文化,必須抓住思想文化陣地,積極促進以社會主義為主題的教育活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僅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每一個大學生應該學習的重要知識,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強大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能夠激發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能夠努力通過對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進行形式和內容上的積極創新,提升校園文化成果建設層次和水平,同時為校園文化增添更加積極和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杜通波,胡曉靜.高校校園文化促進學風建設的途徑研究[J].新校園旬刊,2017,(03):51.
[2]王武.高校團組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實踐路徑研究[J].內蒙古師大學報(哲社漢文版),2017,(04):165-168.
[3]張義.自媒體時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路徑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版),2017,(12).
作者單位:
江蘇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