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小春


【摘要】目的:探究胃癌術后空腸造口早期腸內營養患者中的護理體會分析。方法:抽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入的胃癌手術患者80例,按照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予以全胃腸外營養護理,觀察組40例予以早期空腸造口營養支持,對兩組干預前后并發癥發生率、營養支持效果進行比較。結果: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17.5%,低于對照組32.5%,兩組差異有意義(P<0.05),觀察組體重增加量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意義(P<0.05)。結論:早期腸內營養應用于胃癌術后空腸造口患者,能有效增加自身免疫力,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縮短住院時間,值得推廣。
【關鍵詞】胃癌;空腸造口;營養;護理干預
胃部惡性腫瘤作為我國發病率居于各類惡性腫瘤第2位,對應治療措施首選為手術切除,但手術創傷會相應增加機體能量營養消耗,與此同時,胃部次全切或全切導致患者胃部儲存能力大幅度降低或喪失,影響機體正常營養攝入,當營養消耗與攝入能力下降聯合作用,形成營養不良惡性循環,會導致術后多種相關并發癥發生風險增加,影響臨床療效及其生活質量[1]。因此,加強圍手術期營養支持顯得十分重要,依據胃癌患者臨床特點,實施相應手術治療并配合空腸造口腸內營養護理顯得十分重要[2]。本文就胃癌術后空腸造口早期腸內營養患者中的護理體會進行以下探討,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入的胃癌手術患者80例,按照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觀察組40例,納入標準:不能耐受手術者;經過我院病理學診斷確診為胃癌;經過患者、家屬同意后參與本次研究;存在凝血障礙者;存在嚴重肝、腎功能損害患者。排除標準:一般資料不全者;年齡>70歲;存在胃腸道疾病。對照組中男31例,女9例,年齡36~68歲,平均(52.6±2.8)歲,觀察組中男30例,女10例,年齡37~69歲,平均(53.6±3.4)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術后實施全胃腸外營養護理,術后按照規定護理規范并實施靜脈營養,術后可靜脈輸注消炎、抑酸、護肝等藥物,同時加用力能、脂肪乳以及氨基酸等藥物。觀察組采用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具體如下:(1)多數患者對空腸造口腸內營養實施存在焦慮、抑郁等心理狀況,會由于管道因素害怕日常生活受到影響,因此,當患者入院后并予以相應心理護理措施干預,護理過程中除患者同時加強對患者健康教育,并告知家屬多安慰、關心患者,加強之間溝通交流,能緩解不良情緒。詳細向患者、家屬介紹腸內營養支持實施過程中注意事項、重要性,利于患者恢復治療信心。(2)營養液選擇上多以牛奶為主,多經濟實惠、易消化,術后第一天予以患者腸內營養管道,并滴入腸內營養液,首選5%葡萄糖氯化鈉或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往內加入10%氯化鉀7.5ml,并以60ml/h速度滴入,并加入純牛奶250ml,60ml/h,逐日增加牛奶250~500ml,牛奶總量不超過1500ml。滴入過程中以患者耐受最佳,若后期無不良反應并逐日增加輸入速度,以慢到快。滴入過程中以半臥位為主,由于時間過長會影響休息以及舒適度,因此,可中午期間暫停2小時,予以患者平臥休息。(3)腸內營養治療期間最常見并發癥之一為腹脹、腹瀉以及腹痛。因此,注意觀察嘔吐物以及胃管抽吸胃液顏色,判斷是否存在反流情況,并準確記錄排氣、排便時間以及大便性狀,腹瀉過程中做好大便培養以及常規檢查。滴注過程中注意溫度、速度控制,不宜過快,視患者習慣而定。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進行比較,包括嘔吐、反流致誤吸、腹瀉、腹痛及其腹脹。并對干預營養支持效果進行比較,包括體重增加量、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17.5%,低于對照組32.5%,兩組差異有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患者體重增加量、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體重增加量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論
胃癌患者因手術因素術后無法正常進食,加之每日能量不斷消耗,后期易出現營養不良現象,對應予以腸內營養支持能有效促進病情恢復,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相關研究表明[3],胃癌術后患者營養不良會造成病情惡化、免疫失調等事件發生。術后應積極予以患者實施腸內營養支持,可通過門靜脈并進入至肝臟代謝,符合基本生理解剖,利于內臟蛋白質分解及其合成。臨床將營養支持途徑分為腸內營養以及腸外營養,腸內營養情況下能降低細菌滋生,維持腸道黏膜正常屏障功能,以促進激素分泌,防止內毒素轉移,有效改善機體微環境,補充營養物質,促進門脈循環,維持腸道正常運動功能,提高免疫力[4]。
本文研究表明,對臨床胃癌術后空腸造口患者,術后早期實施腸內營養支持,能降低臨床并發癥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P<0.05。通過心理護理干預,加強不良情緒干預,詳細告知腸內營養實施介紹,引起患者、家屬重視,并幫助患者恢復治療信心。同時,做好營養液護理,嚴格控制輸入量、溫度以及輸入體位,加強并發癥發生,嚴密監測胃內容物顏色、性狀,對嘔吐患者做好檢測分析,可降低臨床發生率[5]。李葉,吳麗萍[6]研究中證實,對臨床60例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實施早期腸內營養,能進一步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有效控制血糖水平,與本文研究一致。經過有效護理措施干預,患者體重質量增加,住院時間縮短,與對照組比較,P<0.05。在臨床實施營養支持護理措施對胃癌患者后期康復起著重要臨床意義,有助于胃腸道恢復,免疫功能提升。
綜上所述,早期腸內營養應用于胃癌患者,有利于腸道功能恢復,能改善患者營養及其免疫狀態,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王相華.食管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術后早期腸內營養與血糖控制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 (06): 529-530.
[2]張紅蓉,王麗冰.兩種不同途徑空腸營養置管的效果觀察及護理[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 (24):212-214.
[3]洪菁,郭蕓,周桂蘭等.胃癌術后患者近人體溫度營養液早期腸內營養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16, 23 (02): 53-54, 55.
[4]童琳,黃小玲.胸腹腔鏡聯合食管癌根治術后早期腸內營養治療的效果[J].護理與康復,2018,17 (02): 46-48.
[5]原艷,龔太乾,譚曉駿等.食管癌患者微創術后空腸造瘺管營養的實施與護理[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7,12 (03): 269-271.
[6]李葉,吳麗萍.食管癌合并糖尿病老年術后患者早期腸內營養與血糖監測的護理[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6, 33 (03): 65-66,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