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晴 莫愛屏
(1.廣州松田職業學院,廣東廣州; 2.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廣州)
“預設”問題是語用學研究的焦點課題之一。最初語言學界開始從語義關系的角度開始對其進行了研究,后來又逐漸轉入語用角度。語用預設作為言語交際行為中普遍又特殊的語言現象,涉及到語境、說話人等多種因素。語用預設,是指那些對于語境敏感的與說話人(有時包括說話對象)的信念、態度、意圖有關的前提(即預設)關系(何自然,1997: 68)。目前學術界在解釋有關語用預設的諸多復雜現象時,也關注到了語用預設的一種超常操作現象——虛假語用預設。虛假語用預設雖然形式上和一般的語用預設相似,但在本質上與一般的語用預設有很大的區別,并且在交際中具有獨特的語用價值。虛假語用預設是一種把非言語交際雙方知識共有場中的信息處理為預設信息的語言現象,是日常交際中普遍存在的重要語用策略。在明示話語的刺激下,當發話者觀念世界存在的既定預設與聽話者的假想預設發生分歧,各自為政,虛假語用預設就會產生。目前對虛假語用預設所進行的探討還遠遠不夠,并且在很多情況下,將虛假語用預設和一般語用預設混為一談。本文擬從關聯理論的角度分析虛假語用預設的識解策略,專注于預設接受者和認知語境,探討聽話人如何根據具體語境去理解說話人的字面意義以及言外之意,從而將虛假語用預設加以析出、轉移、填補和接用。
長期以來,預設現象吸引了國內外無數哲學家和語言學家的廣泛關注和深入研究,他們在預設的界定和分類、預設的特征、預設的觸發機制和實現途徑、預設的功能等方面展開了深入細致的研究。此外,許多學者從不同學科視角,從語義、語用、語篇、認知、對比等角度去研究預設,并取得了重大成就。如Levinson(1983),Leech(1987),文衛平、方立(2008),譚學純、朱玲(2008),何自然、冉永平(2001, 2003),朱永生、苗興偉(2000)、藍純(1999)、王文博(2003)、魏在江(2014)等等。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較為完備的預設解釋理論。從國內外的研究來看,人們對極其復雜的預設現象的研究還遠遠不夠,方法也顯得單一。
從現有研究來看,學界關于語用預設的闡述往往是研究以嚴格遵守“合作原則”的成功交際模式為文本對語用預設的分析,并傾向于將語用預設的共知性和合適性強加到所有的語用預設中,而忽視了違反共知性和合適性的一類語用預設——虛假語用預設,使得虛假語用預設的特殊性被忽略。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本對虛假語用預設進行探討的專著面世。因此筆者只能從期刊上搜集到一些篇章,虛假語用預設問題作為一種特殊的語用交際策略,亟需更多學者的關注和探討。鄒濤、曾江霞(2001)提出虛假語用預設是預設的一種超常操作現象,并從語篇信息流、話語意圖、 語句焦點和語用含糊的角度出發對虛假語用預設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和探討,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交際語用策略。張瑩(2006)、沈曉娟(2008)、熊永紅(2010)探討了虛假語用預設的界定、分類,并運用認知語言學中的理想化認知模式和心理空間理論闡釋了虛假語用預設生成的實質。此外,國內一些學者(李延紅 任培紅,2007;沈曉娟,2008;支永碧,2011等)討論了虛假語用預設不同于一般語用預設的語用效果,并分析了其在廣告、庭審案件、政治話語、幽默話語等方面的運用,提出虛假語用預設是實現交際意圖的一種有效手段。杜以慧(2011)從說話人的視角出發,探討虛假語用預設在言語交際中成功運用主觀性虛假語用預設策略的實現條件,然而在言語交際中聽話人也同樣可以運用虛假語用預設策略,但其交際中聽話人成功運用虛假語用預設的情況尚未進行探討。目前,有關虛假語用預設的國內外研究大多停留在其定義、分類、生成機制及語用功能層面上的探討,利用認知語言學關聯理論的原理,從聽話人的視角去探索言語交際中虛假語用預設的識解策略尚未涉及和研究。
譚學純(2000)指出,表達與接受是言語對話中須臾不可分離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它們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話語發生與理解的認知過程。言語交際中,說話人往往巧妙利用預設單向性、主觀性、隱蔽性的特點及虛假語用預設策略,以達到特定的交際目的。產生的原因可能并非故意,如說話者錯誤估計了對方的知識范圍或話語意圖,稱為“預設失誤”;亦或是為了某種目的(如試探虛實或純粹逗樂 )而故意為之,稱為“預設撒謊”。關于虛假語用預設中的“預設失誤”現象,本文在此不做探討。然而,言語交際中聽話人如何識別說話人“有意為之”的預設意圖,成功的將虛假語用預設解析破解?根據關聯理論,交際就是明示過程與推理過程不斷交替進行,并以獲取最大關聯為目的的言語交流行為,在說話人明示話語的制約下,聽話人順其導向尋求最大關聯并進行合理推理。本文擬探討在關聯理論的明示-推理交際過程中,聽話人如何在動態變化的認知語境中不斷調整,做出選擇,從而將“預設撒謊”加以析出或改變。
