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琛
基于能力本位的二外德語教學方式就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觀,對于能力本位的教學方式進行充分運用,以人為本,對學生進行全面發展的職業教學,從而促進其未來職業發展選擇面的擴大。根據整合論的思想體系,個體在發展過程中在思維模式、行動模式與態度模式上具有不同性,同時在經驗上難以直接進行感知,由此采用整合論的思想體系,能夠加強個體與環境的互動,促進深層結構的優化發展,這與職業能力本位的發展要求是相契合的。
一、能力本位教育理論的基本認識
隨著中國對外貿易不斷擴展,懂得多國外語的外貿人才越來越受到青睞。因此教育培訓思潮逐漸流行開來,其中的重要理論就是能力本位教育,為職業教育指引了方向。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充分融合其知識、態度、經驗與反饋等,加強學生專向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并把其轉化為職業能力。
根據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在教育過程中注重結果而不是學習的過程。同時對學習的結果進行充分界定,對學習結果進行充分細化與分解。在細化與分解的程度上以評價者與被評價者具體對于評價內容的界定上進行判斷。同時加大對評價方式的確定,在對于成績進行判斷的過程中充分結合原定的職業能力標準,而不是與其他學員比較。
二、二外德語教學的能力本位教學模式設計
在二外德語教學進行的過程中應當充分對學生的應用能力以及就業中所需要的專業能力進行分析,在教材選用以及教學方式上充分滿足就業市場上對學生的就業需要,從而做到與就業市場對接,對目前的就業現狀進行充分分析。具體的應用策略如下。
(一)促進課程設置的項目化
課程項目化指的是充分結合職業改革教育的需要,根據職業能力培養要求,充分融合學生教學的專業課程與專業基礎課程,把課程設置成具體技能方面的訓練項目,從而實現專業人才培養能力方面的要求。根據課程項目化的要求,要求教師充分了解學生將來就業的工作要求,包括職業崗位的工作過程,對其發展與變化趨勢進行充分了解,從而制定有效的課程項目化方案。例如本學院英語專業就設有商務英語方向,二外德語教學過程中針對商務方向的學生要注重其綜合應用能力的提升,要加強企業就業方面的綜合培訓。
二外德語教學的重要目的是增加英語專業學生本專業外的語言能力,使其在就業中更有優勢。完成學業的學生應具備相應的德語應用能力以及跨文化知識。能夠從事對簡單對外德語工作,包括在私人場所以及工作場合內與客戶利用德語進行日常交流,能夠利用網絡進行德語工作內容的搜索以及相關電子報刊的閱讀,能結合工作經驗與產品特點利用德語進行產品的介紹,由此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融合進商務德語的相關內容,在滿足實用性的同時充分滿足企業對英語專業學生的用人標準。
(二)加強項目課程教材的開發
目前的二外德語教學,比較注重德語本身的教學,在應用能力的培養上具有明顯地不足。根據能力本位的教學思想,在二外德語的教學過程中應當加強對學生進行商務德語應用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對學生進行項目課程的開發與研究。項目課程在組成上不僅包括主干教材與輔助教材,還包括紙質教材與電子讀物等相關教材等。應當針對學習者的不同特點安排相對應的課程體系。從而使得同學們能夠充分進行自主學習與有針對性地學習,能夠充分結合其具體特點進行有針對性地學習,通過項目課程的開發充分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共同探討學習模式的產生,對于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學習資料的查找等現象進行時間上的縮短,對于教師與學生來講都能夠產生有利的積極意義。為學生的學習構建了一個自主學習的模式。對教學課程的空間進行了有效延伸。
(三)促進教學方法的改革
根據能力本位的教學要求,在二外德語教學過程中應當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進,包括學生的學習能力、就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以及創業能力的綜合提升,在傳統教學方式下難以有效實現。在德語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針對學生們的具體學習基礎與學習方式進行有效的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分組討論、現場觀摩以及啟發誘導等多種教學模式,從而實現德語教學方式的有效利用,根據具體教學目標的不同分別制定相應的課程體系。
外語教學是一種語言教學,最終的目的是實現對語言的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應用。在二外德語的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加強對學生進行有效的項目訓練,通過項目訓練的進行把德語教學寓于日常的教學活動過程中來。
三、結語
根據目前職業發展的要求與教育目的,在二外德語教學過程中應當堅持能力本位的教學要求,把教學方式與教學方法進行改進與創新,促進課程設置的項目化,加強項目課程教材的開發,最終實現對英語專業學生全面發展能力觀的培養需要。
參考文獻:
[1]大學德語教學大綱修訂組[編].大學德語教學大綱[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張建欣.關于德語初學過程中進行德英對比的思考[J].德國研究,2002(01).
[3]何濤.德語青年用語的兩種現象[J].德語學習,2003 (04).
(作者單位:衡陽師范學院南岳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