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首先當然是因為受到中國文化的吸引。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釋放出超越時代和民族的文化吸引力。
據美國僑報網10月29日報道,近來,關于漢語在世界各國持續升溫的報道不斷見諸媒體,這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已經不僅僅是一句歌詞。“漢語熱”席卷全球,背后的助力因素是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經濟的發展。
“漢語熱”席卷全球
美國《紐約時報》認為,中文的流行與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不無關系,“中國與世界各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領域合作交流的增加,令‘漢語熱逐步成為全球潮流”。
新西蘭《先驅報》稱,過去兩年中,隨著新西蘭的華人與日俱增,學習中文的中學生增長了30%。日前,亞洲新西蘭基金會的調查顯示,53%的受訪者認為中文是孩子們最應該學習的外語。
明尼蘇達州的“TwinCities”網站稱,中國蓬勃發展的經濟和其中蘊藏的巨大商機,讓許多美國人投身到學習漢語的熱潮中。對許多美國人來說,熟練掌握漢語不僅意味著巨大的就業機會,還意味著競爭力的提高。
“中國是一個超級經濟大國,對包括美國在內的很多國家而言,中國都是巨大的商業市場和主要貿易伙伴,”美國明尼蘇達州白熊湖學區的漢語教師許輝(音)告訴該網站,“我相信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將越來越流行。”
在馬來西亞《婆羅洲郵報》看來,學習語言的收益將超越語言本身的價值。漢語是全球最流行的語言,全球說漢語的人數幾乎是說英語者的3倍。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與之相互理解并減少誤會對其他國家來說變得非常重要。
漢語緣何那么熱?
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首先當然是因為受到中國文化的吸引。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釋放出超越時代和民族的文化吸引力。事實上,很多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長期在國外有不少“鐵桿粉絲”,從武俠電影到中國書法,從《論語》到《孫子兵法》,早已在國外流行多年。就連漢字本身,對外國人而言也具有非一般的美感。舉個直觀的例子,漢字文身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國外很多電影明星、知名運動員如貝克漢姆,身上都有漢字文身。
其次,更為重要的是近年來中國的發展日新月異,在世界上的“存在感”越來越強。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上輸出留學生最多的國家……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當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強大了,其語言變得更加流行,只是水到渠成。羅杰斯曾說,“無論我在什么地方做演講,特別是在西方,我會告訴人們,當你有了孩子以后,你應當讓他們學中文。因為中文將是他們余生最重要的語言。19世紀是屬于英國的,20世紀是屬于美國的,但是21世紀將是屬于中國的,無論我們愿意與否。”眼下,外國社會對中國日趨重視,自然對以中文為代表的中國文化更加熟悉和熱衷。比如許多外國網友會在視頻網站上,熱情點贊萬噸橋梁轉體、整棟建筑平移等“神奇”的中國工程,也會催促字幕組盡快更新《甄嬛傳》《瑯琊榜》等優秀中國電視劇的外文字幕。更為突出的推動力是在經濟方面,外國企業要打入中國市場,或者要與中國人做生意,懂中文無疑是巨大的優勢。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在沿線城市投資建廠,急需當地懂中文的人才。有正在中國學習中文的外國學生表示,學成回國后收入有望翻番。可見,學好中文的好處是實實在在的。
據國家相關部門粗略估算,目前除中國之外,全球學習使用漢語的人數已超過1億,其中包括6000多萬海外華人華僑,以及4000多萬世界各國的自主學習者和使用者。“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的背后,是中國的國力和影響力的提升。曾經,英語老師對我們孜孜不倦地教誨——學好英語,走遍天下。時移世易,如今要走遍天下,不妨也學好中文。
延續“漢語熱”要實現四個轉變
“漢語熱”何以持續升溫?漢語的國際地位如何?如何讓“漢語熱”延續?記者就此采訪了國家漢辦負責人馬箭飛。
記者:“漢語熱”為何會席卷全球?
馬箭飛: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中心,世界了解中國、研究中國、學習中國的需求空前高漲。整個世界都在密切關注中國的發展變化,更加重視與中國開展全方位交流合作,漢語在國際經濟貿易、文化交流過程中的作用空前凸顯,其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不斷提升,成為極具上升空間的國際性語言,國際社會對學習漢語的需求越來越大,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漢語熱”。
與此同時,中外人文等各領域交流不斷深化,漢語和中華文化的國際吸引力、感召力和影響力顯著增強,這為孔子學院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從2004年開始,中國在借鑒英國文化委員會、德國歌德學院、西班牙塞萬提斯學院等國際語言文化推廣機構經驗的基礎上,開始創辦孔子學院,主要職能是面向全球開展漢語教學,傳播中華文化,推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
13年來,在中外雙方精誠合作、共同努力下,孔子學院蓬勃發展、遍及全球。截至目前,已在全球14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516所孔子學院和1076個中小學孔子課堂,現有中外專兼職教師4.6萬人,各類學員210萬人(含網絡學員55萬人),累計學員700多萬人。從覆蓋國家、分支機構、教師和學員數量4個指標看,孔子學院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語言文化推廣機構之一,帶動了全球范圍內的“漢語熱”和“中國熱”。
記者:如何看待全球“漢語熱”?這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有何意義?
馬箭飛:全球“漢語熱”是全球“中國熱”的集中體現。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實力持續增強、政治影響日益擴大、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各國民眾與中國打交道、做生意、搭快車的需求與日俱增,學習漢語、了解中國的熱情不斷高漲,為漢語國際傳播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全球“漢語熱”是以語言教學推動文化交流的成功案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語言是了解一個國家最好的鑰匙。語言與其他公共文化產品相比,具有中性的作用,不附帶其他的價值和意圖,更易被世界各國廣泛接受。語言學習和交流在人類交往過程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廣泛性和持久性的作用,是不同國家和人民之間加深理解與友誼的橋梁和紐帶。
記者:如何延續和推動全球范圍內的“漢語熱”?
馬箭飛:從總體上看,漢語國際教育與推廣工作盡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漢語的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與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文明古國和文化大國的地位還很不相稱,與各國民眾持續攀升的漢語學習需求還有較大差距。
當前,我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開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推進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漢語國際傳播提供了更大的歷史機遇。延續和推動全球范圍內的“漢語熱”,要實現四個轉變,即適應從基本的語言學習需求向全方位的認知中國需求轉變;實現從規模、數量發展向內涵、質量發展轉變;實現從我派出教師為主向教師本土化轉變;實現從傳統教學模式向以信息化為主的現代教學方式轉變。