關聯理論認為,語言交際是明示(說話人)-推理(聽話人)的過程,話語的理解就是再現話語的關聯性。Sperber和Wilson(1986/1995)所提出的明示-推理交際定義是:說話人發出一種刺激信號,使之對交際雙方互明(mutually manifest),通過這種刺激信號,說話人向聽話人明示一系列的命題。明示不等于聽話人明白說話人的意圖,聽話人還需要通過推理,才能理解話語的含義、才能達到交際的目的。
語用預設作為一種交際形式,也是一種明示—推理交際,只是其過程更為復雜,因為它涉及到說話人和聽話人的相互認知交際和明示推理過程。在具體的交際過程中,語用預設存在兩種過渡性的認知變體: 發話者( 言者S) 的既定預設和聽話者( 聽者H) 的假想預設。發話者 的觀念世界對于預設內容存在著“表達”的關系( 既定預設),聽話者的觀念世界對于預設內容存在著“理解”或“接受與否”的關系( 假想預設) 。只有當既定預設和假想預設在實現交際中相一致時,“表達”——“理解”——“接受”的 交際程序就會暢通,語用預設才會實現并最終體現在聽話者的反饋行為中,這才是一個成功的交際。如果兩者在實現交際中不一致,無論是既定預設還是假想預設即該交際中的語用預設都會轉化為虛假語用預設(熊永紅,2010)。
虛假語用預設產生以后,聽話人如何識別說話人明示話語中虛假語用預設的交際意圖,進行推理交際是本文要研究解決的主要問題。明示-推理交際中,聽話人解析虛假語用預設涉及到認知心理過程。本文擬從關聯理論的角度出發,探討在言語交際中,聽話人成功將虛假語用預設識解的策略。
在明示-推理交際中,說話人示意的目的,就是聽話人明確說話人某些假設顯映的意圖。那么,究竟哪一個“語境”最符合交際意圖呢?這就需要聽話人在眾多認知語境中去尋求“最佳關聯”,從而將預設目的加以解析。
虛假語用預設是一種把非言語交際雙方共有場中的信息處理為預設信息的語言現象,這就需要聽話人運用語用或認知推理來推導出說話人話語中隱含的語用預設,從而將其成功地析出或轉變。關聯理論為虛假語用預設研究也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視角。在認知語境中,關聯度越大,語用預設越明顯;關聯度越小,語用預設越隱含。盡管語用預設具有隱蔽性的特點,但聽話人能夠根據具體語境加以析出。根據關聯理論的交際原則和認知原則,每一個示意交際行為都預先設定該交際行為本身具有最佳關聯性,聽話人總是選擇最具有可及性的語境假設來處理說話人所提供的信息。在具體的認知語境中,說話人或聽話人亦可以根據語境進行調整,找到話語同語境假設的“最佳關聯”,對虛假語用預設進行過濾析出、轉移、填補或接用。
綜上所述,本文從認知語言學關聯理論的角度出發,構建的虛假語用預設的認知路徑如下圖所示。言語交際涉及言者表達和聽者理解兩個方面,當表達-理解-接受程序受阻,導致說話人的既定預設與聽話人的假想預設相沖突時,虛假語用預設就會產生。本文著重探討說話人“有意為之”的“預設撒謊”虛假語用預設的識解策略。聽話人在認知語境下尋求“最佳關聯”,識別說話人的交際意圖,成功進行推理交際,運用過濾析出、轉移、填補和接用四種策略識解虛假語用預設,并達到特定的語用效果和交際目的。

圖 虛假語用預設的認知路徑
支永碧(2010: 262)對虛假語用預設的界定為:言語交際雙方在特定的交際語境中因為主觀或客觀原因而導致發話人的既定預設和聽話人的假想預設發生沖突的語言現象。本文重點關注的虛假語用預設中的“預設撒謊”現象是指說話人為了達到某種交際意圖,故意將對聽話人虛假的、未知的、有爭議,且暫時不能接受的非交際雙方共有知識處理為預設信息,即為達到特定交際目的而使用的語用策略。利用認知語言學的相關原理來分析虛假語用預設的成因,可以突破以往片面關注說話人而忽略聽話人的局限,從聽說雙方的配合上去考證虛假語用預設的生成。本文擬從關聯理論的視角,探討在認知語境下聽話人如何識破說話人的意圖,運用過濾析出、轉移、填補和接用等語用策略識解虛假語用預設,并達到一定的交際效果。
從說話人的視角來看,虛假語用預設是基于語用預設的單向性、主觀性和隱蔽性特征而生成的(杜以慧,2011)。在明示-推理交際中,聽話人要能準確識別說話人的真正意圖,把原本不清楚的、隱蔽的虛假語用預設從底層過濾析出,并做出準確的判斷和回答。
(1) A: Do you regret having bought that apartment?
