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瑞
(江蘇省徐州市民主路小學,江蘇徐州 221000)
前幾日,筆者看到我國臺灣著名語文教育專家李玉貴老師的一篇文章,內容大抵是講有的公開課上見不得冷場,害怕失誤,教師怕學生回答問題說錯、說不流利;學生更怕自己說得不好,說不到“點子上”,從而使大家產生了思考:這種以呈現“優秀、完美”為目的的課堂,學生學習、思考,會真的發生嗎?
聚焦到我們的數學課堂上,錯誤更是在所難免,學生的知識經驗和思維方式不同,肯定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1]。其中,有動態生成的錯誤,也有意外的失誤。由此,筆者想,如果我們把學生的錯誤作為生長點,或者,我們巧妙地設計錯誤,讓不同的思維方式產生碰撞、生成質疑,讓學生在辨析中比較、思考,讓這些錯誤為學生經驗的獲得,創造更為豐富有利的條件[2]。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一談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巧設錯誤,又如何引導學生比較辨析。
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倍,是學生認知的一個難點。首先,相較于低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而言,“倍”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知識;其次,在生活中,人們經常運用“多、少”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3]。因此,建立“倍”的表象有一定的難度。為了激起學生探究倍的欲望,讓學生對“倍”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認知,筆者創造性地使用例題,改變幾倍數(藍花的朵數)、一倍數(黃花的朵數),引導學生自主探索。
首先,新授課的第一個環節是通過動手“圈畫”形成對“倍”的初步認識。 學生通過圈一圈、畫一畫,認識到一種事物中有幾個某一種事物,那么,就是它的幾倍,如藍花有2朵,黃花有3個2朵,那么,黃花的朵數就是藍花的3倍。在動手操作中與模仿復述中,“倍”這個概念的建立還是比較順利的。但是,僅僅一個簡單的例題就可以了嗎?筆者認為牽引的痕跡太重,學生還沒有深刻理解。于是,在例題的基礎上,筆者做了如下改動。
第一次比較辨析:黃花增加4朵,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幾倍,為什么?再和剛才的例題相比,發現:藍花朵數不變、黃花朵數增加的倍數中的份數沒有變化,我們只要去看黃花朵數里面有幾個藍花就可以了。在這次比較辨析中,學生出現的錯誤并不是很多,大家能根據6里面有3個2朵,就是藍花的3倍,順利過渡到10里面有5個2,就是藍花的5倍。從而形成“2個藍花”為一份,有“幾個藍花”就是“幾倍”的深刻認知。
第二次設錯辨析:花壇里的藍花又開了一朵,還是黃花和藍花比,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幾倍呢?小蘿卜卡通說: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2倍。小西紅柿卡通說: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3倍。到底是3倍,還是2倍呢?你們同意誰的說法?按照剛才的思維方式,2朵藍花看作一份,那么黃花的朵數還是藍花的3倍。但是,也有同學提出質疑:如果還是把2朵藍花看作一份的話,現在有3朵藍花啊?比較才能生疑,探究才能解疑。“同樣都是6朵黃花,為什么剛才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3倍,現在又是2倍呢?”再次思考、辨析后,學生發現,原來藍花的朵數不一樣了,圈黃花不是隨意的,得根據每份的朵數來圈;圈出的每份中的朵數也必須是相同的。他們幫助蔬菜小卡通糾正錯誤的過程,其實也是自己內心嘗試錯誤、糾正錯誤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知識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思考,他們對“倍”的知識內涵在辨析中得到了深化。
《軸對稱圖形》是一節既好上又難上的數學課。說它好上,是因為對稱的認識可以追溯到美術課甚至幼兒園的剪紙活動中,生活中對稱的應用更是隨處可見[3]。然而,“圖形軸對稱”又不僅僅是生活中的物體對稱現象,如何讓學生從實物圖抽象為平面圖形,從而準確建立軸對稱圖形的概念,這又是本節課的難上之處。教材的例題情境圖中給出的都是具有軸對稱現象的物體:飛機模型圖片、天安門建筑剪紙圖片、獎杯模型剪紙圖片。這些都是學生一眼就能看出是具有軸對稱特征的物體模型圖片。但是如何讓學生真正理解“完全重合”,僅僅靠這些正例是遠遠不夠的,于是,筆者在教學的時候設計了以下內容。
首先,以天安門城樓建筑圖片為情境導入,引導學生思考:除了建筑之外,生活中的一些物體是否也具有這樣的特征呢?出示飛機、獎杯、鑰匙等圖片(其中,飛機、獎杯圖片對折后兩邊都是完全重合的,鑰匙圖片對折后只有一點點鑰匙齒部分沒有完全重合)。如果把這4張照片上的物體畫下來,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4個圖形,出示4個圖形(這一過程是由實物到平面圖形的轉化,讓學生明確,我們研究的是平面圖形)。
其次,讓學生來探究一下這4個圖形:(1)把這4個圖形分別對折,你有什么發現?(2)根據你的發現把這些圖形分一分類。學習活動完成后,形成匯報。
最后,讓學生說出把每個圖形對折之后的發現,當學生說道:飛機圖形對折后兩邊一樣,獎杯圖形對折后也是這樣,但是鑰匙圖形對折后兩邊不一樣。抓住學生的談話,筆者故作不解地提出疑問:鑰匙圖形怎么不一樣了,你看這兩邊(指鑰匙柄)不也是一樣的嗎?剛才那個同學馬上反駁我:您只是看到了一樣的部分,但是這個鑰匙圖形并沒有像其他兩個圖形一樣,對折之后全部都是一樣的!(我心中竊喜,離我想要的“完全重合”越來越近了)于是,筆者反問他們:“但是,你們剛才說只要重合后一樣就可以了啊。”圍繞這個“錯誤的鑰匙”,同學們對自己剛才不夠嚴謹的總結產生了反思,到底,該怎樣描述符合“軸對稱”概念的平面圖形呢?看來,“一樣”“重合”,都不夠準確,必須是“完全重合”,增加了一個鑰匙圖形,學生在對折時感受到了軸對稱圖形和非軸對稱圖形最大的不同——是否完全重合。“試誤”,為學生把練習中易出現的問題、產生的疑惑提前到例題中,這樣的設計,考慮到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又給了他們充分的自主空間,使他們在獨立觀察和操作中建立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并對“完全重合”有了清晰而準確的認識[4]。

綜上所述,筆者通過深入挖掘教材,增加例題的寬度和厚度,增加變式練習,將死板、難懂的概念教學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情境活動,將容易出現的問題放在學生的探究中[5]。錯誤的出現,鼓勵他們大膽思考,他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勇敢嘗試、自我探索,一步步讓知識更清晰、準確地呈現在頭腦中。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他們學習熱情高漲,參與意識與日俱增;在“試誤”的過程中,他們通過一次次的辨析,使概念的認知更加深刻,與此相對的,他們的認知能力也得到了顯著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