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焦點》周刊3月19日文章,原題:為什么德國不應排除在絲綢之路項目外中國正計劃重新啟動傳奇的絲綢之路——并有望與一百多個國家合作。德國尚未明確表示是否會加入,這是一個錯誤。
就在幾天前,中國人大會議再次表示支持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最重要的計劃:“一帶一路”倡議。當聽到絲綢之路時,許多人會想到商人的兒子馬可·波羅到遠東的冒險之旅。750年后,我們看到強大的北京政府選擇這條古老貿易路線的復興。去年5月,北京成功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論壇吸引29個國家的元首和領導人,共有來自130多個國家的1500名代表及約70個國際組織參與。德國經濟部長齊普里斯代表德國參會。
這個項目真的巨大。據估計,新絲路沿線的貿易很快將占世界貿易總額的近40%。對鐵路、公路、港口、機場以及醫院和文化機構的投資將達到驚人的9000億美元。“一帶一路”倡議讓人們一次又一次談到雙贏局面,人人享有繁榮以及和平使命。在歐洲也已看到其影響,中國在希臘投資港口,建設連接布達佩斯和貝爾格萊德之間的鐵路。
下次會議將于2019年舉行。毫無疑問,在此之前,中國人將會取得一系列的成就。在歐洲,特別是在德國,都將會受到影響。現在越來越突出的問題是,德國政府未來會對這個具有挑戰性的中國項目持什么態度。要知道,在北京會議期間,東道國已與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雙邊協議。我們是否會繼續扮演旁觀者的角色,等待會發生什么?或者我們應該明確地界定自己的利益,并盡早參與其中。讓我們向中國人展現誠意,因為德國不應排除在“一帶一路”倡議——雙贏的局面——之外!相信德國新任的外交部長馬斯應該很快對此形成意見。而4月份剛剛開啟第四任總理任期的默克爾或將訪問中國,到時她應該會有所抉擇。▲
(作者為德國政府前首席經濟顧問、西門子前董事長馮必樂,昭東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