疑問焦點:“Whether you regret or not?”
預設: You have already bought that apartment.
B: Do I regret what!? I haven’t bought an apartment.
(2) 問: 今天和你發生性關系的女孩子你認識否?
疑問焦點:“認不認識。”
預設: 你和那個女孩子發生過性關系。
答: 我不認識,以前也沒見過,我是第一次碰到。
以上兩例說話人話語中語用預設具有隱蔽性的特征,聽話人一不留神就會把說話人的虛假語用預設看作事實加以接受。說話人通過轉移疑問焦點,將最佳預設的出現位置由背景挪到后景誤導聽話人錯誤地認定“最佳預設”,進而達成自己的特定目的。此時說話人的預設信息是非聽話人所共知的,通過試探性的提問,設置虛假語用預設陷阱。例句中的聽話人準確識別了說話人隱蔽的預設信息,將話語中的虛假預設過濾析出,否定了說話人的預設意圖。
虛假語用預設的轉移策略,指的是在具體的語境中,聽話人可以根據語境進行調整,可以對說話人的語用預設進行改變、調整和轉移。在言語交際中,聽話人可以順應語境,通過轉移預設焦點,改變預設信息,取得特殊的交際效果。
(3)記者招待會上,一個西方記者說:“請問,中國人民銀行有多少資金?”周恩來委婉地說:“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資金嘛?有18元8角8分。”當他看到眾人不解的樣子,又解釋說:“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面額為10元、5元、2元、l元、5角、2角、 l角、5分、2分、1分的10種主輔人民幣,合計為18元8角8分。”
周總理通過舉行記者招待會,介紹了我國的經濟成就。這位記者提出這樣的問題,有兩種可能性,一個是嘲笑中國窮,實力差,國庫空虛;另一個是想刺探中國的經濟情報。記者的提問明顯不懷好意,故意刁難。周恩來總理將記者話中預設的“中國人民銀行資金的總額”轉換成“中國銀行所有人民幣面值的總和”,雖然表面上己經回答了記者的提問,但實際上并沒有給予對方任何實質性的回答。在記者招待會的語境下,周總理巧妙利用虛假語用預設的轉移策略,將看似不相關聯的回答解釋得合情合理,又不乏幽默。這個更換既保守了國家機密,回敬了記者的不恭,又活躍了記者招待會的活躍氣氛,表現出周總理超群的才智和外交手腕。
(4)一個外交官去見林肯,發現他正在刷鞋。
外交官很驚奇地問到 : “ 哎呀 ,總統先生 ,你還要給自己刷鞋嗎?”
林肯回答:“是呀,那你還要給誰刷鞋呢?”
