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朝北
(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塔山中學,江蘇連云港 222123)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是奠定初中生品德健康發展基礎的重要課程[1]。為順應教學改革,作為一所農村初中,我校適時提出了打造立體互動式課堂的策略。立體互動式課堂倡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本互動,這一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樂于學習,充分體現了其主體地位。為使教學更好地服務于學生,需要教師設計好教學的各個環節,使之與學生的需要相匹配。在教學中,課堂設問既是重要的教學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學藝術。設問作為課堂教學的點睛之筆尤其重要。孔子曾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有效提問,能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既能指向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心靈的深處,深化感悟、激發情感,又能提升學生的品質,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2]。
教學改革明確地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就導致有些教師認為課堂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越頻繁越好,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提出許多問題,學生答得很輕松,課堂氣氛也很活躍。然而,這些問題追求表面形式,有時還會影響學生的注意力,降低課堂效率[3]。
立體互動式課堂應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本互動的過程,但有些教師把課堂提問當成自己的權利,形成“打乒乓球”式提問,教師站在前面問,學生坐在下面答。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設計好每個問題,上課時,這些問題就像打乒乓球一樣,一個一個向學生拋出。學生看似在回答教師的問題,但實際上仍是教師在進行講授,學生不斷地推測教師心思。教師應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讓課堂燃起思維火花,學生通過對文本的研讀和生生互動,形成有效提問,這樣的問題來自學生,是最真實的,能夠收獲最佳教學效果。
教學中,有些教師機械地根據教材設計好問題的答案。假如學生的回答符合自己的要求,就會加以表揚;如若學生回答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就會換一名學生繼續回答,直到答案符合自己的意愿為止。這些教師按照自己的經驗進行教學,當有學生提出不一樣的見解時,他們采取不予理睬的態度。這些教師對學生創造性思維成果的展示缺乏足夠的耐心和評價,久而久之,就阻礙了學生創造力的發展。教師“應答”能力的提高,關鍵在于多元評價的思想。教師應把這種思想應用于課堂教學評價中,實現“有效提問—客觀應答—積極反饋—正確評價—跟進提問”的過程,激發學生的思維。
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只有準確、恰當、有效的課堂設問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設問要講究藝術,要有策略。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應該恰當地運用設問方式,讓學生學會自主思考“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由淺入深地質疑問題,提高分析、綜合、想象的思維能力,打開新視野,獲得新知識。
設問,不能為問而問,不能脫離課程標準所規定的內容。對于知識目標的課堂設問,教師要明確本課學習哪些知識,課標要求對這些知識的掌握程度如何,進而有目的、有層次地確定相關課堂設問。對于能力目標的課堂設問,要選擇本課相對重要的知識,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和發展需要,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并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學法指導。教師在進行設問設計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評價能力等。對于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課堂設問要從本課教學內容出發,教師應在課前了解學生思想認識和行為習慣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能增強情感的設問。需要注意的是,道德與法治課的課堂設問,要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落實,以體現道德與法治課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價值。例如,在教學“擁抱自信”這一內容時,筆者向學生提出:“在生活學習中,你有過不自信的時候嗎?自信對我們的成長有哪些幫助?你將怎樣擁抱自信?”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在小組內展開交流。在討論的基礎上,筆者繼續提問: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什么信息?這樣就從教材出發,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認識到自信對我們的重要性。
當前的教學模式表明,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僅是傳授教材上的基礎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學會主動獲取知識。學生應展示自己,充分使用發言權,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臺,讓學生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時間和空間。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提問教學,讓學生善于學習、樂于學習,展現其學習的主體地位。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體現在由單一的、被動的接受式學習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轉變。教師的設問要有吸引力,要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讓學生善于自我反思,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把學生提出的問題作為課堂設問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合作學習中,課堂設問要引導學生分析學習任務、學會與小組內成員合作,引導學生思考與他人合作時所要承擔的責任,讓學生學會聽取不同見解、總結大家的意見做出回答。在探究學習中,課堂設問要引導學生學會提出有意義的問題,引導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提出個性化方案。教師應高度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產生的生成性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問題都適合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適合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課堂設問應具有一定挑戰性,是學生獨立學習無法解決的;還應該具有一定現實意義,與現實生活聯系密切,有利于激發學生小組活動的激情;要具有開放性,使學生在探究、合作過程中形成積極的探索和創造的心理態勢。
例如,在教學《增強生命的韌性》一課時,筆者創設了探究性學習情境。情境一:小東同學在期中測試中名次后退了,此后大家再也看不到他的笑容;情境二:小明同學這次競選學生會主席失利,從此自暴自棄,經常違反校規校紀。問題是:假如換作你是小東或者是小明同學,遇到這些挫折,你會怎么做?由于這一情境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有話可說,能夠由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完成。學生完成問題的探究后,筆者再針對他們的回答做出點評。

課堂上,恰當的設問能激發學習的興趣,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問題答案也會更加豐富多彩,甚至出現一些出乎意料的回答。教師應準確捕捉這些信息,升華課堂效果;同時在多方互動狀態中引導學生發現、提出新問題,交流、解決新問題。筆者執教《抵制不良誘惑》一課時,通過課堂提問展開調查:“你家中親友有喝酒的經歷嗎?他喝酒后的表現如何?”學生的回答豐富多彩:脾氣變得暴躁、血壓升高、打罵子女、情緒過度變化等。其中有一名學生提出疑問:“飲酒一定有害健康嗎?”于是,筆者追問:“喝酒應該注意什么問題?”學生異口同聲:“適度!”接著筆者適時歸納:過度飲酒,危害無窮。為了讓學生深刻認識到過度飲酒這一不良嗜好的危害,筆者列舉了酒后駕車的相關案例,引導學生討論歸納過量飲酒的主要危害。
問題是學生探究學習的思維起點。“喝酒一定有害嗎?”這一問題由學生基于教學情境的現場生成,激發了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喝酒雖與學生個人的聯系不大,但依據生活經驗,學生能夠辨證分析酒的危害與功能,深化了對飲酒的正確認識,使教學流程順利導向教學目標。
當學生對課堂設問做出回答后,教師要給予及時評價反饋。對學生回答的內容不進行評價,或只用“好”“不對”等過于簡單的評語進行反饋,都是不妥當的做法。教師的評價要及時跟進,評價有利于學生及時洞察自己的學習狀況,以更加積極的心態投入接下來的學習中。教師要將鼓勵性評價和否定性評價相結合,以關心、愛護和理解學生為根本出發點,達到設問后的及時有效評價。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有效設問是一項系統的工程,教師必須采用多種手段、多種渠道才能取得理想效果。同時,課堂設問又是一個不斷生成的動態過程,一些既定目標的實現常常會產生更高層次、更高效率的新目標。因此,對道德與法治課堂有效設問的研究是持續不斷的動態過程,具有挑戰性。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應意識到有效設問應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處理好設問的教學導向功能,才能使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從而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本互動”,真正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