在這個例子中,按照一般常識,外交官話語的語句焦點應是主語“ 你”,其語用預設是總統的鞋不用自己刷而應由別人來刷。但林肯故意把外交官的語句焦點理解為“給”的賓語“自己”,那么就從外交官的話語中得出了一個滑稽的虛假語用預設 ,即“ 平常大家都只給別人刷鞋而不用給自己刷鞋”。通過虛假語用預設的轉移,林肯不僅維護了自己的面子,還達到了幽默的效果 。
(5)一位記者參加丘吉爾八十歲宴會,臨走時他對丘吉爾說:“我希望明年還能來參加你的生日宴會。”
丘吉爾回答道:“你這么年輕,我看沒問題。”
在這個例句中,我們也不難推出記者話語中存在的虛假語用預設:丘吉爾明年很可能不能舉行生日宴會。但丘吉爾識破了記者的意圖,順應語境,巧妙地將預設焦點“丘吉爾能否舉辦生日宴會”轉換成“記者是否能來參加”。聽話人通過對預設焦點的轉移,在認知語境中恰當地找到了“最佳關聯”,變換話語策略,反唇相譏,達到了特殊的交際效果。
虛假語用預設的填補策略,指的是語用預設在具體語境中缺少語言形式、語言標記不明晰的情況下,交際雙方需要補全信息,做出進一步的解釋說明。有時說話人故意表意模糊,創設虛假語境,給聽話人設置預設陷阱,影響聽話人對語用預設的理解和判斷。如:
(6) 老師:你在家里聽話嗎?
留學生:正因為不聽話才來了中國。
老師:你爸爸媽媽不喜歡你?
留學生:啊?
老師對學生的家庭背景不甚了解,不知道學生父母對于他來中國留學的真實態度,留學生也沒有加以明確交代或暗示,因此,“正因為不聽話才來了中國”在這個特定語境中引發了兩個預設①我沒有聽從爸爸媽媽不讓我來中國的勸告,自作主張來到中國。②我爸爸媽媽讓我來中國是為了懲罰我的不聽話,而我不愿意來。兩個預設的表意方向完全相反,互相抵制,卻都可以從自己的角度融于彼時彼刻交際雙方不太明朗的語境,而老師恰恰選擇了違背對方原意的可能性,使既定預設具有了“虛假性”。當前語境激活的預設,造成了交際雙方對同樣內容有了不同的解讀,給虛假語用預設留下了“可乘之機”。預設信息量的缺失制約了聽話人對說話人話語的理解,產生了對話沖突,只有填補預設信息,才能消除話語歧義,促使成功的言語交際。
(7) At the Supermarket
At the supermarket I noticed an elderly man who seemed to be following me wherever I went.As I moved to each aisle, there he was, smiling at me.Now I was wondering if he was interested in me.At the dairy counter I was checking out the eggs when I felt a tap on my shoulder.Turning around, I saw that it was the same man.
“Lady,”he finally said,“you have my shopping cart.”
交際就是明示過程與推理過程不斷交替進行,并以獲取最大關聯為目的的言語交流行為,在說話人明示的制約下,聽話人順其導向尋求最大關聯(魏在江,2006)。在這個例子中,有這樣一個認知語境:超市中一名男子一直尾隨一名女子。按常理,這名女子很容易尋求最大關聯預設:那位男子對她有意。語境信息的模糊性,造成了預設信息量的缺省,聽話人的認知世界引發了虛假預設,從而產生了誤解。其實她誤會了,他跟著她是因為她誤拿了他的購物車。男子最后的一句話,填補了語境信息的缺失,解析了虛假語用預設,并產生了特殊的幽默效果。
(8)甲:你怎么一直不接電話,如果你忙,記得給我一條短信好嗎?
聯系不上很讓人擔心你知道嗎?
以后不要這樣了!
乙:啊,對不起,剛才在開會沒聽見,你是?
甲:我快遞!!!有你的包裹!!
乙: ……
在這個例子中,說話人的明示話語中,存在這樣一個既定預設—甲和乙的關系非常密切,甲急需聯系上乙。在認知語境下,聽話人容易尋求最佳關聯性,產生虛假語用預設—說話人是他所熟知的某個親密的人。由于語境信息的缺省,聽話人進一步追問,使用了填補策略。當說話人表明的身份是一名快遞員時,聽話人頓時啞口無言,因而產生了幽默的效果。例句中虛假語用預設的產生正是因為聽話人在認知語境下,說話人表意模糊,造成預設信息量的缺省,從而制約了聽話人對語用預設的理解,這時只有使用填補策略,才能識解虛假語用預設。
虛假語用預設的接用策略,指的是聽話人順應語境,巧借說話人的預設進行接用,或轉換認知模式或轉移預設視角,在識破說話人的交際意圖的同時又給予反唇相譏,達到了特定的交際目的。
(9)一位旅行家跟詩人海涅談起他到一個小島去的經歷:“你猜我在這島上見到的最奇怪的現象是什么?”海涅問:“是什么?”旅行家神秘一笑:“這個島上居然沒有猶太人和驢子!”身為猶太人的海涅平靜的說:“如果真是這樣,那么我和你到小島上去一趟,就可以彌補這個缺陷了!”旅行家被說得滿臉通紅。
在這個例句中,旅行家不懷好意地故意將“猶太人”和“驢子”兩個概念放到一起,對海涅進行譏諷。海涅將計就計,巧借旅行家的話進行了虛假預設的接用:我和你到小島上去一趟,就可以彌補這個缺陷了。我海涅是猶太人,那么,你是驢。旅行家自作聰明,卻沒有想到被迫當了一回“驢子”。聽話人順應語境信息,識破說話人的預設意圖,巧妙進行了預設推理和接用,取得了特定了語用效果。
(10)國王: 要是你面前一邊放著金子,一邊放著正義,你會選擇哪一樣呢?
阿凡提: 我愿意選擇金子。
國王: 你怎么了,阿凡提? 要是我呀,我一定選擇正義, 絕不會選擇金子。金子有什么稀罕的?正義可是不容易找到的啊!
阿凡提: 誰缺什么會想要什么,我的陛下。您想要的東西,正是您最缺少的呀!
例句中,國王選用“對事物的取舍往往反映當事者的某種品行”的認知模式,預設選擇正義的人是正義的,選擇金子的人是貪婪的。國王在標榜自己的同時,又企圖不失時機地諷刺阿凡提。聰明的阿凡提聽出了國王的意圖,在否定國王的語用預設的同時,順應語境,接用虛假預設,巧妙地換用另一套認知模式“對事物的取舍往往反映當事者對某類事物因缺少而渴望得到的心態”與國王周旋,預設“誰缺什么,就想要什么”,于是對同樣的行為“國王選擇正義,我選擇金子”做出了截然相反的解釋:“國王缺的是正義,我缺的是金子”。聽話人從關聯語境出發,對說話人的明示話語進行推理交際,巧妙接用虛假語用預設,反唇相譏,識破了預設陷阱。
虛假語用預設是日常交際中常用的一種語用策略,巧用虛假語用預設能達到特殊的交際意圖和效果。在特定的交際語境中,發話人的既定預設與聽話人的假想預設發生沖突時,就會發生虛假語用預設。從關聯理論的角度來看 ,語用預設涉及聽話者在交際過程中的認知推理和心理運算,語用預設產生于交際參與者對話語關聯性的尋求。在言語交際中,聽話人如何識別說話人的意圖,成功進行推理交際,是一個值得深入研討的話題。本文以關聯理論為指導,從聽話人的視角,對虛假語用預設的識解策略進行了探討和研究,提出了過濾析出、轉移、填補和接用四種語用策略,以期為虛假語用預設研究提供新的視角。本文只做了虛假語用預設識解策略的初步探討,相關研究還有待學者們進一步深化。
[1]Leech.1987.語義學[M].李瑞華譯.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Levinson,S.1983.Pragmatic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Sperber,D.& D.Wilson.1986/1995.Relevance:Communication& Cognition[M].Wiley : Blackwell.
[4]杜以慧.2011.言語交際中虛假語用預設策略實現條件探析[J].現代語文,(12):75-77.
[5]戈寶權.1981.阿凡提的故事[M].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
[6]何自然.1997.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7]何自然 冉永平.2001/2003.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8]藍純.1999.現代漢語預設引發項初探[J].外語研究,(3):11-14,19.
[9]李延紅 任培紅.2007.虛假語用預設在幽默話語理解中的作用[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2):79-80.
[10]尚新 劉春梅.2005.英漢幽默故事選讀[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
[11]沈曉娟.2008.虛假語用預設研究[D].汕頭:汕頭大學.
[12]譚學純 唐躍 朱玲.2000.接受修辭學[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13]譚學純 朱玲.2008.廣義修辭學[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14]文衛平 方立.2008.動態意義理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5]魏在江.2006.關聯與預設[J].外語與外語教學,(8):1-5.
[16]魏在江.2014.語用預設的認知語用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7]王文博.2003.預設的認知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1):34-39,81.
[18]熊永紅.2010.虛假語用預設及其認知解讀[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3):34-37.
[19]鄒濤 曾江霞.2001.虛假語用預設: 預設的一種超常操作現象[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80-83.
[20]張瑩.2006.虛假語用預設的實現途徑[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3):36-37.
[21]朱永生 苗興偉.2000.語用預設的語篇功能[J].外國語,(3):25-30.
[22]支永碧.2010.政治話語語用預設的批評性分析[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23]支永碧.2011.政治話語虛假語用預設的批評性分析[J].社會科學家,(9):15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